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鲁迅的.《秋夜》那篇文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作者描绘的那些景物都象征了什么?

首页

鲁迅的.《秋夜》那篇文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作者描绘的那些景物都象征了什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8-27 01:44:18
  •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 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3。指出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一作品及背景简介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简介《野草》(《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二 具体分析课文
    1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 天空
    热爱(光明) 青虫 憎恶(黑暗) 月亮
    红花 恶鸟
    2、 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3、 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4、 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 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 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 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5、 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 )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
    6、 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 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 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 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7、 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 (1)天空:奇怪而高 月亮:圆满 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8、 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 )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 )
    9、 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0、 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 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三、文章的艺术表现特点 
    《秋夜》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
      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统治进行着坚韧的战斗。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启发读者无限的联想。
    运用象征手法抒情,是本文最主要的艺术表现特点。
      作品写秋夜在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对这些象征性形象的理解不宜过于指实,但其褒贬分明,作者的感情寄寓与作品的意义指向是十分明确的。天空的形象在作品中是人间生灵与美好事物的虐杀者,显然是黑暗暴虐势力的象征。
      它冷漠、凶险而狡黠,又色厉内荏,作者对它的态度既憎恨又蔑视。小粉红花在秋夜的寒气中瑟缩地做梦,它是作为遭受蹂躏却还抱有希望的弱者的象征,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作品开头关于两棵枣树的重复修辞手法的独到运用,意在对后面关于枣树的描写进行铺垫。
      枣树的苍劲挺拔,无情无畏地刺向夜空,不“制他的死命”决不罢休的坚韧的战斗精神,正是抒情主人公自身人格、精神的诗意写照。文章最后的小青虫的形象,小得可爱、可怜,却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精神上与枣树暗相呼应。文章以对小青虫的“敬奠”作结,含义深长。
      作者身处长夜,既决心与黑暗势力誓死战斗,又深感这一斗争的艰险与悲壮,这正是他当时的复杂心态的真实表达。(注意)
    二、文章的另一个艺术表现特点
    《秋夜》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意境营造。作者用冷隽峭拔的语言,着力渲染萧瑟森然、幽远清寂的秋夜氛围。
      在这冷寂深邃的意境中,既蕴藉又强烈地表达了一个既彷徨又执著的孤独的求索者的心绪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作品中"夜的天空,奇怪而高……闪闪地shan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这一段既是秋夜天空自然景色的真实写照,又巧妙她通过拟人的手法勾勒出夜空的丑恶神情,暗喻出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残忍、冷酷。作者着意刻画的小粉红花是一弱小者的形象。小粉红花受着繁霜的打击折磨已经濒于绝境,然而却还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想着温暖的春天会到来,梦想着"瘦的诗人"会为它洒下同情的热泪,并且告诉它"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它从这一梦想中得到了安慰。
      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小粉红花就是靠着对未来的梦想支持着自己的生存。作者对于小粉红花的描绘,很符合当时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状况。他们面对强大的黑暗现实,既想反抗又缺乏勇气,既向往未来又感到前途渺茫,受着难忍的苦痛却又经常表现出软弱和动摇。作者对于小粉红花一样的广大青年是有所批判的,但更多的是同情,是肯定的,是支持。
      作品中小青虫的形象,是为追求光明而英勇献身的正面形象。尽管作者对它的幼稚、天真、鲁莽以及带来的所谓牺牲,是很不赞成的,但从散文诗的意境和作品的发展脉络来看,作者对小青虫总的来说还是赞赏的,因为现实需要的是"不问成败而要战斗着的人们"。鲁迅对于小青虫的描写十分细腻,饱含着深情,活着的表示敬意,死了的表示祭奠。
      他是多么地希望小青虫们也能象枣树那样成熟起来,进行更有力的战斗啊!鲁迅对于小青虫的态度同他当时对待有朝气的青年们的态度是一致的。 
    象征性形象,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因此不宜过于指实,以免牵强附会,或限止了形象的更广泛的意义。
      读者可在理解形象特征及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深入体味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联想,把握作品的意义。 
    论述: 
    1、分析枣树形象的特征及其象征性意蕴。 
    作品对枣树的赞美,是全篇的核心。
      枣树饱经沧桑,它虽然也受着夜空的摧残,但他毫不动摇,他不是靠幻想来支撑自己,而是执着于现实的战斗,"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但它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只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shan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而且"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shan着许多盅惑的眼睛。
      "这是一个清醒的战斗者的形象!作者在赞美枣树韧战精神的同时,在字里行间也流露了某些苦闷的心境,枣树是孤独的,而且带着"皮伤",虽然不顾一切地在与夜空搏斗,但对于前途也看得不甚明白,这正符合1924年前后作者的思想状况。枣树的形象,既是作者对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2、分析本篇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秋夜》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诗的意境。作品中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这些形象各具鲜明的特点,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着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这些形象不是干巴巴的自然景物的堆积,而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改造,以能够唤起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具体可感的象征体形式体现出来。 
    《秋夜》巧妙地将哲理隐藏在充满诗意的抒发中。鲁迅笔下的天空、月亮、星星、恶鸟、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都是自然景物,又都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本身,而是人格化了的,无不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或激起人们的憎恶,或唤起人们的同情,或启迪人们去思考。
      作者对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的抒情,创造了一种隐含哲理思索的诗的意境。 《秋夜》在语言运用上也比较适应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需要。为了使语言更加符合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的特征,鲁迅特意选择了许多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语言,能够构成画面,能够产生音响。读后掩卷,那shan着冷眼、洒满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那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的瑟缩着作梦的小粉红花;那撞在玻璃灯罩上丁咚作响的小青虫……都还在眼前活动着,仿佛触手可得。
      
    秋 夜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 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 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 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 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a) 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 天空
    热爱(光明) 青虫 憎恶(黑暗) 月亮
    红花 恶鸟
    6、 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 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 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 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 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 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 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 )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
    10、 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 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 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 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 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1)天空:奇怪而高 月亮:圆满 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12、 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 )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 )
    13、 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 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 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 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无***

    2018-08-27 01:44:18

  • 2018-08-27 01:30:18
  •   推荐看
    检举孤独探索者的内心独白
    ——鲁迅《秋夜》赏析
    刘真福
    鲁迅写本文的时候,正是“《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他“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感到苦闷、孤独,仿佛“在沙漠中走来走去”(《自序》)。
      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但是鲁迅并未消沉下去,而是继续以笔为武器,同黑暗的社会作顽强的斗争。
    这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通过描写肃杀、寒冷的秋夜中的各种景物,表现了作者当时孤独、苦闷、激愤的心境,体现了作者与恶势力进行不妥协斗争的精神。
      文章描写的是秋夜里一些有特征、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景物描写背后贯穿的是深沉含蓄的情感线索;在行文上,则以“我”的视点游动为转移。
    写后园:“……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为什么反复点明枣树?历来有争议。大概是为了表明枣树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表明作者在各种景物中突出枣树的形象。
      另外,作者还有可能是为了表现一点语言的谐趣。此数语可视为本文文眼,就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荷塘月色》中的文眼一样,因为它们是写“我”的孤愤心境的起点,是理解本文写景意蕴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纽。
    写夜空:它奇怪而高,非常之蓝, 着着星星的冷眼而自以为大有深意,并给大地降下繁霜。
      其特点是:高远,冷漠,险恶。它象征着黑暗势力,或者象征着黑暗社会。
    写小粉红花:它是无名花,开得极细小,冻得红惨惨的,可还做着春天的梦。其特点是:弱小,受害,纯真,盲目乐观。它象征着社会上心地单纯而善良的受压迫的弱势人群。
      
    写枣树、夜空和月亮:枣树比小粉红花看得、想得更远;它光秃秃的,带着皮伤,但仍不顾一切地直刺着天空和月亮。其特点是:清醒,沉著,孤独,疾恶如仇,坚强不屈。它象征着宁愿粉身碎骨也要与黑暗社会斗争到底的斗士。夜空的形象在这里有所变化,“不安了”,“避开枣树”,暴露了色厉内荏的另一面。
      月亮也被枣树刺得“窘得发白”,“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原先它像夜空一样嚣张,现在比夜空还要脆弱。
    写夜游的恶鸟:它发出怪异可怖的声音,扰乱夜的安宁。其特点是:恐怖、孤立。它象征着什么,历来有争议;比较多的看法是象征着破坏黑暗统治秩序的孤独斗士。
      
    以上是后园的景物描写,接下来便是室内景物描写。主要描写了小青虫。它在玻璃窗户上乱撞,投奔光亮,落入火中。其特点是:弱小,莽撞,可爱,可怜。它象征着投奔光明却无谓地牺牲了的幼稚的人们。
    另外,全文还描写了时隐时现、贯穿全篇的“我”。
      这是一个线索人物,一个孤独而愤懑的探索者的形象。从表面看,处处写景,却处处有“我”,处处在描写“我”眼中的景,表达“我”的观感。
    在“我”的眼里,枣树是他印象最深的景物,“一株是枣,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感觉如此单调,隐约反映他内心的孤独;夜的天空阴冷、阴险、阴毒,同时又虚张声势,色厉内荏,“我”在向读者暗示夜空是加害于生灵的恶势力的总代表,他对它带着厌恶和仇恨的感情;在“我”的眼里,小粉红花在死亡临近的时刻,还“瑟缩地做梦”,“我”对她的同情与怜爱隐然可感;枣树不顾自身的伤痛和危险,矢志不渝地与制造黑暗与寒冷的夜空搏斗,并最终取得胜利,“我”对他怀有敬意,有人说它是作者人格的外化,乃“知音”之论;小青虫追求光明,却不慎自投灯火,“我”对它既怜悯、同情,又赞叹。
      
    至于“我”的外在形象,于开篇即已出现,在观察室外景物时隐隐现出一个怀着沉重而愤懑的心情的孤独者形象;转身到室内后,心情始有松快,到最后,“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已经不再讳言“敬奠”,表明态度。
      在昏暗的灯光的背景中,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写景状物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形貌行为、性格气质、思想感情,但也不违背事物自身逻辑。如写夜空,星星 着冷眼,“口角上现出微笑”;写小粉红花,“瑟缩地做梦”,“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写枣树,光秃的枝丫“欠伸得很舒服”,对强大的夜空和月亮要一意地制其死命,同时对弱小的小粉红花有心灵感应,知道她在做什么梦;写小青虫,“在灯的纸罩上喘气”,这与其说是写“我”的观察,不如说是写想象。
      这些景物是“我”呈现幻觉的状态下看见的,但都紧扣了景物和各自特征,例如“口角上现出微笑”,天空怎么有“口角”?初读不明所指,细味之却仿佛看到月亮(疑是下弦月)的模样。
    本文写秋夜的景物,看似很散,难以把握,但由于有感情的线索,散乱的景物就有机地组成一体了。
      在行文上也有巧妙的过渡衔接。第一段点明枣树,第二段便描写枣树上面的夜空;第二段末说夜空将繁霜洒在野花草上,便有了第三段对小粉红花的描写。写夜游的恶鸟是从室外向室内的过度。先写回到室内旋亮灯火,于是有了扑灯的小青虫;写小青虫,便有了“敬奠”之情。
      这种过渡转接,自然、畅达而紧凑。总的说来,作者表达思想感情非常含蓄,但细加琢磨,线索、层次还是清晰的。
    (《秋夜》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学作品选读》上册的课文 )。

    S***

    2018-08-27 01:30:1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