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袁崇焕死得冤不冤?

首页

袁崇焕死得冤不冤?

袁崇焕死得冤不冤?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5-18 20:57:09
  • 既然死了。。就没有冤不冤的。。只能说为官之道没有做好.袁崇焕的死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柳河败绩,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守信地。关外城堡幸尔得存。至于宁远解围,誓众效死。金启倧一炮打坏虏营一角,虏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焕虽死于法,不可顿没其功也。”(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天启六年正月) 

    累***

    2016-05-18 20:57:09

  • 2016-05-18 20:57:09
  • 活该!

    黄***

    2016-05-18 20:57:09

  • 2016-05-18 20:57:09
  • 不***

    2016-05-18 20:57:09

  • 2016-05-18 20:57:09
  • 一点也不冤,他做督师,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却偏偏做些为自己谋权谋私的勾当

    听***

    2016-05-18 20:57:09

  • 2016-05-18 20:57:09
  •   明朝遗民谈迁的史学巨著《国榷》记载:   「辛末,召象乾及廷臣於平台问。象乾方畧对曰:『插汉虎墩兔憨与顺义王卜石兔哈喇慎、白黄台吉俱元小王子之後。卜哈俱插汉分部,岁贡。自黄台吉与插汉閧,插汉不贡。隆庆庚午,俺荅受封开市,卜哈部夷屡掠之。去岁卜石兔西走,哈喇慎俱被攎,白台吉仅身免,东投於建奴。
      其弟跌各兔等不欲也,白台吉媿死,哈部今其人无几。朵颜三十六家此日亦当联络,与哈喇慎可得三万人。诸部惟永邵卜最强,约三十余万人,若合卜石兔之兵可御插汉。』   帝曰:『插汉意不受抚,何?』对曰:『当从容笼络。』帝曰:『如不欵,何?』象乾密奏语不尽闻。
      帝善之,命往与袁崇焕共计。象乾请发抚赏银五万两。」   此事《崇祯长编》卷之十三元年九月亦有载,不过把「建奴」忌讳作「清」而已。由此可见朵颜是明廷笼络的对象。   而袁崇焕被指资敌的对象,就是上述的朵颜部。故市米资盗并不能成袁崇焕的罪名。而且袁崇焕后来卖米也是崇祯帝许可的:“其招来属夷,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
         《国榷》卷八十九又有记载:“初,广宁塞外有炒化、暖兔,贵英诸虏。蓟镇三协有三十六家守门诸夷。所云西虏也。皆受我赏。建虏虽强,其势未大合。至是,中外迎上指。谓通建虏,并革其赏。诸夷已閧然。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于是东边诸胡群起飚去,乃尽折入建虏,不受汉索也。
      ”   可见谈迁认为崇祯在蒙古人饥荒时不知乘机拉拢,才是蒙古人投向后金引其入寇的主因。磔刑处死   明思宗(1610—1644)在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思宗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行刑那天,袁崇焕毫无惧色,他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袁崇焕卒年四十七岁。
      (《石匮书》)。   世传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明思宗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阎崇年等一些学者则倾向于认为明思宗杀袁崇焕是因为朝廷内阉党余孽的诬陷,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袁崇焕落狱之因。
         对反间计,《明史》袁崇焕传,记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明季北略》则记载:“都中又喧言崇焕导虏入犯,上甚切齿。先是,虏出猎,掳我多人。中有二珰,上命侦崇焕者,亦被掳。
      虏视之,知为珰也,乃设一记,佯为袁遗书约犯边,答云:“知道了,多谢袁爷。”又佯惊云:“乃为珰闻,缚珰亟斩之!”又故遗一奴私放珰归。珰归,上其事。上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   袁崇焕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平反经过   一些史料记载,南明政府早在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前多年,就曾经为袁崇焕平反:   钱海岳先生的《南明史》详细记载了南明政府对袁崇焕的三次平反,层次不断提高。   史料之一   (崇祯十七年五月),安宗《登极恩诏》……又复袁崇焕、赵光抃原官。
         明安宗即弘光帝,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在崇祯死后于南京即位登基。   袁公于崇祯三年冤杀,   赵光抃在崇祯十六年冤斩。   崇祯十五年,蓟州被围,光抃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州、永平、山海关、通州、天津诸军务。光汴治军严谨,作战骁勇,临危不惧。
      光汴至蓟州前线,率二骑冲破鬼子重围疾驰入城,城上欢呼“新督莅任”,满寇望而惊叹,蓟州之围遂解。光汴率部援南闯北,“不释鞍甲者七阅月,斩虏首千六百有奇”。十六年初夏,在截击满寇归路的螺山战役中,国军将领各保实力,互不协同作战而被敌各个击破。后来皇帝却逮捕光忭,作为替罪羊杀害。
         史料之二   弘光元年二月,(安宗)予袁崇焕、王在晋祭葬。   弘光元年即公元1645年。王在晋在崇祯朝为兵部尚书,因张庆臻改敕书事牵连,被崇祯帝处罚过当,革职回家死去。   史料之三   昭宗以邝露言,谥袁崇焕“襄愍”。   明昭宗即永历皇帝。
      邝露在永历朝任中书舍人,在1650年清寇广州十二日大屠杀中遇难,   “襄愍”解释为:“甲胄有劳曰襄”(见《正义。谥法解》);“佐国逢难曰愍”(见《经世大典。臣谥》,刘熙曰:志义未究,遇难而死,可闵惜者也,故曰愍”)。属于赞扬性的褒谥,用来表扬有军功但蒙冤遇害的大臣。
         熊廷弼抗敌有功却被阉党杀害,崇祯为他平反后,赠给熊廷弼的谥号,也是“襄愍”。被阉党余孽陷害的袁崇焕平反后,因为他立功和蒙冤的情况与熊公类似,永历政府就赠予了同样谥号,也是情理之中。

    心***

    2016-05-18 20:57:09

  • 2016-05-18 20:57:09
  •   大家都说冤,因为是崇祯皇帝中满清反间计把袁崇焕调回京城杀的。。。而且死后身败名裂,明人憎恨,特别是死的太惨了,被千刀万剐了,把肉拉到集市上卖给别人吃了。。。我给楼主截取一段资料吧1。袁崇焕到底是忠是奸,满清吹捧,明人憎恨到底哪个是真。 —— 满清灭亡后近百年来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袁崇焕都是忠。
      满清不但未吹捧袁崇焕,反而有所贬低,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广渠门大捷在明人和朝鲜人的书里都有详细记载为大捷,但在满清所修明史里却一笔带过。“明人憎恨”主要集中在袁的所谓通敌议和上,但这很明显是由于满清当时散布的流言而误会了袁崇焕。 2。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否为泄私愤。 —— 不是。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为了整肃辽东军纪,杀毛前苦口婆心地和毛谈了三天,让毛接受指挥,但毛坚持拒不从命,袁崇焕才杀了毛文龙。 3。袁崇焕作为一个文官统领战局是否就是其要杀处于朝鲜的偏师武官毛文龙的原因? —— 为了抗击后金的整体战局,需要毛的水军服从指挥,所以不得不杀。
       4。袁崇焕的宁远大捷是否真如其所说的大捷?没了袁崇焕的宁远是否真是不堪一击?宁远的大捷是否真是袁崇焕一人之力? —— 即使是明人所修的把袁当成奸臣的各种史书也承认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满清对袁军广渠门大战的勇猛也不得不感叹“十五年来未尝有此劲敌”。
       宁远是在明朝朝中打算放弃山海关外土地时,由袁崇焕首倡、孙承宗拍板,建成的坚城,终明之亡,满清重兵也未能攻下,如果不是吴三桂引清兵进关,不知道还要阻挡满清多少年。 宁远的大捷并非全是袁崇焕一人之力,袁的手下将士也出力不少,但作为指挥者的袁崇焕确为首功。
       明人史料: “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亦但是置将与卒耳。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纸上甲兵,禁中颇牧人,可自命也。而实从矢石锋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而伎俩较实。
      ”(《崇祯实录》卷八) “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为之。而该道员缺,则听崇焕自择以代。
      ”(《明熹宗实录》卷六八) “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关外九城得屹然拱护山海。”(《国榷》卷八七) “藤县(即袁崇焕)之于东陲,亦蘍(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
      ”(《国榷》卷九一) “柳河败绩,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守信地。关外城堡幸尔得存。至于宁远解围,誓众效死。金启倧一炮打坏虏营一角,虏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焕虽死于法,不可顿没其功也。”(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天启六年正月) 王在晋,曾主张放弃关外领土,与袁崇焕不和,但也承认袁崇焕拼命阻止明军溃逃,拼死抵抗建虏的大功。
      在袁崇焕被害后,王在晋还坚持认为袁“虽死于法,不可顿没其功也”: 朝鲜人史料: 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贼直到沙窝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魔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
      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 朝鲜《仁祖实录》八年二月丁丑载:朝鲜的使者朴兰英到沈阳,满清的王公当着他面互相“耳语”,说袁经略果然和我们同心,只可惜事情败露而被逮捕。这样的国家机密,怎会当着外国使臣的面而互相耳语,故意让他听到?朴兰英明白他们的用意,只不过想借他而传言到明朝去,以便尽快杀了袁崇焕,所以他在给朝鲜国王的奏章中说:“此必行间之言也。
      
      ”直到一百年之后,朝鲜的君臣们在讨论明朝覆亡的原因时,还说主要原因是杀袁崇焕(见朝鲜《英宗实录》六年十一月辛未,即雍正八年,公元一七三○年)。 (金庸:袁崇焕评传) 所谓袁的策略帮了满清的大大大忙,纯粹是网上一些污袁者的胡扯,通过篡改、阉割史料来污袁,已经多次被驳斥过,但它们被驳斥得哑口无言后总是换个地方又发,所以上当的很多。

    s***

    2016-05-18 20:57:09

  • 2016-05-18 20:57:09
  •   为国受刑 何冤之有袁崇焕身为督师虽然他为官清廉,对国家也很忠诚,胸怀大略,在抗击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叛军中屡立战功,功勋卓著,是国家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但他在修养上却大欠火侯,虽然是进士出身,自恃文韬武略,在功成名就之后,自我感觉良好,忘乎所以,根本不把拥兵自重的毛文龙放在眼里,见他不服从指挥,比较骄横就越权把毛给杀了。
      对刚当上皇帝的朱由检就更不放在眼里了。袁杀了毛之后,不但不服罪,还抢理。他还要求毛死后,毛部的全部兵马都交给他袁崇焕指挥。他还向崇祯要兵权,财权。崇祯皇帝对文韬武略的袁崇焕本来很器重,但却看他很不顺眼。因为崇祯快给袁给架空了,而崇祯皇帝又不一代英主,所以崇祯对他看不顺眼的大将,就只能杀了。
      
      正好袁崇焕很不走运,皇太极的兵马打到京师,袁崇焕虽然努力抗击了建州兵马,但崇祯皇帝正好逮到杀袁的借口,袁就死在在崇祯的刀下。可以说袁崇焕是英雄,而崇祯是小人。他因个人私恨,不顾国家安危,杀害良将,最终国败家亡。袁崇焕是英雄,虽修养不怎么好,但还是以国家为重,崇祯负他,但他不能负大明朝,所以为国受刑。

    谁***

    2016-05-18 20:57:0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