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四大皆空,六根清静

首页

四大皆空,六根清静

佛门的四大皆空,六根清静都是些什么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7-08 16:22:14
    佛法告诉我们:把烦恼丢到“空”里面去。这个“空”要怎么解释呢?就是:任何东西都是无法保留、无法长久,终究会消失的,每一个会消失的,都叫做空,也叫做无常。我们要知道,世间的种种都是无常的,如果你想抓住无常,就像小孩子想抓水一样,即使捧取了一捧水,一会儿又会漏出去。虽然捧到了,但是会漏失,也会干掉。所以,我们在人世间所拥有的一切,都像是手中捧的水,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这就是空。

    慈***

    2006-07-08 16:22:14

其他答案

    2006-06-29 17:05:12
  • 都给你们说去了,我没话说了!

    照***

    2006-06-29 17:05:12

  • 2006-06-27 01:13:24
  •   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於地大,海洋河川属於水大,阳光炎热属於火大,空间气流属於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於地大,血液分泌属於水大,体温属於火大,呼吸属於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於地大,湿润属於水大,温暖属於火大,流动属於风大。
      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於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於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於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
      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盘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

    求***

    2006-06-27 01:13:24

  • 2006-06-26 20:09:02
  •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於地大,海洋河川属於水大,阳光炎热属於火大,空间气流属於风大。
      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於地大,血液分泌属於水大,体温属於火大,呼吸属於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於地大,湿润属於水大,温暖属於火大,流动属於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於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於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於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
      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盘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於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
      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 甚么又叫做五蕴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於物质界,后四属於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 关於五蕴的内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绍,因为五蕴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们只能在此说一句∶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
      同时,我们由於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於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所以,佛教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根(梵s!ad! indriya^n%i) 指六种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亦即六识所依的六种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根乃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1)眼根(caks!ur-indriya),眼识所依,能见众色。(2)耳根(s/rotrendriya),耳识所依,能听闻众声。(3)鼻根(ghra^-n!endriya),鼻识所依,能嗅闻香味。(4)舌根(jihvendriya),舌识所依,能尝众味。
      (5)身根(ka^yendriya),身识所依,亦诸根之所依,能觉触。(6)意根(mana-indriya),意识所依,能分别五境。 《俱舍论》卷三云(大正29·13c)∶‘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
      ’又,此六根于十二处中,相对于色等六境,而被称为六内处。 此外,六根又称为六入。‘入’为趣入之义,意指眼等六根为六识之所依,能入六尘,故称六入。北本《涅盘经》卷二十三云(大正12·500c)∶‘空聚落者即是六入,菩萨摩诃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犹如空聚。
      ’此六入,在十二因缘中位列第五,在小乘指众生具足眼等六根而出母胎之位,在大乘则指生六根的名言种子。 有关六根之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十二处’条中之‘眼处’以迄‘意处’之各词解说 明白了吗。

    l***

    2006-06-26 20:09:0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