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周瑜是谁?

首页

周瑜是谁?

周瑜是谁?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2-13 19:36:12
     中国三国时吴国名将。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字公瑾。208年曹操占荆州后,统水陆两军数十万,试图南下,一举击灭东吴。瑜与鲁肃审时度势,指出曹操冒险用兵四患,并亲率吴军与刘备联军,大破曹操于赤

    王***

    2019-02-13 19:36:12

其他答案

    2019-02-13 19:57:16
  •   你好!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
      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
      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
      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
      ”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
      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

    y***

    2019-02-13 19:57:16

  • 2019-02-13 19:26:58
  •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
      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
      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
      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周瑜 - 简明演义传记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
      后来回去镇守丹阳。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投奔孙策,为中郎将,孙策相待甚厚,又同时迎娶有「国色」之称的二乔,成为连襟。孙策遇刺后,临终嘱咐孙权:「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周瑜奔丧还吴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并且举荐鲁肃等人,执掌军政大事。
      赤壁大战之前自鄱阳赶回力主拒曹,后于群英会戏蒋干、怒打黄盖行使离间计、最后指挥全军在赤壁袭击曹军取得胜利,并取得副都督程普的拜服与信任。赤壁大战之后,下南郡与曹仁相持,中箭负伤,与诸葛亮较计赛谋,定下假涂灭虢等计策,最后终于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死前上书举荐鲁肃代其位,孙权为其素服吊丧。 周瑜 - 历史评价   ◆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孙权与陆逊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蒋干称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   ◆刘备间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三国•孙权   ◆吾得卿,谐也。
      ——三国•孙策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三国•孙策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程普   ◆谋无不成,规无不细。
      ——三国•王朗   ◆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西晋•陈寿   ◆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
       ——西晋•陆机   ◆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於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
      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东晋•袁宏《三国名臣赞序》   ◆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
      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南宋•陈亮《史论•酌古论•吕蒙》   ◆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
      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五   ◆孙策征刘繇,济于横江,大破之于牛渚(即采石矶)。
      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A辏蛑诮薄;蛟唬捍斯ξ螅恳杂锛蚨鲋炝钗诹种鄱来!纤?#8226;萧常   ◆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
      ——清•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清•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
      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国•卢弼 《三国志集解》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夏***

    2019-02-13 19:26:58

  • 2019-02-13 19:23:13
  •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
      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
      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
      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

    高***

    2019-02-13 19:23:13

  • 2019-02-13 19:19:14
  •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后来回去镇守丹阳。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投奔孙策,为中郎将,孙策相待甚厚,又同时迎娶有「国色」之称的二乔,成为连襟。
      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为中护军,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期间,力主拒曹,而指挥全军在乌林迎击曹军取得胜利。赤壁大战之后,周瑜谏议孙权将刘备安抚在吴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孙权未采纳。孙权后来采纳周瑜的谏议,拟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然后消灭曹操,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周瑜 - 简明演义传记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后来回去镇守丹阳。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
      其后设法投奔孙策,为中郎将,孙策相待甚厚,又同时迎娶有「国色」之称的二乔,成为连襟。孙策遇刺后,临终嘱咐孙权:「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周瑜奔丧还吴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并且举荐鲁肃等人,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之前自鄱阳赶回力主拒曹,后于群英会戏蒋干、怒打黄盖行使离间计、最后指挥全军在赤壁袭击曹军取得胜利,并取得副都督程普的拜服与信任。
      赤壁大战之后,下南郡与曹仁相持,中箭负伤,与诸葛亮较计赛谋,定下假涂灭虢等计策,最后终于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死前上书举荐鲁肃代其位,孙权为其素服吊丧。 周瑜 - 历史评价   ◆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
      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孙权与陆逊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蒋干称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   ◆刘备间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三国•孙权   ◆吾得卿,谐也。
      ——三国•孙策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三国•孙策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程普   ◆谋无不成,规无不细。
      ——三国•王朗   ◆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西晋•陈寿   ◆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
       ——西晋•陆机   ◆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於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
      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东晋•袁宏《三国名臣赞序》   ◆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
      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南宋•陈亮《史论•酌古论•吕蒙》   ◆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
      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五   ◆孙策征刘繇,济于横江,大破之于牛渚(即采石矶)。
      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A辏蛑诮薄;蛟唬捍斯ξ螅恳杂锛蚨鲋炝钗诹种鄱来!纤?#8226;萧常   ◆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
      ——清•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清•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
      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国•卢弼 《三国志集解》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差***

    2019-02-13 19:19:14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