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斟酌”本是两种倒酒方法吗?

首页

“斟酌”本是两种倒酒方法吗?

“斟酌”本是两种倒酒方法吗?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9-26 18:20:44
  •   
    “斟酌”是反复考虑,然后再决定取舍的意思。“斟酌”的组词跟酒有关,“斟”和
    “酌”虽然都是倒酒的意思,不过二者还有细微的区别:酒倒得不满叫“斟”,倒得溢了 出来叫“酌”,所谓“斟酌损益”是也。因此,倒酒的时候,“斟”得不满了要再加一点,
    “酌”得过多了要再减一点,贵在适中,所以需要反复掂量,把酒倒得恰到好处,故称“斟 酌”。
      这就是“斟酌” 一词的本源。 “斟酌” 一词最早出自《国语。周语》。跟“斟酌”有关的这段话非常有名,因为从这 段话里还诞生了两个成语。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作了很多民谣骂他,邵公告知了厉王这 种民怨沸腾的情况,厉王非但不改过,反而雇佣了一些特务对国人进行监视,结果谁都不 敢发牢骚了,连路上互相碰到也不敢说话,只能“道路以目”。
      这是诞生的第一个成语。 厉王一看大见成效,喜滋滋地对邵公说:“你看,再也没有人说我的坏话了!” 邵公回答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诞生的第二个成语。接着邵公又劝说厉王 不能采取堵百姓之口的办法,而应该去疏导,文武百官都有各自的职责,应该尽其所用, 只有这样百姓才会安定下来。
      其中有一句话:“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 悖。”“耆艾”乃尊长、师长、长老,是对老年人的尊称,“耆艾”的职责是最后修正百官的 作为,提供给国君,国君再加以“斟酌”,这样才不会作出悖谬的举动。 荀子的《富国》篇中也是这个意思:“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 焉。
      ”顺便说一下,“开源节流”的成语就出自荀子这番话。古人真是太了不起了,随口说 一句话就变成了风行两千多年的成语!。

    冯***

    2016-09-26 18:20:4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