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语文病句和标点的问题怎么做

首页

语文病句和标点的问题怎么做

这种题老做错
希望大虾们指点迷津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1-05 08:10:18
      你好!
    病句识别八大要点
    细看很多的试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对病句的辨析基本是以判断正误的客观题型出现的,其中涉及语序、搭配、成分、结构等语法问题的较多,其次是语意及逻辑问题。本人依据对高考试题的探究,总结了八大要点,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理清思路,有助于同学们快速便捷地识别和修改病句。
       一、留意句中的介词 大多数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这就使得介词的使用比较复杂。它可以和动词一样带宾语,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造成语病。这类介词主要有:“由、由于”“经、经过”“ 通过”“对、对于”“当……”“在… …”“正……”。
      这些词在病句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出错的频率也非常高,要引起注意。 例如 ①三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谁对谁呢?颠倒了主客体。) ②通过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使观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
      (“通过”把“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变成了自己的宾语,而使全句的主语缺失。) ③剧组全体人员经过八十多天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终于与观众见面了。(一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主语“剧组全体人员”“《西游 记》”,是由于“经过”这个介词没有把“剧组全体人员”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应把“经过”调到“剧组全体人员”之前。
      ) ④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湮没了句子主语,应去掉) ⑤只有把想法付诸于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我们的目标。(“诸”即“之于”,与 “于”重复。) 二、留意句中的程度副词 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错,但我们须细心分析一下后面的形容词是否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副词的含义,有没有造成语义的重复。
      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 “非常”“很””过分“等。 例如 ①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 (“溢美”本身的意思就是“过分地赞美”,再加上“过分”,语意重复。) ②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
      (“溺爱”含有“过分宠爱”的意思。) ③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奇缺”就是“非常缺少” 的意思。) 三、留意句中两面性的词语 两面性的词是指词语本身表达两个相反的语意。如“成败”、“得失”、“好坏”、“ 高低”、“能否”、“是否”等。
      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者语意。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称。 例如 ①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前半句讲“胜败”,后半句只讲“胜 ”,两面对一面,不一致,应改为“取胜的关键”,或改为“是队员们能否齐心协力”。
       ) ②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交通是否方便”说的是两种情况,而后面“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只谈了一个方面。) ③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
      (“最可靠 、最恰当”是单面的,而“成败”是双面的。) ④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这句话中的“避免”“ 不发生”就是“发生”,意思完全相反,应去掉副词“不”。) 四、留意句中指代性的词语  使用代词的目的是使行文简洁。
      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指代不明,使文意模糊。在病句题中,代词使用的考查也较常见,所以一旦句中出现了代词,就要认真分析,弄清它所指代的对象。 例如 ①忠王李秀成临刑前是不是很英勇呢?从一些记载上看,不是这样的。(前文说的是两 个意思:很英勇或不英勇。
      “这样”这个代词倒底指代哪一个意思,句意模糊。) ②张主任和技术员小李正在谈话,他告诉他说:“攻下这道关,就可以试制了。”(谁告诉谁?两个“他”均指代不明。) ③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用在这方面。
      (“这”指“搜集史料”,还是“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呢?) ④今天下午,张董事长、王总经理和其他公司领导一起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其他”可以限制“公司”,也可以限制“领导”,造成歧义。) 五、留意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 在考题中,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必须引起重视。
      否定句主要应该关注双重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嵌套否定形式的句子,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主要有“以防”“防止”“劝阻”“阻止”“避免”“忘记”等。这些句子和词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反,且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易造成误判。 例如 ①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
      (“劝阻” 和“戒烟”都有否定的意义,这样使用反而把意思表达反了。) ②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防止文化不受污染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滥用否定,表意相反,应把“不”去掉。) ③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部书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三重否定 ,把意思表达反了。)  ④汉语言学者难道不能不做到,无论这世界多么让人沮丧,既不悲观自弃,也不急功近利,持守住自己的学术领域么?(“难道不能不做到”多重否定用错,意思说反了。) 六、留意并列的短语和句子 并列的句子和句中的并列短语,也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顾此失彼,造成一些错 误。
      所以,在做题时,只要见到并列短语,就该留心。 例如 ①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 ,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并列短语要求并列的两项或多项, 词性或短语结构必须一致。
      而“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这个并列短语中,“政治常识”是偏正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动宾短语。) ②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只有“消防官兵”能和“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 搭配,“210辆消防车”却不能。
      这属于一种“顾此失彼”的错误。) ③最近一段时间,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大量报道了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例子,“各种传媒”和“报纸、电视、 广播、互联网”是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④四年的下海经历,使她尝尽了酸甜苦辣,也使她开阔了眼界,培养准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显得非常重要。
      (这是出在并列短语中的限制不当的错误,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准确”和“敏锐”应当互换位置。) ⑤人生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何种贡献。(“膜拜、崇敬、羡慕”三个词有词义上轻重之分,应该按由轻到重进行排列,所以“膜拜”和“羡慕”必须互换位置。
      )  ⑥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这是分句间的并列,需要注意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作……具体分析”比“介绍了……基本知识”在层次上和深度上都高一些和深一些, 所以要把二者的位置换一下。
      ) 七、留意句中的“是”字 “是”在句中表示判断。命题时,往往在较长或结构复杂的句子中偷换主语或缺失宾语。所以遇到判断词“是”也要适当留心。 例如 ①修建青藏铁路是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这个句子中 的第二个分句承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修建青藏铁路”,但“修建青藏铁路”是一种行为, 而“纽带”是名词,二者不属于同一种事物,不能构成判断句。
      )  ②纵观20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 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后一个判断句的主语是“国民素质”,它是“多方面的因素”中的一个“因素”,所以“是”后面的宾语“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缺少了名词性的中心语“因素”。
      ) 八、留意句中的特殊短语 有些短语平时经常误用,而在病句题中常出现这样一些习惯性的不规范用法,很有麻痹性 ,考生做题时尤其要注意。 例如 ①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是为了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还希望通过军事打击除掉萨达姆。
       (“目的”和“为了”都表示“目的”, 用语重复,必须删掉其中一个。) ②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大学里的青年师生为主的,企业里的设计者也有。 (“以……为主”中隐含了“大多”的意思,与“大多”重复。) ③世界稀有雉类,和大熊猫一样获得中国国宝称誉的四川山鹧鸪近年成倍减少,目前仅有两千多只,因此筹建山鹧鸪保护区已迫在眉睫。
      (“成倍减少”不合逻辑,在表示数字增减时,不能用“成倍”来说“减少”。) 做标点题的几个小窍门 一、窍门:层次分析法确定顿号、逗号、分号 例⑵ 美国的纽约、洛山矶、① 日本的东京、② 法国的巴黎、③ 英国的伦敦、④ 中国的北 京、上海,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都有申办奥运会的实力。
       例⑶ 季羡林 先生的饮食十分简单:早餐一杯牛奶、一块面包、一把炒花生米;① 午餐和 晚餐则多以素菜为主。 在例⑵ 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家之间应是并列关系,属于并列词组作主语的现象,可是有的 词组内部又有小并列,如美国、中国,如果一味用逗号,则层次不明,这样就必须把① ②③④ 处的顿号改为逗号,这样就清晰多了。
       例⑶ 中的① 处用了分号,可是,全句连一个逗号都没有,怎么会有分号的出现呢?一定 是用错了,分号属于越权了呀,所以要将此处的分号改为逗号。 窍门:成分分析法确定逗号、顿号 例⑷ 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岸应尽快携起手来。
       本句中的 “ 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 在句中做谓语,所以,它们之间不能用顿号,应用逗 号。 例⑸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新世纪头 20 年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 ,在句中做定语,它们之间必须用顿号,用逗号则割裂了他们与中心词的限制关系了。 例⑹ 老李的包子做得好,馅大、皮薄、味香。 “ 馅大、皮薄、味香 ” 在句中做补语,做补语的并列词组之间应该用逗号。
       窍门:语意分析法确定标点 例⑺ 他在 “ 铁道游击队 ” 里担任队长职务。 例⑻ 他在《铁道游击队》里扮演队长角色。 同样一个词,但在例⑺ 中必须用引号,例⑻ 则用书名号。主要原因是语境不同。 窍门:拟用答语判断逗号、问号 例⑼ 你是懦弱地等待?① 还是勇敢的应对呢? 例⑽ 茫茫宇宙到底有没有外星人,② 生命能不能合成,③ 人果真由命运主宰?这一切都 引起人们深深地思考。
       在给例⑼ 的拟答语时,我们只要选择其一,或等待,或应对,就可以了。在给例⑽ 拟答 时,则不能这样简单,每一句都得回答。 这也就告诉我们例⑼ 是选择问句,是一句话,中间不能用问号的的,应把① 处改为逗号 。例⑽ 又是多重问句,各自独立,所以②③ 处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窍门:主动划句号,品评冒号的用法 例⑾ 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① “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 和 “ 暂时做稳 了奴隶的时代 ” ,② “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 ‘ 先儒 ’ 之所谓 ‘ 一治一乱 ’” 。 从 “ 两个时代 ” 看,句号应加在② 处,既然② 处用了逗号,说明与后面还是有密切关系 的,而后面的内容又不是 “ 启示 ” 的内容,所以说,① 处的冒号属于用错情况。
       二、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1 、句号 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 使用注意点:不用句号情况,书名、篇名、标题、章节题目的末了。 2 、问号 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疑问句包括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 ( 反问句 ) 。
       使用注意点: ( 1 )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 2 )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才用问。如 “ 怎么了,你? ” ( 3 )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要问。(连续发问时) ( 4 )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如 “ 谁 ” 、 “ 什么 ” 、 “ 怎么样 ” 。 例① 今天去呢 ? 还是明天去呢 ? 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1993 年全国高考题 ) “ 今天 …… 明天去呢 ?” 是一个选择问句,所以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分句 “ 今天去 呢 ” 后面应该改用逗号。
       例② “ 到底去还是不去?我的小姑奶奶。 ” 这是一个倒装句, “ 我的小姑奶奶 ” 是全句的主语。凡是倒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末 ,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不能一看到发问就加问号。句中,问号应置于句 末,前置谓语 “ 到底去还是不去 ” 之后应改用逗号。
       例③ 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你能去吗?我看你不能去吧? 例④ 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怎么建 ? 那里的 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1994 年全国高考题 ) 该句中虽含有两个疑问词 “ 怎么 ” ,但都在谓语动词 “ 关心 ” 的统领之下,整个句子 表达的并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
      所以,该句第一处问号应改用逗号,第二处问 号应改用句号。 3 、叹号 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使用注意点: ( 1 )叹号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如惊喜、赞叹、愤怒、请求、命令、祈使、悲伤、惧 怕等,只要是抒发强烈感情的语言,句末均用叹号。
       ( 2 )反问句如感叹语气强烈,可用叹号。如: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 3 )几个叹词连用,一般是最后一个叹词后用感叹号。例:啊,啊!又到了春天了。 ( 4 )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例:多美呀,祖国的春天! 4 、顿号 使用注意点:不用顿号情况 ( 1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即有的句子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 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例: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 新的水平。 ( 2 )并列谓并列补,中间不要插进顿。
      (并列短语作谓语、补语时。) 例:①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②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 3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 中、小学生 ”,“ 大、专院校 ” , “ 指 、战员 ” , “ 司、乘人员 ”…… 这些词语中的顿号都是不该用的) 例:这次 “ 严打 ” 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 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 公安干警 ” 是集合词语, “ 干 ” 指干部, “ 警 ” 指警察。集合词 语是紧密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 4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例:这瓷器有五六百年历史了。 ( 5 ) “ 或 ” 、 “ 和 ” 、 “ 及 ” 等连词,只用其中一种即可。
       例: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 6 )在没有明显停顿的并列词语间,如 “ 工农兵 ”“ 风马牛不相及 ” 。 ( 7 )并列成分已经有问号或感叹号等。 例:这时,教室里响起了响亮的口号声: “ 向战斗英雄学习! ”“ 向战斗英雄致敬! ” ( 8 )分句之间用顿号。
       5 、逗号 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使用注意点: ( 1 )并列短语之间可以用逗号,较长的并列短语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例: 桐木岭,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及双马石,是井冈山五大哨口。
      (并列词语之间也 可以改用顿号) 铅笔,橡皮,电子计算器,各式圆规,大大小小的塑料三角尺,占据了半张办公桌。 (因并列的各个成分有的较长,停顿大) 水稻、小麦、棉花,化肥、石油、煤炭,这些都是国家统购统销的物资。(因各项之 间有不同的层次分别,逗号用来区分不同的并列层次,顿号用来表示同一层次中各个成 分的并列) 6 、分号 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使各分句间的层次清楚。
       使用注意点: ( 1 )分句内部有了逗号,分句之间才用分号。 例: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平考进了中等技术学校。 ( 2 )句中已用句号,就不再用分号。 例:一、学习贵在自觉。
      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 模而不舍的精神 , 持之以恒; ……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 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或者将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 号改为句号。
      ) 8 、引号 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还可用来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 使用注意点: (1) 如改动原话或原文变为转述,不能再加引号。 (2) 引号中的原话或原文里还有引用部分,应加单引号 (‘ ’) 。
       9 、括号 标明行文中注释的话。 使用注意点: ( 1 )括号里的话如是注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这种括号称为句内括号。句内括号紧贴 在被注释或说明的文字之后,括号内的语句末尾不可用点号 ( 除问号、叹号外 ) 。
       ( 2 )括号里的话如是注释整个句子的,这种括号叫句外括号。句外括号用在被解释的 句子或段落末的标点之后,括号内标点符号照旧,后括号外一般不用标点。 ( 3 )后面是引文的出处。例:菱很小,但很嫩,味道十分鲜美。(茹志鹃《静静的产 院》) 10 、破折号 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除解释说明外,破折号还可标明话题的突然转变,表示 声音的延长、事项的列举分承。 * 破折号与 “ 即 ”“ 就是 ” 只用其中一种即可。 11 、省略号 标明行文中省略了的话。常见的省略有两种:一种是引文的省略,一种是列举的省略 。
      省略号还可用来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 使用注意点: (1) 省略号前如果是问号、叹号则仍照点;如果是顿号、分号、逗号应省去不点,因为 省略号本身就表示应有停顿,但意思未完。 (2) 省略号后的标点,除后引号外,一般因文字已经省略,标点也应省略不点。
       (3) 省略号和 “ 等等 ” 只用其中一种即可。 12 、书名号 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戏剧名、电影名、电视剧名、歌曲名、图画名、碑帖名、 章程名、法令名等。 使用注意点: ( 1 )书名号的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边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如 :《 发刊词》 ( 2 )不可用书名号:机构名、报刊的栏目名、短语不是文章(召开《社员大会》、举 办《高考补习班》、以《清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1 . 概数中间加顿号。例如 1995 年全国高考题 5 题 A 项: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 山。
       〔解析〕:根据《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领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 ,表示概数,其间不能用顿号隔开。此题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能加顿号 。值得提醒的是这里的数字表示的是概数,如果是数字表示的是确数,则需要加顿号。
       例如句子: 今天下午一、二组的同学打扫教室,三、四组的同学打扫清洁区。 2 . 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例如: 小道理,是指站在个人的立场,局部的立场,眼前的立场上看,有道理;而大道理, 是指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整体的立场,长远的立场上看有道理。
       〔解析〕:从顿号的概念可知,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因此, “ 个人的立场 ”“ 局部的立场 ”“ 眼前的立场 ” 这三个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下句中的 “ 大多数人的 立场 ”“ 整体的立场 ”“ 长远的立场 ” 之间也应用顿号。
      注意区分的是较为复杂的句子 中,有的看似词语,实则是独立分句,中间不能用顿号,应用逗号隔开。例如 1997 年全 国高考题 3 题 D 项: 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 3700 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 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谓语之间只能用逗号) 3 .非疑问用问号。 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 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解析〕:从问号的概念可知,整个句子有疑问才用问号,即需要人回答(或反问中 )才用问号。
      有些句子虽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应该用句 号,而不应用问号。该句是陈述语气,因而该句中的前一问号应为逗号,后一问号应为 句号。需要注意的是反问句的答案就在问句中,即无疑而问,但常需要表示强调,所以 ,句末要用问号。
      例如 1995 年全国高考题 5 题 D 项: “ 唉! ” 作家叹道, “ 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 大海捞针吗? 4 .选择问句用多个问号。 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解析〕: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应用逗号。需要注意 的是,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果是由相关的几个疑问句组成的选择关系的句 群,则各句的句末都要用问号,例如: 站在他们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 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5 . “ 某某说(道、讲、问、答) ” 后标点滥用。
       ( 1 )在引用话语间插入动作神态,其后用冒号。例如: “ 他说得到做得到, ” 拿侬嚷道: “ 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讲一次理吧。 ” 〔解析〕:在一个人的话语间插入说话人的动作神态,说(道、讲、问、答)后要用 逗号,不能用冒号。
       ( 2 )在话语的最后用逗号等。例如下面的对话: 他(霍永诚)问: “ 有事? ” “ 有事。 ” 高旭初答,这两个字吐得很重,像两块石头,砸得霍永诚有些发蒙。 。

    霞***

    2006-11-05 08:10:18

其他答案

    2006-11-05 08:11:32
  •     这得看你是为什么错,如果单纯的不知道各种标点的用法,我建议你多看几遍解释慢慢体会,至于病句我想可能是因为平常我们的口语就带着,习惯了看不出来,只好在平常就下功夫,另外多看看题目,错误无非就是那几种,看多了就领会到了。
        希望能帮到你。

    安***

    2006-11-05 08:11:3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