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梨树栽培常识中怎样鉴定梨黑星病病原菌?

首页

梨树栽培常识中怎样鉴定梨黑星病病原菌?

梨树栽培常识中怎样鉴定梨黑星病病原菌?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2-13 18:29:51
      鉴定梨黑星病病原菌:(1) 病原菌的形态用解剖针挑取或用解剖刀刮取病部黑色 霉层,放在载玻片上的蒸馏水水滴中,摊开,盖上盖玻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病菌的分生孢子梗暗褐色,单生或丛生,从寄主 表皮的角质层下伸出,呈倒棍棒状,直立或弯曲,多不分枝,孢痕多而明显。
      分生孢子单胞,淡褐色,卵形或纺锤形,两端略尖,大小为7。 5〜22。 5微米X5〜7。 5微米,发芽前少数生有一横隔。鉴定为 半知菌亚门梨黑星孢菌真菌Aderh),为梨黑 星病病菌的无性世代。病菌的有性世代,在北方梨区尚没有发现。以往仅在陕西关 中地区和江苏徐淮地区有形成的报道。
      经鉴定,病菌的有性世代 为子囊菌亚门梨黑星病菌真菌(V'eniuria raai/iicoZa TanakaetY- amamoto) 。(2) 病原菌的种类东方梨和西方梨黑星病病菌是2个不同 的种。对梨黑星病的早期研究源于欧洲的洋梨上,最初以分生孢子世代命名为 FwsicZafiiMmriwa(Lib。
       )Fuckel,1896 年培养出子囊孢子世代,命名为V'enfwria piri(cooke)Aderhola。这种发 生在西洋梨上的黑星病的病菌,后来也在中国梨和日本梨系统的品种上长期被车用。日本的植病学者田中彰一和山本省二(1964)对侵染日本梨和 部分中国梨的黑星病病菌与侵染西洋梨的黑星病病菌,在形态特征、致病性和危會症状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看出两者有明 显差别,认为东方梨上的黑星病病菌是一个独立的种类。
      我国的罗文华(1988)经研究,也认为我国发生的梨黑星病 病菌为V。 种。明确东方梨和西方梨黑星病是不同的种,对于制定检疫措施、抗病育种和防治方法,提供了理论上的 依据。(3) 病原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据张海娥等(2007)报道,我国 梨黑星病菌致病性分化类型与地理分布有关。
      汤浩茹等(1993)将 中国梨黑星病菌划分为5〜6个分化类型:上海菊水梨黑星菌分化 类型、河北鸭梨黑星菌分化类型、四川乐山幸水梨黑星菌分化类型 等。沈言章等(1993)将梨黑星病菌划分为5个分化类型:致病I 型(上海菊水、上海八云、杭州菊水、八云A、八云B)、致病II型(河 北鸭梨)、致病ID型(台湾水梨)、致病]V型(四川丰水梨、幸水梨、鸭 梨、苍梨)、致病V型(雅安鸭梨)。
      范燕萍等(1989)利用菌体酯酶 同工酶测定方法对梨黑星病菌生理分化类型进行测定,将其分为 4个类型:类型I (浙江八云梨、万县苍溪梨)、类型n (雅安鸭梨、 辽宁兴城鸭梨)、类型HI (安徽早酥梨)、类型IV (河北鸭梨)。张海 娥等(2007)认为前2种类型的地理分布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各 生理小种按地域分布,一般长江以北的梨黑星病菌为1个生理小 种;长江以南,东部、西部各分布有1个生理小种;台湾自有1个生 理小种。
      认为同工酶分类方法得到的各生理小种基本上是按地域分布的,其中雅安鸭梨和辽宁兴城鸭梨属于同一生理小种可能是 由于引种等原因造成的。根据这些研究,将金川梨放在河北和台湾、苍溪梨和八云梨放在台湾、菊水梨放在河北等抗黑星病,而将 这些品种置于其他地方时则不抗,由此认为,这种抗性是属于垂直抗性,栽植2〜3代或更多代之后会出现不抗的现象,原因可能是 梨黑星病分化类型发生了变化。
      日本Ishii等(2002)采集VI /zasAico/a的分离物接种测验,将梨黑星病菌分为3个生理小种, 试验证明生理小种专化性抗性确实存在于一些梨品种中。Chevalier 等 (2004) 证明 VI pirina 中生理小种的存在。张海娥等(2007)从鸭梨X京白梨699株杂交后代中得到了 2 株对黑星病免疫的株系,从京白梨X鸭梨6902株杂交后代中得到了 1株对黑星病免疫的株系,因为鸭梨和京白梨都是梨黑星病髙感品种,而在其杂交后代当中出现了对梨黑星病免疫的类型,因此 这种性状可能属于特殊的阈性状,这种性状不完全等同于数量性状或质量性状,表型呈非连续性变异,与质量性状类似,但是又不 服从孟德尔遗传规律。
      一般这类性状具有一个潜在的连续型变量分布,其遗传基础是多基因控制的,与数量性状类似。与单胎动物 的产仔数量表现为单胎、双胎和稀有的多胎等类似,对梨黑星病髙感品种杂交后代表现为髙感和稀有的免疫类型。这与Abe(1998) 的理论是一致的,根据他的理论,易感(鸭梨)和易感(京白梨)品种 的杂交后代如果出现高抗型后代,则这种髙抗材料含控制非抗性的多基因含量低。
      相较于单基因控制的抗性,多基因控制的抗性 不容易被新的生理小种克服,因此,理论上张海娥等(2007)获得的 3株免疫材料应属于水平抗性。

    赵***

    2017-02-13 18:29:5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