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哈苏相机介绍

首页

哈苏相机介绍

最好介绍一下规格、性能、价格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12-09 21:30:14
      哈苏相机介绍
    哈苏EL相机
          就机械相机而言,电动过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比如,它能使摄影师全神贯注地注视被摄体的不断变化,争取拍摄时机,抓住精彩瞬间。在哈苏经典的500系列中,有一款不太显眼的相机,这就是带有连体电动马达、被誉为“太空机型”的EL相机。
       1957年,哈苏500C面世。这是哈苏500系列的首台相机,率先采用镜间叶片快门9(Compur shuffer)自动收缩光圈镜头,实现了1/500秒的闪光同步。500C的设计成功,使摄影师摆脱了收放光圈的繁琐,极大地提高了拍摄效率,有交地降低了机械故障。
      从此,哈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自己的脚跟。500C的问世,尤如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成为哈苏相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135单反机的电动过片曾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在这股热流中,哈苏开始了自己的构思与设想,尝试将电动卷片马达附加在500C型相机上。
      1963年,哈苏开始试产连体马达相机。在多次测试,几经修改后,首台500EL相机终于在1965年问世。500C是在500C的基础上增设连体电动卷片马达,实现每秒1。2张的自动过片。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正热衷于太空开发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对EL相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授意改为(HEC-Hasselblad Electric Camera)哈苏电子相机,准备用于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拍摄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
      老美之所以选择哈苏,除了哈苏性能可靠、像质优异外,EL机型更适合宇航员戴着肥厚手套的操作。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强烈的紫外辐射会造成过大的反差;月球表面温差之大,极近摧残。而哈苏依然从容不迫,我行我素。其影像之锐利,层次之丰富,尽展哈苏风采!1969年阿波罗号宇宙飞船载着人类首航月球,那张载入人类史册的“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登陆月球照片,正是哈苏500EL的杰作。
       1971年出品的500EL/M型,使对焦屏的更换有了更多的选择。1984年的500ELX增加了TTL(镜后控制闪灯曝光系统)拓展了相机的应用范围。500ELX的“X” 即为闪光灯连接器的X接点之意。1988年,哈苏推出的553ELX对500ELX作了两项改动:一、是引进美能达Acure-Matte对焦屏技术,使取景器明亮了许多;二、是加大了反光镜,使得装用长焦镜头能完整地显示整幅影像,这比503CW滑动式反光镜系统(GMS)的诞生整整早了八年!1996年,哈苏CW卷片器问世后,503Cxi、503CW均能配用CW卷片器,实现每秒0。
      8幅的自动过片。与553ELX相比,只是慢了每秒0。4幅。EL相机的优势正在失去,哈苏不忍其消亡,重新研制出性能更好的555ELD,并于1999年推出。这是一款电机卷片一体化的相机,与其它500系列相机相比,它的优势十分明显:500系列机型的快门在释放时,反光镜就会抬起,第二次卷片才能复位。
      而555ELD的反光镜,在快门释放的同时具有快速复位功能。在快门释放的同时,反光镜可连续上下运动。它的电动卷片器既可单幅拍摄,又可以每秒1。2幅连续拍摄。电机卷片器利用镁合金制造,机身内部保留TTL自动调光传感器,可实现TTL自动调光传感器,可实现TTL自动曝光。
      555ELD的最大创新在于机身后设有供数码摄影的4个电子接点,既能与数码后背连接,用于数码影像的拍摄,又能拍摄传统胶片。555ELD顺应了数码摄影的历史潮流,EL相机再次令摄影界瞩目。 作为哈苏500系列的一个分支,EL相机在走过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依然不失独有的风采:个性鲜明的外形几十年来很少变化,而内在性能总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回首往事:EL相机有过辉煌的昨天,是她为人类登上月球留下了历史的见证;在今天的数码摄影大潮中,她依然还是昨日的风采。维克多。哈苏----永不满足,永远进取,这就是哈苏常青之所在。 哈苏超广角相机 相机要成为经典,镜头与机身必须同样出色。
      哈苏之所以能够成为中画幅王国里的“劳斯莱斯”,是与卡尔·蔡司的珠联璧合息息相关的。哈苏与蔡司的合作,始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 当时在二战废墟上重建起来的蔡司厂,向哈苏提供了一系列的配套镜头:如60mm/1:5。6Distagon;80mm/1:2。
      8Tessar; 135mm/1:3。5Sonnar; 250mm/1:5。6 Sonnar。这些配套配套仅有一款是广角镜头,即60mm/1:5。6Distagon。在当时的年代,非球面技术尚未开发,要想制造像场较大的中画幅广角镜头,其畸变像差矫正的难度之大,是难以想象的。
      蔡司厂的技师们则另辟蹊径,从后截距入手,走出了一条出人意料的阳光大道。哈苏与蔡司联手分头攻关,哈苏设计出了旁轴取景的机身,蔡司设计出了38mm/1:4。5的摄影镜头。首台38mm焦距固定镜头的超广角相机终于脱颖而出!这就是哈苏900系列的开山鼻祖——SWA相机。
       1954年,48岁的维克多·哈苏怀揣SWA相机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德国科隆摄影器材博览会。摄影界真正“认识”哈苏,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SWA是哈苏、也是人类历史上首台超广角旁轴式中画幅相机。该机机身极短,镜头固定于机身,焦距为38mm(相当于135相机的22mm焦距),重量仅970克(机身带镜头连取景器),镜头的最大相对孔径为F4。
      5,镜间快门时间为1秒——1/500秒,全程闪光同步。取景器是直视式,有点类似单筒望远镜,摄影家们用SWA“实弹操作”后发现:其明锐度之好,解像力之高,层次之丰富,均前所未见!更令人为之惊叹的是画面中心与边缘像质的一致性,边缘线条的平直性,实在是难以挑剔。
      SWA在科隆出尽了风头,维克多·哈苏成为众多记者追踪的“头号”目标。 一向崇尚精益求精的哈苏,在SWA推出之后,旋即致力于二项改进:①改原有卷片上弦的旋钮为快速旋柄,使操作更为顺手,效率极大提高。②原有的快门按掣在机身右前下侧,改进后设在机顶右上角。
      由于SWA的机身极短,双手握持时,右食指会自然地落在快门控掣上,改进后称为SWC相机。1982年,哈苏将SWC的C镜头改为CF镜头。取景器亦同时改款,机顶的水平仪移到了取景器内。改进后的相机称为SWC/M型,1988年的新款称为903WC。从实质讲,1982年的改进主要还是镜头,新镜头的焦距与光圈值尽管未变,但操作性能与内在质量,却是今非昔比了。
      具体表现在: ①调焦环的增宽,离机身较原来要远,操作起来要顺手得多。调焦环包裹的细纹橡胶,较原来的金属粗纹环,手感要好得多。 ②“老”镜头的光圈与快门是连动的,单独调整必须预先脱开,景深按钮按下察看景深后,不能及时复位,需要新开大光圈;而新镜头光圈与快门各自分离,需要连动,一按即可,察看景深,景深杆随时可以复位。
       ③镜口径与50——250mm镜头统一为B60卡口,从此只要备有一套滤镜就完全足矣。 ④镀膜技术的极大改善,使光学性能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1998年哈苏对原有的CF镜头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CF镜头分两类:一类是CFE系列,包括CFE40mm/1:4; CFE80mm/1:2。
      8; CFE100mm/1:3。5; CFE350mm/1:5。6;另一类是CFI系列,包括CFI30mm(鱼眼);CFI50mm/1:4; CFI120mm/1:4(微距); CFI150mm/1:4; CFI180mm/1:4; CFI Sonnar250mm/1:5。
      6; CFI  Sonnar  Superchromat (Sa)250mm/1:5。6。在以上这些改进后的哈苏全部CF镜头,尚有四款未在此列;它们是CF500mm/1:8APO; CF140-280mm/1:5。6; CF38mm/1:4。
      5; CF135mm/1:5。6(微距)。 2001年8月,CF38mm/1:4。5终于停产,为CFI38mm/1:4。5所取代。此时的903SWC被称为905SWC。那末CFI38mm/1:4。5究竟有那些改进呢?具体表现在: ①镜筒内壁及机械部分均有一层最新研制的特殊涂层,眩光控制较CF镜头更胜一筹,反差有所提高。
       ②改进了镜头制造材料,改CF头的铝合金为碳素纤维及不锈钢。改良设计的叶片快门及新的主弹簧使用Nivarax材料,使镜间快门寿命由原来的35000次以上提高到50000次以上。 ③改进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全新设计的手动对焦系统使对焦顺滑流畅,手感更佳。
       ④改良了镜头闪光灯联接插孔,插座内置安全锁以确保闪光灯连线具有良好的接触性能。、 ⑤外形设计的改良,使握持操控更舒适。 当我们循着哈苏演绎历程回首瞻望,其发展轨迹端倪可察;她从呱呱坠地之日起,个性鲜明的设计已成定局;巧夺天工的精巧组合;最早采用的镜间快门;它的外形设计半个世纪来很少变化,但内部结构的改进与功能的增加,演绎出众多的机型。
      就SWA超广角相机来说,其最大的变化还是其适配的镜头。 大凡经典相机均有以下基本特征:①性能可靠,坚固耐用;②像质出色,卓越超群;③个性鲜明,特征明显。哈苏900系列之所以能与500系列并驾齐驱,是因为它具备经典相机应有的品质。
      哈苏超广角相机从降临人间起,就是艺术精品级的杰作。八十年代初的最大改进其实还是镜头,CF镜头使它的影像质量步入巅峰。伴随新世纪来临的905SWC,尽管运用高科技的光学设计在MTF值上也难以攀上新的高峰,它的操作性能及快门寿命却上了一个新台阶。
      905SWC不失为中画幅超广角相机的杰作:畸变像差矫正之出色,解像力之高,明锐度之好,画面像质中心与边缘的一致性,几乎到了无以伦比的境界。与哈苏CFE40mm/1:4超广角镜头相比,905SWC仅高出6000元左右的价格,还多了个机身与取景器,视角上的拓展与畸变像差上的矫正更是难以相提并论。
      若要我在两者之间作一抉择,我会义无反顾地选择905SWC,因为她才是一位近乎于完美的“梦中情人” ! 哈苏的特技相机 哈苏相机王国里,有一款外形奇特的相机。它“没有”取景器,只有孤零零地一个皮腔连着镜头与后背,这个古怪离奇的家伙,就是哈苏FlexBody。
       哈苏有二款微距镜头:一款是CFI120MM/1。4,另一款是CFI135mm/1:5。6。前者接上哈苏增距环后,拍摄比率能达到1:2;后者当连接哈苏伸缩皮腔及增距环后,通达到1:1的拍摄比率。这两款微距镜头尽管能提供大至1:2和1:1的影像,但景深上的局限,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尤其是广告摄影。
      为了进一步完善哈苏自身体系,吸引用户,哈苏公司于1995年推出了FlexBody相机。 FlexBody实际上不能算是机身,而是一个皮腔附件。它能够兼容哈苏500系列的所有镜头及后背。FlexBody的伸缩摺腔和可调整的机后面板能够提供±28度的俯仰视角能力,以控制景深大小,并具备移轴功能。
      哈苏是6×6正方形画面,上下移轴等同于左右移轴。FlexBody“兼容”哈苏500系列配套镜头的像场是按6×6cm胶片规格设计的,在作移轴时自然会产生影像圈涵盖面的力不从心。当我们作移轴时,就会拍出中间清晰,四周模糊的影像。要想取得理想的像质,唯有增加摄距,不作满幅构图,仅截取画幅中间的最佳处。
      像场上的局限,注定了FlexBody的先天不足,这就是兼容所付出的代价。FlexBody“机身”的价约10000元左右,是一台“省钱”的技术相机,优势与不足同时并存。 1997年哈苏推出了FlexBody的后继型——ArcBody。
      这个英文名词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是专为建筑摄影而设计的。与FlexBody相比,ArcBody显得更专业,它必须适配同时推出的Rodenstock配套镜头——但可以兼容哈苏500系列的后背与取景器,从哈苏传统系统中得到支持。ArcBody的前机架有一新型4爪插刀卡口,这就意味着哈苏原有配套镜头难以“越雷池一步”。
      与ArcBody同时推出的共有三款配套镜头:Rodenstock APO Grandagon35mm/1:4。5; 45mm/1:4。5; Grandagon-N75mm/1:4。5。这三款镜头的像场均按大片幅设计,它的光学设计使每只镜头后镜片投射出的影像圈大于胶片规格,这个较大的影像圈可允许你较大幅度地移动调整相机,保证ArcBody在整个移轴调整范围内(0~28mm)的成像质量,彻底解决了FlexBody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
       ArcBody“其貌不扬”,它的测距与机身皮腔“无缘”,而有赖于镜头的调焦环,并需要一个与焦距长度相同的延伸接圈。ArcBody没有内置快门,其适配的镜头均有镜间快门,快门时间为1~1/500秒、B门和T门。每款镜头均有一根坚固的红色快门线。
      与ArcBody初次相会时,常令人迷惑不已:胶卷装在什么地方呢?因为ArcBody的后背处按惯例是装着RMfx取景器而出现的(哈苏的腰平工棱镜取景器同样适用)。RMfx取景器上端有一个观察角度,大多数使用者会感到舒适。取景器影像左右颠倒,上下方向则与实景相同。
      倘另配哈苏PME90取景器,可以增加ArcBody所缺少的内测光功能——但摄位较高时,个头矮小者就会产生“高不可觑”的困惑,唯有换上腰平取景器(RMfx取景器无内测光功能)。ArcBody无任何自动化功能,也没有任何专门的取景系统。取景器插入Acute Matte-D型支架滑槽内,取景屏中间有一裂棱镜并刻有垂直及水平线,以便调整垂直于水平。
      在测距及移动调整构图完成后,要将取景屏支架和取景器都卸下取出,再换上后背拍摄,一切是那样慢条斯理,似乎在井然有序中悠哉游哉。玩惯了AF相机,ArcBody确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它似是AF相机的一种超脱,在返朴归真中,重觅艺术的真谛。 三款配套镜头均有一个开合光圈的一个拨杆,开合光圈似乎有点“反祖”,但在ArcBody上却是意义重大。
      在光圈没有关闭时,快门不能被触发,并在装上后背而非取景系统时,光圈如还没有关闭或还没有插上后背挡光片,胶卷就会雾化。 ArcBody使用起来非常机动灵活。利用一个转换器即能将其倒置在三脚架上,水平运动用于向下俯拍,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机身的唯一缺憾是缺少一个防止“多重曝光”的安全保险装置。这就需要摄影师应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操作模式,以免犯下“多重曝光”的失误。ArcBody的体积不大,机身重量也仅1100克,外出拍摄不算太重。 与FlexBody相比,ArcBody在作出同样的15度移轴后,锐利的大像场,解决了FlexBody“小”影像圈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它能够保证像大片幅相机一样实现影像控制。这些控制包括在所设置的某一光圈档位上控制的景深、调整影像的变形,甚至在正常视线下逾越或绕过障碍。兼容有时未必好。FlexBody移轴后出现像质上的缺陷,正说明了这一点。作为中画幅为数不多的移轴相机,ArcBody无疑是十分出色的,但不能兼容哈苏原有的配套镜头,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否则它的用途会更广,用户会更多。非兼容性有时也未必是好,鱼和熊掌真难兼而得之! 。

    持***

    2005-12-09 21:30:1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