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宝贝爱打人该怎么教育他呢?

首页

宝贝爱打人该怎么教育他呢?

宝贝爱打人该怎么教育他呢? 宝宝快三周了,最近发现他的小手喜欢“招惹”是非了,去肯德基玩,无论大、小朋友,他都喜欢要去碰碰人家,特别招人烦,家长都在看着呢,每次去弄得我尴尬至极,想下次都不敢再去!和他也沟通过,暂时行,一会就忘..请教该怎么教育他呢?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5-07 02:01:44
  •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
      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
      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
      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
      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因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加爱妈妈。乐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
      多理解孩子,他毕竟还很小,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呀。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上,你越说不行,他越边坏笑着去做,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呀?他说是。
      我就说:那从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他马上就规矩了。所以有时我觉得对孩子大吼生气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最佳的办法就是: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要处理一种问题行为,首先我们就要了解它发生的情境、频率和原因。为了深入了解孩子的打人行为,可以通过下面的30个观察事项来收集详细的信息。
       孩子通常什么时候打人? 全天的任何时候 特定的时候,比如比较晚的时候 特定活动中 室内或室外 在孩子们很接近的时候,比如集体活动时 在结构化的活动中 当孩子们参加自由活动时 在活动衔接期间 看起来是什么引发了这种行为? 一个同学有他想要的东西 一个同学拿走了他的东西 一位教师对他说"不" 他不能完成某项作业 他和其他孩子有争执 他被推挤或和其他孩子太接近 他累了。
      没有可观察的引发事件 他不能做他想做的事情 谁是受害者? 通常是某个孩子或特定的某些孩子 任何人 只有胆小的孩子 只有固执的孩子 年长或年幼的孩子 男孩、女孩或成人 在孩子打人时会发生什么? 孩子承认打人或否认打人 在其他孩子哭时表现烦躁 受到被打者的还击 打人之前会先看看是否有人在监视 会道歉并试图让被打者好过一些 会远离被打者 留在被打者附近 孩子笑 从上面的这些细节信息中,可以了解孩子为什么打人和打人事件常常在何时何地发生。
      打人的目的有很多,比如保护财产、发泄挫折感、得到想要的东西等等。为任何原因打人都是不允许的,但是通过了解打人的原因可以避免一些打人行为。针对上面收集到的信息,下面有一些可以考虑的处理方法: ▲ 如果他总是打一个特定的孩子,那么考虑把这两个孩子分开。
      很可能受害者在某种程度上激惹了那个打人的孩子。把两者中的一个带离这个情境可能会有帮助。如果能把一个孩子放到另一个班,那就最好。如果不可能这样做的话,那么要保证随时注意保持他们的距离。如果那个特定的孩子不在附近的话,那么打人的孩子就失去了他的目标。
       ▲ 过分拥挤的情境可能会引发一些孩子的打人行为。如果能减少拥挤的时间就会有所帮助。通过使用分组管理技术可以减少排队的时间。例如,一次只让几个孩子到某个区域进行活动。让小组围成圆圈或是半圆坐好可以减少拥挤。教师可以坐在那个爱惹事的孩子旁边,说"很高兴我今天跟你坐在一起"或"你愿意坐在我旁边帮助我吗?" ▲ 如果一个孩子容易在受挫时打人,那么教师应该多注意这些情境。
      比如,如果一个谜语对于孩子来说太难了,那么教师就应该坐在孩子旁边,帮助他完成,或是给他换一个简单一些的。这可以帮助孩子多一些成功,以减少挫折和打人行为。 ▲ 检查教室以保证材料和活动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适合的。要确保材料是充足的,如果材料太简单,太难,太少,无趣或让人受挫,那么就有可能会引发打人行为。
       ▲ 一个很小的孩子打人可能是因为他缺乏语言能力来表达他的需要。他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独立性,或是保护他认为属于自己的财产。两岁或三岁的孩子需要很多帮助来学习以社会赞同的方式获得他们所需的东西。因为这个原因,相对较低的师生比是必要的(一个教师带4到6个孩子)。
      这样的话,教师才能够温柔地指导孩子们通过语言沟通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 ▲ 如果一个孩子倾向于在一天中较晚的时候或是接近午睡的时间打人,那么他的行为可能是因为疲劳引起的。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让他睡个午觉。 ▲ 打人行为也可能是没有形成安全的依恋的表现。
      通常没有形成安全依恋(亲子之间的相互信赖的亲密关系)的孩子会以敌意的形式来对待他人。这是一种需要成人给他提供安全感、一贯的支持和足够的注意的表现。 ▲ 有些孩子在遇到出乎意料的压力时会表现出敌意行为,比如打人。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稳定、安抚的环境和一个关怀他们的教师,能够长远、有效地帮助孩子应对压力。
       了解了孩子打人的原因之后,就要处理这种行为了。无论孩子打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对于孩子打人行为的基本的处理程序都包括三步: 预防打人行为 通过观察可能的线索来预防打人。例如,一个孩子总是在玩积木之后打人,那么教师就应该站在积木的附近。
      如果积木倒塌了,教师要及时帮助孩子来应对挫折的情绪,向他解释和其他孩子一起堆积木的重要性,并提供机会让他和其他孩子合作。教师可以向他示范合适的行为,并促进积极的社会交往:"看,丽丽想和我们一起玩。丽丽,你帮我们来建一座小桥好吗?"这样就把一个可能引发打人行为的情境改造成了一个积极友好的情境。
       表扬孩子的适当的社会行为 当孩子表现出适当的行为时,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知道你很高兴他这么做。因为随着消极行为的减少,教师对他的注意也随之减少,但是孩子依然需要关注。对积极行为的关注可以稳定正确的行为,消退消极行为。 在孩子打人之后使用隔离法 在使用隔离法时,要遵循的步骤如下: *首先确定被打的孩子无大碍。
      可能的话,另一个教师应该去照顾被打的孩子。 *平静地带打人者到隔离区,平静但是坚定地告诉他"我不允许你伤害其他的孩子。你必须呆在这里直到我让你离开。" *开始计时,离开隔离区。在隔离时间内既不跟这个孩子说话也不看他。 *如果另一个孩子靠近隔离区,安静地带走这个孩子,解释"小明现在需要单独呆一会儿。
      等他回来之后你再跟他说话。" *隔离结束之后,告诉被隔离的孩子"你现在可以走了"。不需要教训他。孩子知道他被隔离的原因。为了让孩子表现出合适行为,你可以邀请他参加活动。 隔离法 一个孩子打人之后,通常的结果是教师批评和教育那个打人者。
      教师可能在每次打人事件发生之后都花上几分钟来解释为什么打人是错误的。对于打人者来说,这种注意是消极的,但是这也是一种注意。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知道打人是不对的,这从孩子在打人之前会看看有没有人在监视和打人之后马上道歉都可以体现出来。 这种处理方法一旦重复几次,就强化了打人者的这样一种观念,"打人是一种有效的获得注意的方法"。
      使用隔离法实际上就是传达给孩子这样一种信息"你打人是不对的,所以我要暂时剥夺对你的注意,在这段时间内你可以冷静一下,思考自己的行为。"使用隔离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简单的冷处理肇事者就能够有效地快速平息纠纷,让打人者意识到自己的不适当行为。是遇到了让人头疼的爱打人的孩子,不妨试试上面的方法,也许会有不错的效果。
      

    程***

    2016-05-07 02:01:44

  • 2016-05-07 02:01:44
  •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性格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曾有心理学家对1500名天才儿童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这些儿童并不是都能有所成就,有20%的儿童在幼儿期智商很高,但成年以后没有什么成就。与那些成功者相比,其差距不在智力方面,而在非智力因素的个性品质上。
      例如,缺乏上进心、主动性、自觉性、勇气、毅力等。所以,意志和性格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但是,有些家长更重视孩子身体素质和智能的培养,给孩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学习条件,却忽略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也不了解培养哪些个性品质对孩子的成功至关重要。不少孩子身上已经表现出懒惰、自觉性差、依赖性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意志薄弱等,尽管他们很聪明,但学习效果并不好。
      应当培养孩子哪些优良性格呢? 一、求知的兴趣 即有稳定的注意力,对学习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和恒心。 二、愉快的情绪和活泼的性格 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表情活泼。面部表情丰富生动,说话有时伴有手势。 2。
      语言活泼。口齿清楚,喜欢对人说话、讲故事、讲见闻、背诗、唱歌、表演等。 3。动作活泼。喜欢参加运动和文娱活动,爱做游戏。 4。感知活泼。善于观察事物,记忆力好,善于模仿。 5。思维活泼。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喜欢认字和读书,爱提问。
       6。双手活泼。爱劳动,喜欢动手操作。 三、友爱、合作和同情心 善于和别人相处,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关心别人,助人为乐。 四、独立性 能够独自睡觉、吃饭、玩耍、穿脱衣服、洗手、洗脸、收拾玩具等,不依赖家长,会和别人交朋友。
       对照以上的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家长在许多方面做得很不够,例如,孩子对某种活动很感兴趣,但家长却嫌费时间,嫌天气热,怕累着孩子等等。这样,孩子怎能培养出毅力和恒心呢?有些家长怕孩子出危险,或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让孩子外出,孩子就没有机会观察大自然,增长见识。
      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劳动,孩子变得懒惰、笨拙,独立生活能力差。还有些家长事事以孩子为中心,造成孩子自私,没有友爱之心。要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家长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要从微小的事情做起,如果你不知从哪儿入手,可以向心理医生咨询。

    P***

    2016-05-07 02:01:44

  • 2016-05-07 02:01:44
  •   专家分析原因: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但是它并不能预测这个儿童未来的行为,比如早期爱打人的孩子,将来一定很凶残,暴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 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
      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 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 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 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 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 父母娇惯。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形成了习惯。 * 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
      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 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大人就比较多。 * 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的地乱打。
       专家的建议:有了打人的毛病必须重视,一旦形成习惯改起来就困难了,而且还会伤人。 * 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 避免自己出重拳,不要给他模仿的“榜样”。
       * 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大人要帮助他表达清楚,然后帮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积木,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这时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礼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 * 关心他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
       * 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 提高自信。经常注意表扬他好的行为,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这就好了。
       宝宝为什么打人? 宝宝打人其实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婴儿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会一把推开水瓶……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丹丹有意打另外一个宝宝,惹他哭,这属于“敌意攻击”;如果丹丹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打了他,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当出现争端或为达到某种目的向父母示威时,两三岁的宝宝通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身体攻击越来越少,会逐渐改为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判断对方的意图,只是简单地将使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当成对手。 “打人”会影响宝宝一生! 攻击性是一种稳定、持续的特性。
      研究证明,3岁时爱打架的宝宝,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着10~14岁时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 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
      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10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后多与同事关系紧张。所以,宝宝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 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宝宝的行为 对宝宝冷漠、经常拒绝他的要求、无视宝宝表现出的“暴力”冲动,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带有攻击性的孩子。
      因为他们总是挫伤宝宝的需要,在幼小心灵中埋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种子; 同时,靠体罚来约束宝宝,更让他懂得了如何才能伤害他人;有的父母过分溺爱,甚至觉得被宝宝打不算大事,一味纵容宝宝,也会使宝宝变本加厉; 家庭成员间发生分歧时互相攻击、哭叫、打闹、吵架也会对宝宝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 如何帮宝宝改掉打人的毛病?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如果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
       其次不要体罚宝宝。当宝宝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宝宝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宝宝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第三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宝宝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宝宝充满信心。 第四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
      当宝宝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宝宝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宝宝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最后为宝宝提供非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条件。
      如果明知宝宝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点与其他宝宝的长处相比;多了解宝宝的需要以及独到之处,从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宝宝;让宝宝独立做事情,担负一定责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常说“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妈妈为你骄傲”之类的话,以此打开宝宝的心扉,帮助他成长。

    懒***

    2016-05-07 02:01:4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