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易中天的品三国为何如此热销

首页

易中天的品三国为何如此热销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1-20 05:16:29
      原因有三:第一,易先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于三国史的一些疑案,他的观点新颖、独特,并有一定的依据。比如对三国时期争议最大的人物——曹操,在民间,曹操一直是作为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的;在《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罗贯中有着“尊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又是小说家言,对曹操的评价也不够客观;在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一文中,对曹操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说曹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那么,易中天是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呢?易先生说:曹操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并且概括为: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又如,在历史的真实上,到底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还是刘备的三顾茅庐呢?易中天也有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第二,易先生的课引人入胜。易中天虽是在讲历史,但他善于设置问题,引起听者或读者的好奇心。比如在书中第二十四回《赤壁疑云》开头,作者说:“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实际上在正史上留下的记载非常之少,而且不乏矛盾之处,而遗留的问题一大堆。有些什么问题呢?五个问题:第一,谁的战争;第二,规模如何;第三,时间地点;第四,过程结果;第五,胜败原因。
      这五个问题上都有疑难,以至于史学界多次爆发“新赤壁之战”,那么我们一条一条来看。” 在书中的每个回目的结尾,作者也精于设问,颇有些“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的味道,比如书中第十六回的结尾:“在‘隆中对’里面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现得淋漓尽致,‘隆中对’也成为中国古代一篇有名的对策。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七年以前,也就是建安五年的时候,还有一个人向孙权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这个人也和诸葛亮一样主张“先三分、后一统”,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请看下集——隆中对策。” 第三,易先生的语言幽默风趣。一部《品三国》之所以引起众多读者簇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时用现代人的视角来品评三国,用现代的一些语言包括一些流行语来评价三国人物,让人忍俊不禁,而这种解读历史的方式,也是学术界中有些人批评他的一个方面。
      比如妇孺皆知的“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凡三往,乃见”寥寥五个字,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将其发展为情节曲折、语言优美的精彩小说片断,而在易中天的笔下,纯粹是一个现代搞笑版的“三顾茅庐”了。易先生是这么叙述的:“第一次去,先看见一批农民在一边种地一边唱歌,走过去问,这个歌是谁创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说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农民说就住在那个山后面,一看这个山,哎呀,气象非凡。
      然后兴致冲冲地去了以后,碰上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儿看门,刘备说我来拜见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儿去了?不知道,行踪不定。那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不知道,来去不定。碰了钉子,碰了钉子以后只好很惆怅地看了看风景,然后碰见了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当时刘备大喜过望,对面来一位先生,“道貌岸然”,这个“道貌岸然”是褒义词,就像贾宝玉见了林黛玉一样,贾宝玉见了林黛玉第一句话,哎呀,天上掉下来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当时刘备看了对面走过来一个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谈还是一个朋友,他就被打动了。
      ” 对于易中天,有赞扬,也有批评,赞扬者说:“山河表里,铁马云雕共绝尘;漫嗟荣辱,酒酣犹诵大风歌。易中天‘艰难的一跃’在于其敢于突破常规,在遵循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勇于向传统文学提出诘问,通过对比和接轨现实的历程,我们的启示恰恰就在于突破创新的勇气和严谨的作风态度。
      在易中天教授的笔墨间,《汉代风云人物》不仅仅再现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一段大历史背景,《品三国》的魅力也绝不只限于对洞悉人性的另类解读和对比剖析。艰难一跃的易中天,更让世人看到了他――厚积薄发的学术功力以及洞若观火的豪情。

    1***

    2007-01-20 05:16:29

其他答案

    2007-01-19 21:26:05
  •     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才会喜欢易中天。

    铭***

    2007-01-19 21:26:05

  • 2007-01-19 08:24:11
  •     主要是现在的人们大部分懒得去看文言文的《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图省事,不愿意费时间、费功夫,实际上只要认真读一读,比他讲的有意思多了。

    1***

    2007-01-19 08:24:11

  • 2007-01-19 07:16:11
  • 通俗易懂,能在快乐中得到知识。

    f***

    2007-01-19 07:16:11

  • 2007-01-19 06:47:30
  •   今夏,一部《易中天品三国》(上)成为了热销书,易中天曾一天签售了四千多本,易中天究竟是何许人?这部书为何如此受读者欢迎?究竟又有何特点呢?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近年撰写出版了《帝国的惆怅》以及“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等。
      《易中天品三国》(上)其实是对易中天在央视所做讲座的整理而成,分为两辑《魏武扬鞭》和《赤壁疑云》,易中天所评讲的三国,据其在前言《大江东去》中所讲,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评价:史学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史学形象:主要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文学形象:主要根据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演义》;民间形象:主要根据评书、戏曲中的三国人物。
      当然,从整部书来看,他所分析的主要还是从史学的角度来评价那段历史。而这部书的吸引人之处,我看有三个特点:第一,易先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于三国史的一些疑案,他的观点新颖、独特,并有一定的依据。比如对三国时期争议最大的人物——曹操,在民间,曹操一直是作为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的;在《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罗贯中有着“尊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又是小说家言,对曹操的评价也不够客观;在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一文中,对曹操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说曹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那么,易中天是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呢?易先生说:曹操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并且概括为: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又如,在历史的真实上,到底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还是刘备的三顾茅庐呢?易中天也有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第二,易先生的课引人入胜。易中天虽是在讲历史,但他善于设置问题,引起听者或读者的好奇心。比如在书中第二十四回《赤壁疑云》开头,作者说:“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实际上在正史上留下的记载非常之少,而且不乏矛盾之处,而遗留的问题一大堆。有些什么问题呢?五个问题:第一,谁的战争;第二,规模如何;第三,时间地点;第四,过程结果;第五,胜败原因。
      这五个问题上都有疑难,以至于史学界多次爆发“新赤壁之战”,那么我们一条一条来看。” 在书中的每个回目的结尾,作者也精于设问,颇有些“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的味道,比如书中第十六回的结尾:“在‘隆中对’里面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现得淋漓尽致,‘隆中对’也成为中国古代一篇有名的对策。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七年以前,也就是建安五年的时候,还有一个人向孙权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这个人也和诸葛亮一样主张“先三分、后一统”,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请看下集——隆中对策。” 第三,易先生的语言幽默风趣。一部《品三国》之所以引起众多读者簇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时用现代人的视角来品评三国,用现代的一些语言包括一些流行语来评价三国人物,让人忍俊不禁,而这种解读历史的方式,也是学术界中有些人批评他的一个方面。
      比如妇孺皆知的“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凡三往,乃见”寥寥五个字,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将其发展为情节曲折、语言优美的精彩小说片断,而在易中天的笔下,纯粹是一个现代搞笑版的“三顾茅庐”了。易先生是这么叙述的:“第一次去,先看见一批农民在一边种地一边唱歌,走过去问,这个歌是谁创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说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农民说就住在那个山后面,一看这个山,哎呀,气象非凡。
      然后兴致冲冲地去了以后,碰上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儿看门,刘备说我来拜见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儿去了?不知道,行踪不定。那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不知道,来去不定。碰了钉子,碰了钉子以后只好很惆怅地看了看风景,然后碰见了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当时刘备大喜过望,对面来一位先生,“道貌岸然”,这个“道貌岸然”是褒义词,就像贾宝玉见了林黛玉一样,贾宝玉见了林黛玉第一句话,哎呀,天上掉下来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当时刘备看了对面走过来一个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谈还是一个朋友,他就被打动了。
      ” 对于易中天,有赞扬,也有批评,赞扬者说:“山河表里,铁马云雕共绝尘;漫嗟荣辱,酒酣犹诵大风歌。易中天‘艰难的一跃’在于其敢于突破常规,在遵循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勇于向传统文学提出诘问,通过对比和接轨现实的历程,我们的启示恰恰就在于突破创新的勇气和严谨的作风态度。
      在易中天教授的笔墨间,《汉代风云人物》不仅仅再现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一段大历史背景,《品三国》的魅力也绝不只限于对洞悉人性的另类解读和对比剖析。艰难一跃的易中天,更让世人看到了他――厚积薄发的学术功力以及洞若观火的豪情。”批评者也不在少数,青年学者葛红兵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批评的文章,标题为“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副标题为:“大众不是娱乐化、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
      葛先生的主要观点有三:一,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锅烩了,不够学术;二、易中天教授的“品”,有微言,有细节,就是没有大义,相当庸俗;三、易中天教授的评,不显知识,不显文化,倒显得趣味不高。其实,易中天的《品三国》也就是做了一个文化普及的工作,要真正了解那段历史,最好的方法当然还是去直接阅读陈寿的《三国志》,至于这部书,当然值得一读,赞同者与批评者,谁说得更有道理,读了这部书,你自会有自己的看法。
      

    大***

    2007-01-19 06:47:3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