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名著导读

首页

名著导读

各位帮忙发一篇名著导读读后感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2-18 10:00:41
      当海湾战争美国士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时,
    当阅读世界名著精华本、浓缩本大行其道时,
    当《三国启示录》风靡香港时……时代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怎样阅读名著
                      湛江一中  高一(8) 庞志翔
        阅读名著,有浮光掠影不留痕迹的;有不求甚解毫无主见的;也有《三国启示录》那样像蜜蜂采其精华,消化再酿造的……然则怎样阅读名著?
        阅读名著自有其高下境界,必分上中下三品。
       下品,“提纲挈领”式。这类快餐式读法在当今备受推崇,于是,精华本浓缩本大行其道,极厚的名著压缩得只剩下中心。持这种读法的很有点急功近利,总幻想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成果,看《三国演义》后,除了能告诉别人曾读过三国外,别无收获,这就很有点真正不求甚解的味道了。
       中品之流,如陆澄如李善都如书橱。他们比下品高明就在于追求原汁原味,但终究未能跻身上品也在于太强调原计原味,一本名著从头到尾一字不漏读下去,读完便沾沾自喜,又匆匆打开另一本,如此重复着。他们一夜苦读《三国演义》后能告诉你一个鼙鼓雷鸣的故事,却不能说出为什么三国鼎立,便自以学富五车了,殊不知只是复印机而已。
       中品之另一极,艰深型。以为字越难书越限深越好,生怕显不出其学问,抱一本大部头,非古白话文,古文版不可,最好还配戴上一副金丝眼镜,更显其高深。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孔乙己式满口之乎者也的书呆子是他们的写照。 名著是前人优秀的文化遗产,不要以为得到其中一两句皮毛就是得其精髓,就可以此当花瓶充门面了。
      上两种读法都只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表现,毫无创见。既如此,即便你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到底自己还是不会作诗,正如马叙伦所说:“抱残守缺自家封,至死无非作附庸。” 看过了《三国启示录》的人,大多会佩服冯老先生的谈古论今,纵横弹劾。
      这不但读得字面上的意思,而且读懂书上没有的学问。读《三国演义》的人不少,但谁能像冯老老先生那样古今融合呢?所以,读懂文字外的意思才是阅读名著的最高境界。 马克思说:“书是我们的奴隶,应该服从我们的意旨。”要进入阅读名著的上品就必须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读名著,不是因为它是权威,而是我们能从中发现我们需要的知识。 《三国演义》有多种读法。下品中品的固然有,但学者考证式,追溯历史渊源的也有,不是有人从这群封建篡权者卫权者中考证出其反映了中国古代老年人传统性格即维护正统,排斥反叛吗?还有持“古为今用”观点的人从《三国演义》中读出实用感。
      用今人智慧看古人,把古人智慧运用到当今,如三顾茅庐,历史盛赞刘备礼贤下土,老先生却读出了诸葛亮的“自我推销”。明明说隐退,为什么到隆中这个是非之地呢?不但借当时名人庞统、徐庶等人之口称赞自己,还通过教歌谣使农夫也夸赞自己,这不正是诸葛亮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吗?这就是名著长盛不衰的魅力,它引入思考,而每个读者又都有不同见解,都给名著注人新生命力。
      这些都归功干创造性阅读。 顾颉刚以怀疑看历史是怀疑的读;墨子师从孔子钻研儒家经典却自成墨家是发现的读:鲁迅从历史中读出“吃人”是批判的读;华罗庚重要处掩卷深思的预测读书法地对比的读;美国海湾战争美军必备《孙子兵法》古为今用的读,这都是创造。
       名著不是口头标榜,古人的智慧并不能自然而然就使你渊博,谁要做一个只吸水不放水的沙漠呢?读书恨与古人同,切勿走入阅读名著的误区。 怎样阅读名著 一本名著你要读好几遍。第一遍一般读得快,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然后慢慢再读一遍。第三遍阅读时,你记住了其中的一些重要情节,有了一些观点。
      有些情节是不是像电影镜头一样,镶嵌在脑海中? 你对主题、故事情节、人物等,需要特别关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命运也会变化。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并不全是从头讲到尾的。有直叙、倒叙,还有从故事中间开始。这是为什么呢? 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还有用第三人称,以及其他方法。
      每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你喜欢哪个(哪些人物),不喜欢哪个(哪些人物)?为什么? 文字风格千差万别,为什么讲述这个故事时用这样的文字更好?你能否试着用其他文字改写一下? 学习中外名著贵在持之以恒,你制定了一个有效的计划吗? 带着上面这些问题,去学习、阅读和理解,你会更有收获的。
      学习中外名著,记忆很重要。那么,怎样提高记忆? 切忌疲劳阅读 一般来说,阅读中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是20至40分钟。如果连续几小时阅读,你可能只记住了其中的极少部分,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学会休息 连续阅读不要超过1小时,休息5至10分钟,听听音乐,散步,或运动一下,或静坐遐想。
      这样你的大脑才有时间把已学的内容储存起来。请记住休息。 再记忆的技巧 记住一些知识之后,你的大脑会加紧工作,进行组合、处理,并形成一个更为清晰的图像。在此之后,大脑开始遗忘。所以,应该在间隔一定的时间后进行温习、回顾,就能记忆更多的内容,遗忘的情况会逐渐减少。
      在每天睡觉前,每一个周末,每个月末,花15分钟时间回顾、复习所记忆的内容,你会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有一个惊人的提高。 。

    蓝***

    2006-12-18 10:00:41

其他答案

    2006-12-17 21:06:58
  •   朝花夕拾读后感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
      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
      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

    撕***

    2006-12-17 21:06:5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