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满井游记作者在这部分中重点写了什么?

首页

满井游记作者在这部分中重点写了什么?

满井游记作者在这部分中重点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4-04-07 20:00:19
  •   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满井游记》也不例外。文章的第二段用寥寥数百字描绘了一幅北国初春风光图:那里冰冻初解,水波粼粼,山色晴和,明净如洗;杨柳随风摇曳,麦苗破土而出;游人或喝茶饮酒,或唱歌骑驴,其乐无穷;鱼儿悠然嬉戏,小鸟怡然曝沙。
      这幅优美的暮春风景图中,渗透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作者犹如鱼儿,小鸟那样怡然自得。而这正是他"独抒性灵"理论的具体体现。袁宏道所处的时代,宦官擅权,政治腐败,朝内党派斗争剧烈。他既不参加斗争,又不愿同流合污,一生曾多次退守田园,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
      《满井游记》典型地体现了袁宏道这种"闲适"的思想。 2。抓住特征,字字珠玑。 作者写景抓住特征。第一段写北京气候的寒冷时,"余寒犹厉"的"犹"字强调了严寒的余威之烈。"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句中的"作","飞","走"三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寒风刺耳,沙石漫天的肃杀景象。
      两句中的"寒","冻"也集中地表现了自己欲出不能的懊丧,郁闷的心情。第二段中,"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句,一"始"一"乍",把初春冰面开始融解,水波开始发出亮光的景象描绘得十分活脱,又透露了作者心情的解冻,融融的春意也来到了作者的心田。
      "镜"的比喻,描绘出满井水光亮晶晶,乍暖还寒的特色。"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一句中,"拭"字写出山色纤尘不染,鲜妍明媚的特点。"倩女"的比喻,则进一步突出山峦的容貌姿色,仿佛一位刚洗脸梳妆过的少女一样,多美啊!再如"柔","披","惟"等字,也都用得十分准确传神。
       3。善用比喻,贴切新奇。 文章写景用了多个妙喻。写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由春风泛起河里的层层"鳞浪",很自然地联想到新打开的一面面亮晶晶的镜子。这个新奇的比喻准确写出了春天到来之时河水"清澈"的特点。
      波光与镜光都给人以冷的感觉,"冷光之乍出于匣",又极为贴切地写出了早春水冷的特点。写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山峦被融雪洗后就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过髻鬟一样。这个比喻不仅写出积雪消融,山峦转翠,青山显得格外清新,娇艳的特点,同时还极富美感,充满神韵,真正形神兼备。
      写麦田,"麦田浅鬣寸许",早春二月,麦苗高约寸许,又时时在拔节,就像兽身上生长着的浅浅的鬃毛。这个比喻联想奇特,不仅写出了早春二月田野麦苗的形态,而且表现出春天是生长的季节这个典型的季节特征。 4。妙用衬托,起伏多姿。 袁宏道的游记十分注重结构上的变幻起伏,课文集中体现在妙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上。
      作者第一段极力描写北京气候寒冷,是用来衬托第二段满井风光的;用城内的"寒"衬托满井郊野的"暖";用城内的"冻风""飞沙走砾"衬托满井的水色山光,飞鸟游鱼;用囚于一室"欲出不得"的烦闷衬托游于满井山水中那种"若脱笼之鹄"的"悠然自得"的欢愉。

    手***

    2014-04-07 20:00:19

  • 2014-04-07 19:12:35
  •   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满井游记》也不例外。文章的第二段用寥寥数百字描绘了一幅北国初春风光图:那里冰冻初解,水波粼粼,山色晴和,明净如洗;杨柳随风摇曳,麦苗破土而出;游人或喝茶饮酒,或唱歌骑驴,其乐无穷;鱼儿悠然嬉戏,小鸟怡然曝沙。
      这幅优美的暮春风景图中,渗透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作者犹如鱼儿,小鸟那样怡然自得。而这正是他"独抒性灵"理论的具体体现。袁宏道所处的时代,宦官擅权,政治腐败,朝内党派斗争剧烈。他既不参加斗争,又不愿同流合污,一生曾多次退守田园,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
      《满井游记》典型地体现了袁宏道这种"闲适"的思想。 2。抓住特征,字字珠玑。 作者写景抓住特征。第一段写北京气候的寒冷时,"余寒犹厉"的"犹"字强调了严寒的余威之烈。"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句中的"作","飞","走"三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寒风刺耳,沙石漫天的肃杀景象。
      两句中的"寒","冻"也集中地表现了自己欲出不能的懊丧,郁闷的心情。第二段中,"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句,一"始"一"乍",把初春冰面开始融解,水波开始发出亮光的景象描绘得十分活脱,又透露了作者心情的解冻,融融的春意也来到了作者的心田。
      "镜"的比喻,描绘出满井水光亮晶晶,乍暖还寒的特色。"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一句中,"拭"字写出山色纤尘不染,鲜妍明媚的特点。"倩女"的比喻,则进一步突出山峦的容貌姿色,仿佛一位刚洗脸梳妆过的少女一样,多美啊!再如"柔","披","惟"等字,也都用得十分准确传神。
       3。善用比喻,贴切新奇。 文章写景用了多个妙喻。写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由春风泛起河里的层层"鳞浪",很自然地联想到新打开的一面面亮晶晶的镜子。这个新奇的比喻准确写出了春天到来之时河水"清澈"的特点。
      波光与镜光都给人以冷的感觉,"冷光之乍出于匣",又极为贴切地写出了早春水冷的特点。写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山峦被融雪洗后就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过髻鬟一样。这个比喻不仅写出积雪消融,山峦转翠,青山显得格外清新,娇艳的特点,同时还极富美感,充满神韵,真正形神兼备。
      写麦田,"麦田浅鬣寸许",早春二月,麦苗高约寸许,又时时在拔节,就像兽身上生长着的浅浅的鬃毛。这个比喻联想奇特,不仅写出了早春二月田野麦苗的形态,而且表现出春天是生长的季节这个典型的季节特征。 4。妙用衬托,起伏多姿。 袁宏道的游记十分注重结构上的变幻起伏,课文集中体现在妙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上。
      
      作者第一段极力描写北京气候寒冷,是用来衬托第二段满井风光的;用城内的"寒"衬托满井郊野的"暖";用城内的"冻风""飞沙走砾"衬托满井的水色山光,飞鸟游鱼;用囚于一室"欲出不得"的烦闷衬托游于满井山水中那种"若脱笼之鹄"的"悠然自得"的欢愉。 上面是说写作特色,不过主要还是说写景特色,从中改一下就差不多了。

    诺***

    2014-04-07 19:12:3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