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业报和彻悟

首页

业报和彻悟

业报是幻景吗?

如果不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何业报单单不是?

如果是,彻悟后自然不会为幻景左右,因为控制了缘生,业报自然也不会起,受报就谈不上了,解脱生死,自由自在,犹如自身已置西方极乐,或说极乐世界就在现前。
  
另谈彻悟:我个人以为是当下明白了道理,并非一下子能做到。明白了“缘起性空”,明白了“外离相而内不乱”,不见“人之是非、善恶、好患,自性不动。”理上明白,心性上未必能真正出离,这就是我们现在人读佛经和大德诠释,也能明理却不能成佛,因为我们在“倒果为因”,在事上实际上不去碰这个“缘”很难,还需心性与道理做到始终如一(其实在这个修行过程中也已将业报转化得差不多了),才是真正的彻悟,才是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而顿悟,如果当下成佛,无须守意心性,佛菩萨化身的可能性较大。如果不是当下成佛,也如上所谈彻悟的情况,引申说,如果只悟不修,依然没有成就,也可以说悟同不悟,或根本未悟,与其做不到,倒不如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一心持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来得务实。

在上是个人初学拙见,请这里的善知识们指导,不要见笑。谢谢!:)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8-11-21 10:40:37
  • 1、业报是幻景吗?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所有相里当然包括业报。实质虽然如此,但是如果没有开悟、没有证果,以无明还在,执妄为真,颠倒梦想,时时感受三界、六道无量痛苦。
    一旦证果,一切业报、因果则成妙有。虽同与六道众生受苦,乃至入地狱镬汤鼎沸,虽外现苦相心地亦清凉自在。是所谓应以何身度众即现何身度之。
    2、如果是,彻悟后自然不会为幻景左右,因为控制了缘生,业报自然也不会起,受报就谈不上了。
    既然彻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来“实景”、“幻景”?何来“控制”、“不控制”?
    我等凡夫,无始劫来,造业如无量河沙,集如须弥。须恳切忏悔,仗称万德洪名、佛力加持,以期带业往生。并不是灭因果而往生。
    当知,三世诸佛不离因果而成就,我等凡夫岂能离因果?
    3、另谈彻悟
    我等凡夫,了无实证,与其终日而谈彻悟不如须臾而修。真的不如一心持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来得务实。
    阿弥陀佛
    

    1***

    2008-11-21 10:40:37

  • 2008-11-21 09:31:43
  • 此地您所用的"幻景"一词恐非你所问之本意,业报既是果报;大修行落不落因果?因果不昧,这是野狐公案;
    那么,试问:佛力与业力那个大?此是很好的话题,对您的疑问或许有所帮助,谨建参.
    再来,你谈的顿悟渐修一事,理则顿悟,事须渐处...因次递进;须知古来大德都是功夫在先,修了多少年的苦工,才有一念的悟入,瓜熟蒂落啊;不可不知!
    还有一句相告,须知苦报和苦受其中有两重境界;凡夫有苦报也有苦受;四果圣人已无苦受,在识阴上有门道,可参十二因缘法...
    至于净土法门这也都是圆融的,有品位讲究的嘞...!

    波***

    2008-11-21 09:31:43

  • 2008-11-21 07:05:11
  •   业报不是幻景,这应该是毫无疑义的。这个问题已经涉及佛教的基本立场,应该说思考的非常深刻。
    佛教承认存在一个现实的物质的世界,而且这个物质的世界是客观的,不是神创的。这个可以从佛教的宇宙观中得到证明。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并由于因缘和合而成,既然地水火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的。
       既然这个世界万物是物质的,是真实的,那么通俗地说,你所得到的业报,无论享福还是受苦,就一定是真实的,不是幻景。这是佛教所有理论提出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所有的宗教都把追求一个永恒的状态作为目标,佛教也不例外。佛教在承认现实是客观存在的同时,提出这些存在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是永恒。
      就以业报来说,也不是一种永恒。福报多了就会走到反面,积累成为恶报。比如六道轮回中的诸天,佛教认为正因为诸天享受福报太多,最终会落到地狱。 由此佛教给出的结论是,世界万物都是要变的,甚至每一个时刻都在变。你在下一个时刻看到的同一事物,已经不是它原来的面目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你看到的东西是假的,是虚妄的。所谓“空”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换句话说,这种虚妄是某一个事物在当下与前一个时刻相比较的结果,而不是说这个事物不存在。 最终,佛教给出的自己的结论,佛教认为对应于变化的世界万物,一定存在着一个不变的永恒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时间和空间是永恒的。
      佛教把这个状态命名为涅??。人的生命意义只有涅??中才能实现永恒。所以实现了涅??的状态以后就永远不会变了,是因为在涅??状态下,这一时刻和上一时刻完全一样,所以这就是真,就不是虚妄。 当然,如何实现涅??,这又是另外一篇文章了。 大体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补充一点: 实际上这里还涉及一个问题是佛教对人的精神上的作用问题。不少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我认为这是对佛教的误解。因为佛教其实是教导人去勇敢面对人生,要调动自己的主动性来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一个人受到了人生的沉重打击,最好不去学佛,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的精神会更加痛苦。
      其实在这个精神状态下,他寻求的是一种安慰,而不能理解佛学对一个人精神上的愉悦。 中国佛教在唐朝和宋明两个时期出现了两次高峰,其原因正是在这个时候,人们的人生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需要精神上的愉悦。同时也是为什么佛教是在中国社会知识精英手中得到发展而不是其他阶层的人的原因。
      比如说,宋朝知识分子把儒学和佛学结合起来创立了理学。 宗教在指出人生苦难的同时,从来没有否定人生存在的价值。任何一种宗教都是追求人生价值的永恒,而不是否定人生的价值。释迦牟尼佛则是把这种永恒放在了涅??中,其实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 。

    朝***

    2008-11-21 07:05:11

  • 2008-11-21 00:03:13
  •   佛教伦理的因果律是一种必然的伦理律令、伦理规则,这一律令在佛教经典中得到反复申述,如《中阿含经·思经第五》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瑜伽师地论》亦言:“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等等。 在《三报论》中,慧远引佛经宣称:“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7 〕业有三报,生有三世,慧远这一善恶因果报应、轮回转生的说法,使因果报应理论更能自圆其说,特别是能解释业报反常的现象,弥补了中土传统报应论的不足,也弥补了中土传统报应论在解释社会诸种不平等现象时的无能为力。
       中土传统报应论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理论和现实存在着显明的矛盾,所以不断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和责难。汉代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就责问,伯夷、叔齐二贤,为仁义而饿死,却有何善报之征? 东汉王充以性命自然说反对善恶报应说,从反面给报应论者提出了如何使自身理论更为精致,更具欺骗性,更能自圆其说的课题。
       佛教善恶果报论得到中土社会广泛的肯定和青睐,也遭到各方面的反驳和责诘。如南朝宋代的思想家、无神论者何承天(370—447)就公开反对善恶报应论,他以现实生活中“鹅食草被宰,燕食虫见爱”的事实,阐说佛门善恶果报论不可信。其《报应问》认为佛教的善恶果报并无事实根据,只是劝人为善的方便权教,而南朝宋僧人慧琳正是看中了佛门果报论在方便教化方面优于中土伦理的妙用: 黑曰:“周、孔为教,正及一世,不见来生无穷之缘。
      积善不 过子孙之庆,累恶不过余殃之罚,报效止于荣禄,诛责极于穷贱。 视听之外,冥然不知,良可悲矣!释迦关无穷之业,拔重关之险, 陶方寸之处,宇宙不足盈其明,设一慈之救,群生不足胜其化。叙 地狱则民惧其罪,敷天堂则物欢其福,指泥洹以长归 轮回,梵文Samsara, 即指业的主体或生命在不同的存在领域中流转,它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之一,〔3 〕佛教对之加以吸收改造而成为其宗教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在佛教看来,由于主体善恶业力的作用,众生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不断流转、转生于六道(六趋),这六种转生的趋向是: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如此生死相继、因果相依,如车轮运转,便形成业报轮回。业报轮回思想给人以这样的伦理承诺:今生修善德,可来生至天界,今生造恶行,来生堕入地狱。
      止恶行善是出离三界、摆脱轮回的必由之径。 业报轮回思想的基本原理是佛教伦理的“因果律”(Causality,因果的梵文为 hetuphala),即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则支配,善因必产生善果,恶因必产生恶果,所谓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以伦理学的眼光看,因果律是以业力为中心,强调道德行为的主体与道德存在主体的一致性。
      我们认为,佛教伦理意义的因果律,与哲学意义上的因果辩证法不同,它不是陈述的“凡果必有其因”,而是陈述的“相同的原因造成相同的结果”,这一命题很容易被科学或常识证伪,但在宗教伦理意义上,它是一种铁定的信仰的规则,没有任何真假值,并决定着宗教生活中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换言之,既规定着人们是作恶还是从善,也对人们的苦乐处境作出宗教伦理的解释(今世苦果源于前世的恶业,今世的善业可感后世善果)。
       佛教伦理的因果律是一种必然的伦理律令、伦理规则,这一律令在佛教经典中得到反复申述,如《中阿含经·思经第五》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瑜伽师地论》亦言:“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等等。

    w***

    2008-11-21 00:03:13

  • 宗教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