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对杜甫的印象

首页

对杜甫的印象

帮我写一篇关于对杜甫印象的文章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7-30 19:16:16
      杜甫 
    姓名字号:杜甫,字子美 
    生 卒 年:公元712~770年 
    出 生 地:河南巩县 
    朝 代:唐朝 
    著 作:《杜工部集》 
    历史评价 
    与李白被视为唐诗中并峙的高峰,其诗千锤百炼,苦心经营,为后世文人典则。 
    一生成就 
    杜甫早期作品留存数量很少。
      这些诗篇和时代的风气相一致,充满自信,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而同杜甫自己后来的作品有明显区别。如以“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写马,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写鹰,都有不可一世之概。《望岳》诗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概非凡。 35岁时,杜甫结束了读书和漫游生活,满怀信心地来到长安求取功名。
      但滞留10年却一再碰壁。不久,父亲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经过重重苦难的磨砺,他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这时传统的儒家人生观对于他的个性和行为习惯起了重要的作用。天宝十一载(752年),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
      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特征:严肃的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念。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的开头是一幅悲惨的图景。接着批判的锋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中继续写到战争导致国内生产力的衰减:“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最后借想象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唐诗中,如此严肃地正视现实、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的作品,以前还没有过。 此后,他又写了《丽人行》,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
      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天宝十四年11月“安史之乱”起,刚刚开始仕途的他还没有来得及走下去,便被抛入流离的生活。
      乾元二年(759年)丢弃了官职,带着家眷,西向秦州、同谷,过剑门到了成都。安史之乱结束后,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他对军阀、官僚的横暴、腐败,态度变得更为尖锐严峻。
      虽然像《兵车行》和“三吏”、“三别”那样细致描述的作品已经很少再有了,但以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所揭示的事实,却别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杜甫生命最后的11年,是诗人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留下的作品有1000余首,占其《杜工部集》存诗总数的2/3以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秋兴》、《诸将》、《咏怀古迹》、《旅夜书怀》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尤其以旅居夔州的2年为中心,杜甫的律诗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说是杜诗的第二次高峰。 杜甫的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诗史”的美誉。
      杜甫其实并非有意于史,他的那些具有历史纪实性的诗篇,以及那些记述自身经历而折射出历史面目的诗篇,乃是他的生命与历史相随而饱经忧患的结晶,是浸透着他个人的辛酸血泪的。他本身的遭遇是与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对于生活在动乱时代的人们,这一类诗格外具有感染力。
      如当他逃至凤翔后,有了机会去鄜州探家时,写出他的名篇《羌村三首》,第一首写道:“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中呈现一幅戏剧性的异常感人的场面。
      在那一场突发的大战乱中,家破人亡是寻常事情,骨肉重聚反而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了。杜甫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把他们一家人重新相见时,彼此如在梦中、亦惊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清晰地呈现出来,可谓感人至深。千百年来,它不知引发了多少人内心的共鸣! 正是因为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富于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杜甫以儒者的广阔胸怀从一己的悲愁中解脱出来,将一己的命运化入更广阔的社会人生。
      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饥寒之中,他所关注的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温暖。这种宽广的胸怀,感动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这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杜诗的千锤百炼、苦心经营,可以为人典则。就这一点来说,杜诗对后人的影响比李白要大。
       生活速写 在我们的印象中,杜甫似乎总是那么沉郁忧愤,其实他也有张狂浪漫的一面。 当时盛唐帝国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阶段,整个民族和时代都表现出一种蓬勃进取的气息,杜甫也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他也曾年轻过,在他年轻的时候连屈原、贾谊、曹植、刘桢那样的人物他都不放在眼里。
      他的《壮游》诗回忆往事,自称“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24岁时,杜甫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又浪游齐、赵,度过一段狂放的生活。33岁时,杜甫与李白相识于洛阳,又在梁、宋一带为豪侠之游,他们纵酒放歌、慷慨怀古、驰逐射猎,也很有几分任侠之气。
      李白当时已是名震天下的诗人,他的特殊风采和出众才华,深深吸引了杜甫。杜甫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和李白交往的时间并不长,但当李白遭遇危险时,他却魂牵梦绕,再三写下《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感人至深的诗篇。看的出,诗人年轻时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只是因为当时社会的现状和以后生活的困顿,才让诗人把视线更多地转向了民间疾苦,也更加关注现实主义题材。
       传世佳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冯轩涕泗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我部分借用了百度知道的资料。

    电***

    2006-07-30 19:16:16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