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先锋派文学

首页

先锋派文学

大家对先锋派文学的看法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5-11-13 16:11:21
  •     我不准备说明先锋派是谁或是什么,对这样一个问题,任何人都可以说出自己所熟悉的现代派的、实验性的文学艺术形式—无论它是立体主义、抽象派绘画、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还是别的什么。我所要做的是为先锋派理论画个轮廓,将其置于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之中,并且阐释一下它的大致意图。
       要想简明扼要地阐述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家及作家的所作所为绝非一件易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还是可以概括出在某一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下先锋派的大致趋势。 我想首先说一说“先锋派”这一术语。这个法语词avant-garde很少被译成英文中的对应词vanguard,这一事实本身就显示了一种共识,即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欧洲,尤其是巴黎一直被视为实验性文学及艺术活动之中心—虽然可能有人会反驳说:自40年代起先锋派的大本营已移至纽约。
      “先锋派”这一术语最初是用于军事上的,它指的是先头部队或突击部队,其任务是刺探敌情、检查其防御攻势,以期在主力部队到达之前先削弱敌军。这一术语的军事性似乎与文学艺术的先锋派所一贯采取的激进立场不谋而合,先锋派文学家和艺术家们致力于攻击、击破他们的敌人:僵化的常规和传统。
      先锋派自觉地在摸索着前进,在挖掘着新的审美空间,他们的发明和发现迟早会被比较保守的学术界接受并随之而效仿。从这一点上说,先锋派只是一种更新运动,是构成任何一个重要的文学和艺术阶段及传统的必要的组成部分;除非艺术落入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革新和变化是必不可少的。
      在17世纪和18世纪后期,这种更新分别被称作“书之战争”和“古代与现代之战争”。而这一切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关于文学的相对优势来自于传统语言及模式还是方言语言及模式的争论。不可否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浪漫主义在与新古典主义的斗争中显示了许多与先锋派相似的基本特征。
      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激进的现代主义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口号:埃兹拉•庞德所提出的“使之更新”—与其说这是与过去的彻底决裂,倒不如说是为了保持传统的活力而对它所作的不断的更新。 照此看来,每当完全的停滞到来之前,就会有某种程度的激进派,但是这样的定义未免太过概括,而且不符合历史,因而在理论上无甚裨益。
      我坚持认为正确意义上的先锋派指的是过去一百年或一百多年间的一个特定的历史现象,它可能结束于本世纪中叶。彼得•伯格认为,在其19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先锋派基本上是对艺术殿堂的一场完全彻底的挑战。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先锋派反对的是什么,它试图摒弃的是什么样的常规和传统。
      简言之,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盛行着一种向唯美主义发展的迅猛潮流,也就是说,在这段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间内,对社会上的美学与实用领域有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再定义。这次定义标志着美学与实用主义的彻底决裂和分离。从哲学上来说,康德划分了三种方式的理性: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美学理性(即判断),这种划分很快就被浪漫主义者接受并广为传播。
      资产阶级文化也同时觉得这种划分恰如其分,因为以这种划分,美学的、文化的关注与他们实用的、经济的关注完全隔绝开来,而且前者可被贬为业余爱好或消遣。而另一方面,艺术家与作家也赞同这种隔绝,当然他们有自己的原因:这样他们的艺术就可以免受实用世界及其目的、手段、思想的污染。
      的确,艺术和文学越来越受到日益突出的资本主义和商品价值观念的威胁,同时又竭尽全力抵抗这种威胁。随着19世纪唯美主义的到来,只有一种纯艺术的生活方式才能抵御以既得利益为动机的生活方式的腐蚀与进攻。我们还应指出的是,美学领域和社会其它领域日益分离的过程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意味着艺术与文学变得愈发自觉和反省,这也进一步涉及到对艺术形式的日益强调和关注,因为美学试图摆脱社会现实,人们越来越感到内容是对纯美学的一种威胁。
       与此同时,唯美主义可以说是陷入了绝境,先锋派展开了反攻,试图扭转美学领域日渐没落的、似乎是不可抵挡的过程。实际上,先锋派的努力是破除美学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的隔绝,也就是说,他们竭力将美学重新引入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先锋派这一革命的、乌托邦式的努力表明他们想要改变这个现代化和商品化气息浓厚的堕落的世界。
      但是这一点又意味着文艺和文学丧失了其惯有的“神化”,即文学及艺术是以高度专门化的技巧创造出貌似神圣的作品,而其意义则非常个性化。所以在先锋派作品里有一种看轻甚至全盘否定创作技巧之重要性的趋势。以先锋派最激进的形式达达主义为例,作品仅仅是被发现或偶然得之,而不是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苦思冥想创作出来的。
      再如在超现实主义中,许多作品依赖梦境和潜意识对创造力的支配。更有甚者,作家、艺术家所运用的材料庞杂不堪、包罗万象,各种各样的外来素材也被揉进作品之中。比如说,像报纸碎片之类的东西可能被粘贴在帆布上,甚至有些作品全都由这些材料构成。在文学中,高雅和粗俗的语言及话语被混杂使用,对一些非文学资料的引用也大量出现。
      这种对寻常材料的兼容并蓄其实是试图破除存在于艺术及日常生活之间的障碍。这些材料消除了艺术高高在上,只存在于自我世界的错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文学品位或抬高日常生活的地位,这意味着人们对文学和艺术的观念要随之有所改变,因为文学艺术不再独处于自我的、独特的、神圣的领域,而是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正是出于许多类似的原因,先锋派特别关注看似琐屑的事物,并促使平凡、常规的事物展现在大众面前,以期改变这一堕落的世界。 至此,我一直在说明先锋派欲将美学注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这究意是什么意思呢?仅仅说这意味着让生活“艺术化”是远远不够的。
      以我们凡人的理解力来看,这意味着“唯美主义”。在此,“美学”绝不能等同于随资产阶级上升而发展起来的“艺术”,因为这“艺术”正是先锋派所竭力反对、试图破除的。相反,美学的本质内容是激发人感官享受的美,是一种乌托邦般的幸福,而这实际上正是一切真正的艺术力图在我们身上所唤醒的,其目的是抵御现代生活的“实用性”。
      我们说美学是一种无法预知的人性,它被突飞猛进的现代化改革所抑制并抹煞。这些在现代社会中声势浩大的改革包括:管理社会各部门的官僚机构的发展,法律及规章制度的日趋复杂化,市场法规的日益繁多及经济学科的商品化,作为现代社会“事实”与“真理”标准的科学之发展。
      然而间题并不在于这些“发展”的本身具有消极作用,虽然这可能确是事实;问题在于我们的个人生活正受到这些抽象的法规和机制的越来越严重的控制和支配,以致于日常生活已成为毫无新意的例行公事。美学于是便是这样一个活动和意识领域:它坚守并保护着个体的差异性和不可知性。
      与抽象化、的科学和法规相比,美学与世界及其它方面的关系更趋感官上的,它坚持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即个人最大的自由与集体的民主并不矛盾。换句话说,我们在谈论的是文化上的革命。先锋派可望改造社会,可望将文化领域从“阳春白雪”转为“下里巴人”。 虽然先锋派的低毁者和误解者常指责他们有某种“优越感”,对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再加以深思。
      不可否认,在许多先锋派的作品中,经常有“阳春白雪”般高深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们始终牢记它的革命性的意图,我们就可以说它的大众化的趋势显得更为重要。那些革命性的因素总是不为人所熟知,因而总有“艰深晦涩”之虞。但是问题常常在于一种错误的看法,即认为这些“艰深晦涩”之处总有些“隐含之意”。
      而事实上,专制地支配着读者或欣赏者的正是那些传统作品,因为它们将作者或艺术家的“意思”或世界观强加给我们,诱使我们接受。我们喜欢这类作品是因为我们多少有点懒惰和被动。先锋派作品则通常尽量避免这种诱使或支配,而让“意思”公开,并且要求读者或欣赏者积极参与作品的“完成”。
      这类作品从不认为读者或欣赏者没有能力思考、没有创造性。在先锋派所展望的改造了的乌托邦社会里,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是艺术家。做不到这一点就意味着我们没能充分发挥作为个人和社会人的潜能。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社会主义这一体制内,“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最后,我还想简要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先锋派是否已经消亡?我一直认为要正确理解先锋派,就必须将它置于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在这一环境里,艺术与社会其它方面息息相关。人们惯常认为,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和历史阶段,这一阶段通常被称作“后现代主义”(当然也有其它许多称号)。
      这一点是非常复杂、非常有争议性的,在此我们可以说的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个关键的转变是乌托邦的明显消失。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切可能的革命因素曾经使得先锋派抱有乌托邦式的希望(对某些知识分子而言,法西斯主义似乎也是潜在的革命因素),而后,随着法西斯主义的溃败和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开始,一切因素都成了“昨日黄花”。
      尤其在西方,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现在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牢固,都繁荣,而文化则越来越被商业目的所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先锋派想要通过文化领域来进行革命的乌托邦似的希望看起来就是注定要失败的,随之而来的是许多人断言先锋派确实是消亡了。
      但是,人们可以发现大量的证据证明先锋派传统存活了下来,比如说美国诗歌界比较激进的运动和其它各种艺术活动。现代先锋派想改良整个社会的希望像是一场梦,当代先锋派更集中于地方团体及网络,它们作为“替代性文化”及与主流文化相抵抗的各种形式而存在。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这种情况不容先锋派始终保持防守姿态来面对主流文化,因为先锋派实际上要为此耗费很多的精力。
      究竟先锋派这些分散的活动力量能否最终联合起来,与其它一些进步势力一起改造、开化这个世界,我们将拭目以待。 转引自文化研究网( )。

    p***

    2005-11-13 16:11:21

  • 2005-11-13 09:11:30
  • 1985年开始,文坛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批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派的特点,又称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鲜明的特点:
    1.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2.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有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小说创作有一定影响,但它将叙述和语言看作小说活动的全部意义,对意义的放逐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

    y***

    2005-11-13 09:11:30

  • 2005-11-13 08:53:13
  • 时代的必然产物
    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k***

    2005-11-13 08:53:1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