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古代浸渍法药酒及滋补酒在历史上有哪些记录?

首页

古代浸渍法药酒及滋补酒在历史上有哪些记录?

古代浸渍法药酒及滋补酒在历史上有哪些记录?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5-03 20:10:26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渍法起码始于汉代。约在 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有如下一段论述:“药性 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一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 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也可提高。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有多例浸渍法和煎煮法 的实例。
      如“鳖甲煎丸方”,以鳖甲等二十多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 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还有一例“红蓝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 药物后供饮用。《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一些有关饮酒忌宜事项,如“龟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饮白酒, 食生韭,令人病增”,” 2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饱食,发寒冷”。
      这些实用 知识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总结了 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验,在《本草集经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的常规:“凡渍药酒,皆 须细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必待至酒尽也。
      滓可暴燥微捣,更 渍饮之,亦可散服。”这段话注意到了药材的粉碎度,浸渍时间及浸渍时的气温对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 的影响,并提出了多次浸渍,以充分浸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弥补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药用成分 浸出不彻底,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费。
      从这段话可看出在那时药酒的冷浸法已达到了较高的技 术水平。热浸法制药酒,如北魏《齐民要术》中的一例“胡 椒酒”。该法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 “火暖取温”。热浸法成为后来的药酒配制的主要方法。明清时期的药酒在配制方法上,突出表现在热浸 法的普遍使用。
      适当提高浸渍温度可使植物性药材组织软化、膨胀,增加浸出过程中的溶解和扩散速 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还可以破坏药材中的一些酶类物质,增强药酒的稳定性,因此采用热浸 法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具有更好的浸出效果,是一种科学方法。酒不仅用于内服药,还用来作为麻醉剂,传说华 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冲服。
      华佗发现醉汉治伤 时,没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启发,从而研制出“麻沸 散”。

    w***

    2018-05-03 20:10:2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酒类/饮品 相关知识

  • 生活
  • 日常生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