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100分相送急需收集辩论赛材料我是反方

首页

100分相送急需收集辩论赛材料我是反方

100分相送:急需收集辩论赛材料我是反方,观点是:探究性学习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急需收集辩论赛材料,反方观点:探究性学习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正方观点:接受式学习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正反方材料都需要。
    希望各位同仁对反方或正方,运用理论或者教学实例予以反驳,或者对正反方提出正面论据予以赞同均可。对我采用的观点或材料,我至少都会奉上20分。

问题补充:
我是反方,观点是:探究性学习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1-08 18:12:35
         朋友,如果说成功的例子,你最好是打电话在教改或者新课标实施得好的地方去问,因为,凡是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实践的学校,他们学校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活跃了,举手发言的多了。。。。等等,但很少有在网上公开成绩的,为什么? 因为,所有这些试点学校或者课改区,他们的考试成绩在同地区相比都降低了!所以,不好意思在网上公布。
       表面和过程都是精彩的,但结果是悲凉的。如果教学质量是考试分数来量化的话,我权你放弃你的辩论,投降吧! 如果说教学质量是指的整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动手,对事物的积极性,等等,这些方向上,分数摆在一个次要的位置,那么你还可以博一下。
       参考方向,广东深圳\东莞地区,上海某些东区,搞探究教学比较多,你往这些地方参考一下吧。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要求太高,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探究能力的。某一个科学结论往往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代人的努力才提出的,一节课就想探究出什么来,你真的当中国人都是爱因斯坦呀! 个人意见,楼下的高手继续!关注中!OVER。
       。

    我***

    2006-11-08 18:12:35

其他答案

    2006-11-08 23:58:54
  • 人民出版社网站:  
    一般教科书上都有网址的 
    

    1***

    2006-11-08 23:58:54

  • 2006-11-08 20:47:26
  •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 
    

    s***

    2006-11-08 20:47:26

  • 2006-11-08 18:39:52
  •   中学教科书是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载体。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中学教科书·数学》的功能在于力图体现数学课程的功能,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本文以数学课标教科书为例,阐述了实验中学教科书"单元学习"、"专题"、"网络环境下数学学习方式"等板块的功能。
      并指出,实验中学教科书的使用者只有弄清中学教科书与《数学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中学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判断中学教科书的结构和价值,才能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正确地有效地运用实验中学教科书的各种新设计实施数学教学。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要有效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的,需要为学生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
      这种环境包括多元化的优质学习经验和教学资源,优质的中学教科书就是教学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中学教科书不仅是教师授课的教材,是许多教学决策的基础,也是学生重要的自学材料。教师在课堂中做出的许多教学决策的基础都有赖于中学教科书,这是因为中学教科书在实现课程目标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课堂中使用的中学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目标、测验及有关教学活动产生影响。甚至有人认为,课堂上发生的事,百分之九十五与中学教科书有着联系,即中学教科书驱动着课程。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中学教科书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方向,并通过阅读理解相关的内容。
      因此,中学教科书具有其他学习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学教科书编制者不仅要考虑所需达成的目标,还要更多地考虑实现目标的途径,并将它呈现出来。中学教科书的编制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包括中学教科书各单元的序列和整合、内部各部分的关系、课程目标在数学中学教科书中的反映;微观层面包括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激励学生学习的程度、适当的练习和评价等等。
      本文探究数学课标实验中学教科书的功能,是因为我们认为实验中学教科书的使用者应当能弄清中学教科书的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中学教科书与《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中学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判断中学教科书的结构和价值。只有在获得了这些信息以后,教师才能正确地有效地运用实验中学教科书的各种新设计实施数学教学,才能能动地、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学教科书的价值作用,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使用好中学教科书,找到执行课标的必由之路。
      下面,我们以数学课标实验中学教科书为例,来探究实验中学教科书的功用。 翻开数学课标实验中学教科书,首先让我们感到与旧中学教科书不同的就是实验中学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和编辑设计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中学教科书语境。为使单元的组合关系能充分地体现、落实课标的理念,摆脱阅读活动中心灵不在场的精神缺失,实验中学教科书精心设计了"探究与练习"、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等形式,引导学生从言语形式中"提取文本信息,激活信息的意义;渗透'在场'体验,遇到'空白'或'多义'时,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
       实验中学教科书的单元有各种文体搭配,打破了知识系统的格局,但这并不是不学基础知识。数学学科是综合性学科,在数学能力上,可以说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在学习内容上,是大量繁杂公式综合,在知识结构上,是五千年人类数学知识的综合。实验中学教科书由以往的封闭的空间变为开放的空间,实现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与中学教科书之外的话语世界的壁垒也被打破,增强了中学教科书之外话语的渗透力。
      数学学科内各项知识之间、书本与生活、各学科之间有机沟通,有了更多共时态的联系,数学、数学、历史、地理、政治这些科目的边缘模糊了。中学教科书围绕主题将读写听说和综合活动组成单元,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互相勾连、密切照应的,这样,就使得综合性学习成了该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阅读课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它真正实现了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更有利于学生把从阅读材料中获得的认知方法和价值判断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实验中学教科书还将"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穿插在单元之间,突破单一文选式体例,将读写口语交际合成式、整本书导读式、情境式和言语实践式、研讨探究式等多种模式加以融合,各条线纵有系列,横有联系,若即若离,互相为用,达成了数学中学教科书的整合优化,形成语义综合能力系统。
      这样,就为局部的并非系统的知识提供了一个语境,实验中学教科书的编排顺序就是对这些知识的一种新的选择与组合,这种选择、组合而产生的语境既凸现了编者和《课标》的理念与各阶段的目标,又有较大的开放性。全套中学教科书基本找不到阅读、写作或口语交际的知识短文,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读写言语实践的引导,如"阅读欣赏"、"从生活中找米"、"婉转拒绝"等,这正体现了编写者的数学教育观念:学生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修得的,而不是靠对知识短文的死记硬背习得的,数学能力应在活动中得到整体提高。
      这又堵住了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路。 的"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是一个全新的编辑设计,它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名著推荐与阅读"打破了课堂上只能读单篇文章的惯例,把读整本书引入课堂,让学生课内外结合,独立阅读整本书,不仅可以扩大学习资源,增多数学积累,而且可以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掌握读整本书的钥匙,这对于学生课外和未来的学习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可以说是终身受用的。
      "专题"的设计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多方面的知识,着眼于促进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形成新的教学关系,着眼于数学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编者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这几个方面选择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交流由文本引发的来自现实生活的感受,补充鲜活的内容,让新颖的观点相互碰撞,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成就与进步;开拓视野,挖掘无限的创新潜力,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七年级上册将写"狡黠""凶残"的狼;"聪明""神勇"的狼;具有兽性的狼和"打狼引起生态失衡"的四篇文章汇集在一起组成专题,又从社会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角度为学生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浅近通俗又蕴含深刻事理,并充分体现数学因素。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的选择其中的某些问题,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自行设计汇报成果的形式、自行安排观察时间和方式、或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去思索、质疑、研究、辩论,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学生在逐个进行上述活动时,他们的数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会得到整体的全面的提高。
      既教了学生如何从多个角度来正确看待一个事物的民主精神,又有环境保护意识。这种学习方式重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需要学生从事繁重无用的知识点解析,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等等理性的语言形式在活动过程中转化为直观的、直感的、情感的、审美的语言形式,而情感态度的熏陶、价值观念的引导、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要求、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已经被巧妙地融人其中了。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制定了总目标、阶段目标和三维目标,编写中学教科书时编者心中又应有分册目标与单元目标,教学设计时师生还有课时教学目标,下位目标总应是上位目标的具体化。数学实验中学教科书对教学目标的设定留有较大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文的精读、略读全部由教师灵活安排;不设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学习重点,教师可因人因文因时因地,据《标准》要求自己确定;从七年级下册起,中学教科书还专门留有师生自荐课文的空间,这种弹性安排,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也便于师生根据需要组成不同的学习途径,更好地发挥教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中学教科书的"探究·练习"可以说是体现上位目标的主要部分,在这里表现出实验中学教科书的编者如何在中学教科书中体现上位目标的匠心。数学实验中学教科书确立了全新的思路:不停留在课文内容的记忆、理解、分析上,着重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的过程,自己去探求问题的答案,在这个基点上选择题点,设计题型,确立题的量和度。
      整体感知题不要学生概括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而注重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创意性见解;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积累、运用语言;在积累、运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与领悟。多解创意题不求答案统一,只求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根"在课本,又不限于课本,拓宽到课外生活和平行学科。
      这些具有开放性的探究练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为你打开一扇门》的第一题,是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深入领悟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说说自己心中的文学是什么"。如此设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接触文学的经历,用各具个性的语言表达出不同体会和独到见解。
      这比记忆文学的定义,分析文学的抽象道理的教育教学价值要高得多。揣摩品味、语言运用题从多角度克服了肢解性孤立性数学训练的弊端。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置于知情义的结合和与生活联系中,跟平行学科沟通,把课内的用作为课外用的起点,从而引导课外迁移和举一反三。
      记忆积累题主要是熟读、背诵,作为传统的数学学习经验应予坚持。写作练习采取多维多角度螺旋式递进的序列,避开术语,"以读导写";作文题灵活、自由,鼓励自主表达、有创意的表达;有系列地安排修改文章"小练习",逐步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3]实验教材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创新设计,扩大了教材容量,拓开了数学学习资源,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真正"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的语感变得更敏锐,更精细。
      这些题型的设计还体现了中学教科书由教本向学本的转化,达成"教本"和"学本"的有机统一。 数学实验中学教科书充分注意了网络环境下数学学习方式的新探索,为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数学课程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如七年级(下册)就有这样的设计: "网上读新闻;学习使用电子信箱;带着你最近学习中的问题,访问一个教育类的网站;到电子阅览室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刊杂志,并做好笔记;到网上搜索、保存资料,试着写一篇研究文章;选择某一聊天室,参与讨论。
      "从文本阅读向超文本阅读,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虚拟现实世界,成为沟通学生经验和语言文字世界的桥梁,学生可以有效地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达到声色俱佳、视听相关的求知新境界。新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学会搜寻、获取信息,处理、运用信息,生成、创造信息,具有发挥信息效益,进行信息合作和信息免疫的能力。
      而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量大、多媒体、交互性等优势,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必将给课堂教学、个别化教学带来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会给传统的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数学实验中学教科书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关于教材编写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的要求。
      人选的课文和材料除定评的历代和现当代的名家名篇外,注意选取时代感强、生活气息浓、文化内涵丰富的具有现代理念和现代色彩的中外典范作品。既有传统文化精华,又富现代文化色彩,文质兼美、适合教学。所有编者语(包括前言、主题词、"探究·练习"、活动、专题等) 大多采用第二人称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形式,活泼生动,自然亲近,文采斐然。
      注意克服成人化,并力求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新奇感和追求感,从而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与教与学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浸润在中学教科书的课文和材料的遴选,单元的编排、组合,"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练习"、"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的编辑设计中的,它因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少了以往强制规定性,既注意了发挥学生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潜能,又给了执教者以许多弹性空间。
      教材很好的诠释了数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理念,体现了学科整合的特点,把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引入了数学课堂,实现了学科间的彼此沟通。故新理念如何显现,如何接受,如何转化为实践,还需视师生、环境条件而灵活处理,教师必须不断的"内修外学",才能更好的驾驭教材,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来具体落实上位目标。
       。

    1***

    2006-11-08 18:39:52

  • 2006-11-08 17:22:46
  • 难道好高哦!

    小***

    2006-11-08 17:22:4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教育/科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