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对濒临危机的公司进行“全面抢救”?

首页 >
商业/理财
保险

如何对濒临危机的公司进行“全面抢救”?

如何对濒临危机的公司进行“全面抢救”?

全部答案

    2016-10-29 20:28:35
  •   
    宝兰公司创立于1983年,由创办人坎恩一路领军,曾在业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到了 20世纪80年代 末期,公司开始出现问题,坎恩选择在办公室应用软件市场挑战微软,遭到微软猛烈反击。20世纪90年代 初期,公司还掌握近一半的数据管理软件市场,但是因为与微软的厮杀,造成公司持续走下坡,后来坎恩离
    开公司。
       1999年时,宝兰公司以每季1 000万美元的速度持续亏损,在银行仅剩3000万美元的现金,员工争先 恐后辞职。年营收从1992年高峰时的4。8亿美元,下降到只有1。7亿美元。 当时公司的董事会想做最后一丝的努力,力邀在计算机业界有20年经验的夫勒加入,担任公司的 CEO兼总裁。
       夫勒上任一星期后,召集公司所有的高阶主管开会,以了解公司正在研发的产品。他在白板上画了时 间表,从当时开始,到三年后的每一季,他要求主管一一上前,把他们负责的下个及下下个产品将推出的时 间,填在表中。结果大家最多只能写到4个月后,面对公司高级主管对100天后公司何去何从全然不知。
       夫勒逐渐体会到,公司没有清楚的策略,而且很快地,新产品的源头也即将干枯,看来这家曾经风光一 时的公司,确实即将走到尽头。 面对有如得了绝症的公司,夫勒紧急为公司进行各项手术,抢救最后的生机。 (1) 上任半年,夫勒开除了 400名员工,其中包括60名高级主管,但是处于科技热发烧的当时,“前途 无量”的公司却无法吸引新人才加入。
      夫勒告诉“快速企业”杂志:“1999我来到公司时,最令我感到害怕的 事情是,公司没有能力吸引好的人才,这件事几乎害死了这家公司。” (2) 拜访公司的宿敌微软,说服微软以一亿美元买下微软产品中使用的宝兰专利技术,并且买下市值 2500万美元的宝兰股票。
      微软为了避免另一宗侵权诉讼案,答应了夫勒的要求,让他荷包满满地回到公司, 有了重建公司未来的本钱。 (3) 设法让公司节流。当时公司中任何两美金以上的购买行为,都必须经过他的亲自签名同意,以杜绝 过去财务把关松散所造成的浪费。例如,公司每年编列10万美元的经费维护水池,但是事实上,1992年以 后,水池中早已空无一物,编列的预算全都不清不楚地付诸流水。
       (4) 找回公司的优势。当时夫勒认为,他不需要到公司外向任何人说服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公司必 须有能力提供具竞争力的产品,因此他先专注在公司内,设法改善公司体制。 夫勒分析,宝兰的基础仍然很扎实,有优良的技术及员工,而且产品仍然有固定的忠实顾客群,公司有 能力加入未来的战局。
      因此他针对不同产品分别制订短期策略,同时制定一个较长期的策略,以供公司如 果真的存活下来,能够依循执行。 此外,他也看到了公司扮演跨平台角色的新机会,避免只选择微软的视窗系统所造成的局限性。他将 公司定位为“软件界的瑞士”,把重心放在为不同系统建造可兼容使用的工具,提供顾客在使用不同产品时 的一块中立区,与各大公司间没有战争,只有合作机会。
      夫勒与微软谈判一事便代表了公司这方面的努力, 现在证明了这个策略的有效性。 由于夫勒提供员工公司清楚的未来走向,员工的士气为之一振。 (5) 让员工专注配合。由于员工在短时闾内经历不同的CEO来来去去,策略忽东忽西,有些员工一开始 时认为夫勒又是另一个短暂的CEO,因此只是被动地静待他离开公司。
      要破除这种敷衍的心态不易,夫勒 采取了实际的动作,鞭策员工确实执行。 在员工大会上,他向1000多名员工宣告公司的未来走向,他说:“如果你现在手上的项目不是以网络为 主,你最好赶快思考如何能跟网络牵上关系,因为接下来的3个月,我会砍掉所有不是以网络为主的东西。
      ” 加入公司的前9个月,夫勒每天都如此工作14个小时,对他个人而言,那是非常痛苦的一个经验,但 是却让公司逐渐步上轨道。

类似问题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