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有人搞《浮生六记》的作者研究吗,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吗?

首页

有人搞《浮生六记》的作者研究吗,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吗?

  有人搞《浮生六记》的作者研究吗,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吗?比如其生平。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11-28 16:50:09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三白
    沈三白,即沈复,字三白。清乾隆、嘉庆时人,能文善画,有才名。
    原来所谓《浮生六记》,只不过有四记罢了。沈三白是一个游幕的师爷,后来还经过商,说起来仍是当时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文稿是自己无法妥善保管的。加上作文的目的只为了自娱,既没有想过要发表,亦没有想过要"藏之名山,留待后人",《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两篇的散佚,这就再正常不过。
      只是让我们多了些遗憾罢。 沈复的文章细腻入微,一路放笔写来,绵绵密密,朴素自然,古意盎然。拙扑的笔墨和意境到他这里竟有另外一种写法,简直是别开生面蹊径独创了。"时方七月,绿树荫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邻老又为制鱼竿,与芸垂钓于柳荫深处。
      日落时,登土山观晚霞夕照,随意联吟,有‘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之句。少焉,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浴罢,则凉鞋蕉扇,或坐或卧,听邻老谈因果报应事。三鼓归家,周体清凉,几不知身居城市矣。篱边倩邻老购菊,遍植之。
      九月花开,又与芸居十日。吾母亦欣然来观,持螯对菊,赏玩竟日。芸喜曰:‘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看他的文字,知道他是真正脱却了名利羁绊的人,记乐记趣真能见到乐从何来,趣由何出。
      夫妇两人把心力精神悉数放在自然万物、山籁林泉与及对对方兰心慧性、解颐妙语的发掘上,反而于生活的享受上索求不多。征诸历史,像他两人这般的实不多见。即便李清照夫妇虽也类似,但仍然避免不了最后国破家亡的凄惶,形单影只的神伤。人生有不遇之感,兰桂有零落之悲,而沈三白独无此遗憾,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芸娘这样一个贤妻兼才女,难怪林语堂先生要把芸夫人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女人味的女子啊,实在是很有道理的。
       俞平伯先生说,《浮生六记》像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初看起来这些都很平淡无奇,细读则心荡魂移。一个凡人所有的喜怒哀乐和离合悲欢全都流露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不做作,不矫饰,全不着力而又感人至深。
      在如今纷扰的现实和苍凉的世态里面,读《浮生六记》,实更见它的独到意趣。 一部《浮生六记》,引多少文人墨客悠然神往、黯然神伤,更让我想起了柳柳州和苏东坡的文字。想来芸娘这样一个女子,生在那样一个不自由的年代,偷得浮生半日闲,躲避开世俗的眼光欲与丈夫同游于心之所至的每一处所在;沈三白这样一个男子,肯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实有放马南山,悠然自得的趣味,这是那个在芸娘观摩中世纪彩金钞本狂喜坠泪时会在一旁用欣赏眼光看她的人。
      这样的男子,这样的女子,生活在那样一个遥远得模糊了的年代,故事缘起了、盛开了,终究也会凋零,化为这数百年后的片段,成为消逝的浮生,无端端惹人遐思。 。

    M***

    2005-11-28 16:50:09

其他答案

    2005-12-03 22:11:55
  • 红袖添香夜读书,我是因为喜欢芸娘才喜欢浮生六记的

    良***

    2005-12-03 22:11:55

  • 2005-11-29 10:39:22
  • 我没看过《浮生六记》,不过看了上面所说的,我想这是值得一看的好书。在这样的年代里,阅读这样的书,人也许会少了很多浮燥,回过头来享受宁静的快乐!

    枫***

    2005-11-29 10:39:22

  • 2005-11-28 17:06:58
  • 邋***

    2005-11-28 17:06:58

  • 2005-11-28 16:48:17
  •   曾经读过的书中,让我爱不释手的似乎并不多,《浮生六记》是其中一本。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它的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乾隆年间出生于江南名城苏州的一个衣冠之家。他虽是一介布衣,没有功名,却能诗文,工书画,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在书中,他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间流露出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趣味。
       《浮生六记》原本为手写稿,清末时被人于旧书摊上无意中觅得,方有幸流传后世。六记现今仅存四记,其中《闺房记乐》记叙的是作者和妻子的家居生活;《闲情记趣》描写的是生活中的种种闲情逸趣;《浪游记快》是作者畅游名山大川后的笔记;《坎坷记愁》,则是其坎坷人生,悲欢离合的真实写照。
       如果要用一言概括《浮生六记》的风格,唯有冲淡二字。冲淡的不仅是指它的文风,更是一种文化氛围和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优雅。作者沈复少时曾奉父命习幕,目睹了官场中种种丑陋之状,内心甚为厌弃。他一生既不追名,也不逐利,看他的文字,便知他是真正脱却了名缰利锁的人。
      他的妻子芸娘不仅温柔贤淑、聪慧可爱,还富有优雅的生活情趣,曾被林语堂誉为“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子”。 她与沈复两小无猜,情投意合。更为难得的是他们都鄙视功名富贵,崇尚自然朴实、自得其乐的生活。夫妇二人夫唱妇随,琴瑟相和,把心力精神悉数放在自然万物、山籁林泉及对闲情逸趣的发掘上,反而于物质的享受上索求甚少。
       《浮生六记》写的是个人身边琐事,表现的是普通夫妇的喜怒哀乐,这在历来强调“文以载道” 、排斥个人情感的中国传统文学里本不入主流。而且家居生活、浮生遭际,写来最易流于琐碎、平淡。但《浮生六记》的难得就在于其从日常琐碎中发掘出了情趣与意味,初看似乎平淡无奇,细读则引人入胜。
      对此,俞平伯先生曾这样评价:“《浮生六记》像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或许正因为作者沈复既非达官,亦非名士。其作文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娱,没有想过要发表,文章反而因其朴实、率真的风格传流后世而不朽。 《浮生六记》书名取自李白名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作者在开卷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用“浮生若梦”来形容《浮生六记》是最恰当不过了,只是既然是梦总是要醒的,书的末尾,作者的美好生活最终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他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最后妻亡子散,流离失所,只留下他孤独一人沉浸在美好往事的追忆中,这种曲折坎坷的人生遭遇和前面的美好生活相对照,读来让人唏嘘。
      可以说它是作者在历尽人间悲欢,即将走到生命尽头时对自己一生历程的总结。 人生在世,苦乐参半。《浮生六记》让我们感叹人生变化的沧桑无常。更让我们领悟到了平凡人生的真情意趣,毕竟,美好的东西总会在人的一生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

    ****

    2005-11-28 16:48:1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