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王充的生评简介

首页

王充的生评简介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11-14 20:55:00
      王充的生平      --------------------------------------------------------------------------------  王充,字仲任,浙江会稽上虞人。生于公元27年,约卒于公元97年。
      祖上以“农桑”为业, 又曾以“贾贩为事”。王充自幼刻苦勤学,6岁开始识字,8岁正式入书馆就读,成年后进京 师太学深造。在太学学习期间,他不满足于太学的教学,主张独立钻研。王充不受儒家章句 束缚,不盲目崇拜偶像、权威,而是博览百家之学,学识渊博。
      王充在京师曾拜师于扶风班 彪。因家贫无钱买书,王充经常去洛阳书铺看书,他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因此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京师太学之后,王充曾先后两次出任地方小吏,但皆因性格耿直,“不贪富贵”、“不慕高官”、不肯趋炎附势而辞官回家。辞官回家之后,王充一边教书,一边著书立说,其大 部分著作是在此间写成的。
      ?  王充晚年“发白齿落,日月逾迈,寿伦弥索,鲜所恃赖,贫无供养,志不娱快”,处境十分 艰难,“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秧”。

    s***

    2008-11-14 20:55:00

其他答案

    2008-11-15 09:11:00
  •   王充(27年-97年[1]),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哲学家。著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只有《论衡》保存下来。近人黄晖撰《论衡校释》30卷,是较为通行的版本。王充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历来评价两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贬重于褒,认为:“其言多激……,露才扬己,好为物先,……然大抵订伪砭俗,中理者多,亦殊有裨于风教。
      ”但最终认为《论衡》只是个谈助之书。章炳麟《检论》则褒重于贬,认为王充:“作为《论衡》,趣以正虚妄,审乡背,怀疑之论,分析百?,有所发d?槐苌鲜ィ旱靡蝗搜桑阋哉癯埽劣诮褚嘞视心艽咭病!钡菜邓骸叭簧莆婷⒋菹荩奘嘁阋猿质兀┠谛闹还??,故言辩而无继。
      ”二十世纪后半以来,由于王充的批判性文风与唯物色彩特别受到青睐,正面的评价几已呈一面倒的局势。由于史料缺乏,王充的生平还存在诸多争议。例如:乡里称孝问题、师事班彪问题、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才学问题等等。根据《后汉书·王充传》与《论衡·自纪》,比较可靠的是:王充是会稽上虞人,祖先原籍魏郡元城(与王莽同籍)。
      他的为人与言论都很奇特,不同流俗。年轻时曾做过县掾功曹等职位,但可能常与长官不合,而屡次遭到辞退(“仕数不耦”)。故勤于著述,抒写怀抱(“徒著书自纪”)。晚年又任州治中职,后来可能因为老病而“自免还家”。七十岁左右,有感于年老衰病,故习练道家养气服药之术,著《养性》一书,为的是追求保命延年。
      《论衡》一书,由青年写到老年,应是他一生心血所聚。上虞乌石山(今上虞章镇滨笕枪山)有王充墓。《论衡》一书的精神在“疾虚妄”(〈佚文〉)。疾虚妄,疾的是“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对作〉)。汉朝是个谶纬符录盛行的朝代,王充由于看到了世传儒书充斥着荒谬,民间言谈充斥着迷信,像《淮南子》就记载共工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尧时十日并出,尧上射九日等荒诞的故事。
      而这等书籍传说,在民间可谓比比皆是。
      所以王充感到“心o朴浚适秩牛材懿宦郏俊倍凼龅姆椒ㄔ蚴牵骸奥墼蚩贾孕模е允拢⌒橹拢⒅ぱ椤!保ā炊宰鳌担┧裕堵酆狻芬皇榈姆椒ǹ伤凳墙睬笮а榈姆椒āV皇怯捎谑贝兜南拗疲醭浣驳男а椋胂执目蒲Х椒ɑ故怯凶乓欢ǖ木嗬搿!幢≡帷灯担骸笆履饔谟行В勰ㄓ谟兄ぁ?昭孕橛铮涞玫佬模擞滩恍拧!彼涫墙驳牟淮恚幼庞炙担骸拔ㄊバ南鸵猓奖任锢啵苁抵!彼裕坏贾孕模嫉幕挂鞘バ南鸵猓恍е允拢喟胍膊皇钦嬲笛榈美吹闹ぞ荩且苑奖任锢啵坷嗤啤⒗啾榷吹闹ぞ荨W芴迳峡矗还芡醭涫俏攀裁囱哪康睦葱础堵酆狻氛獗臼椋膊还苷獗臼樵诜椒ㄉ匣勾嬖谧攀裁囱牟蛔恪6疾荒苣鹜醭湓凇堵酆狻分兴瓜值亩懒⑺伎己陀掠谂械木瘢约坝氪乘枷氪笠炱淙さ穆呒凼龇绞健U庖彩峭醭渌枷氲靡猿绞贝目晒笾Α?。

    x***

    2008-11-15 09:11:00

  • 2008-11-14 15:35:00
  •    王充,字仲任,浙江会稽上虞人。生于公元27年,约卒于公元97年。祖上以“农桑”为业, 又曾以“贾贩为事”。王充自幼刻苦勤学,6岁开始识字,8岁正式入书馆就读,成年后进京 师太学深造。在太学学习期间,他不满足于太学的教学,主张独立钻研。王充不受儒家章句 束缚,不盲目崇拜偶像、权威,而是博览百家之学,学识渊博。
      王充在京师曾拜师于扶风班 彪。因家贫无钱买书,王充经常去洛阳书铺看书,他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因此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离开京师太学之后,王充曾先后两次出任地方小吏,但皆因性格耿直,“不贪富贵”、“不慕高官”、不肯趋炎附势而辞官回家。辞官回家之后,王充一边教书,一边著书立说,其大 部分著作是在此间写成的。
      ?  王充晚年“发白齿落,日月逾迈,寿伦弥索,鲜所恃赖,贫无供养,志不娱快”,处境十分 艰难,“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秧”。  王充的培养目标是与其教育内容相配合的。为培养能博览古今,善于治世、精思著文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王充提出建构“博览古今,众流百家之言”的教育内容的思想。
        汉代自武帝起奉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来,儒家的《五经》 成为官学必读的,甚至是唯一的教材,对经书的注疏解说日趋繁杂,五经博士各立门户,师法家法极严,学术空气令人窒息。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极大地限制 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和学术文化的发展。
      到王充生活的东汉时期,对儒经典籍的注疏更杂入阴 阳谶纬之说,夸张失真,使儒学“千疮百孔”,面目全非。甚至许多有名望的学者也如法炮 制 ,随波逐流。在这种不良学风影响下,教育内容只限于《五经》和对《五经》章名繁琐失真 的 注疏。王充对这种“守信经文”的教学是持反对的、批评的态度的。
      他指出这种教育培养出 来的学生只能是一些“无一阅备,皆浅略不及,偏驳不纯。俱有阙遗”,是一些“所当知, 然而不知”的庸碌无能之辈。甚至有的人连儒家经典中的起码常识也不知晓,但却自恃才高 ,装腔作势。  王充在《论衡·别通》篇里,把那些“守信一学,不好广观,无温故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 览之暗”的儒生喻为“腹为饭坑,肠为酒囊”的“死人之徒”;是“不闻古今,不见事类, 不知然否”的“目盲、耳聋、鼻痈者”。
        只有改变上述教育状况,调整课程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才高智大的“文人”、“鸿儒”。 为此,王充提出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儒家经典,而应包括道、法、墨等百家之言。也不应 仅仅局限在治术之学,而应包括天文、历算、医学等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不应仅仅局限在 “先王之教”,即对古代知识的传授上,而应包括对当代知识的探究和掌握上。
        总之,王充提倡扩充教育内容,力主学者治学应该“博览古今,众流百家”之言,他认为唯 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德优”、“才大”,能够“治百族之乱”的人才。

    w***

    2008-11-14 15:35:0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