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环境压力是怎么产生?

首页

环境压力是怎么产生?

环境压力是怎么产生?有分类吗?
时间对其影响是什么?
该怎么去对待这个环境压力?是否有解决方法?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3-01 13:54:20
  •   环境心理学潜在环境的因素,包括有气候、高度、温度、光线、颜色和噪音等等。这些因素是存在现有的环境中,它们可能对人们会有深远的影响,如人们的心情、工作表现,甚至生理健康都与来自潜在环境中的感觉输入有关,因而这些潜在环境的因子,就是环境压力的来源。
      压力会产生生理和心理效果,也能干扰工作表现。环境压力发生在环境的要求,超出个人所能因应的范围时。格林(Green)提出压力历程的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环境输入。第二阶段:环境输入的知觉和评估。第三阶段:心理反应。因此,压力源于外在事件发生、认知和情绪反应之间的互动。
      任何一个人所体验到压力性质,多少都会受长期或短期压力所影响。长期压力持续得较久,通常其成因比导致短期压力的原因更长久。环境压力指的是由于环境中的某种事件或是力量威胁到人们的幸福或是生存空间,以及人们响应这些威胁的过程。依照环境心理学者的研究指出,环境压力源的种类包括下列四种:大型的变动事件、压力性生活事件、日常琐事及潜在环境中之压力源的过度刺激。
      重点在于伴随着环境灾害和经历极端或不寻常之潜在环境刺激所形成的压力。自然环境是许多灾害的来源。但人类经常忽视这些风险,当灾害发生之后才加以处理,而不事前的预防与准备。环境灾害的严重后果之一是长期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使生还者产生生理和心理问题,造成许许多多直接与间接的问题。
      压力源的可预期性跟他对人的心理影响有关,例如:民国八十八年突然发生的九二一大地震,在发生该地震后,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人们必须花较大的精神去处理它,因此所付出的心理代价也相当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个人对压力源的控制,可以减低压力源对人们的影响。
      个人控制压力源的型态大致尚可分为三种型态:行为的控制:在环境中,依照个人的意志行为可以直接控制或处理的问题,并可获得期望的结果,但也可以因个人的适应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行为结果。例如:天气闷热,在室内中,便可打开电扇或是冷气之开关,以舒缓闷热所引发的情绪问题。
      认知的控制:指人们如何对待环境压力之情境。例如:一位居住在都市之中的人,会认为忍受噪音污染、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等问题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决策的控制:人们依据信息判断选择决策结果。例如:一位工厂的工人,可以选择高危险性高薪资之工作,也可以选择低危险性较低薪资之工作。
      关于人类对极端和不寻常环境之反应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这类研究集中在海洋中、南北两极地和外层空间中的小型独立团体之表现。实验室研究使用限制性环境模拟的感觉技术,以观察人们对异常的低度感觉讯息之反应。有一种独特的主观经验与不寻常环境有关,亦即存在感应现象。
      虽然观察者叙述另一个人存在,但就客观上来说并不是事实。情绪的意涵包括行为、生理变化和主观体验。过去一百年以来,心理家始终在争论说,这些成份是否真正地反映出真实的情绪?虽然情绪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难以明确地定义,但是近期的情绪理论已将升高的生理激发状态视为情绪体验的一部份。
      学者研究指出,认为激发状态或活化是连续发生的,也就是说激发状态并非截然的二分法。个人总是处于某种程度的激发状态中,其中一个极端是昏昏欲睡,另一极端则是狂乱的兴奋状态,并不是很客观。人体机能活化水平反映出个人因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心跳加快和认知活动而兴奋的程度。
      然而,许多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激发状态是单方向改变的因素,只有其程度会在一连续的尺度上有所变化。换句话说,心理学家相信只有一种普遍的自主激发状态,活化状态的不同只在于量的差异,而非个人经验之种类不同。这种主张与多数环境心理学研究是一致的。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家将特定地点、物体和事件所带来的极端心情称为情绪的片段。
      个人对激发情绪之情境的长期稳定反应倾向则称为情绪倾向。最后,情感评估是将情感的性质归于某件事或某个地方。换句话说,指事物或环境转变心情的能力。无论何时,心情都是在个人内心的,而情感评估则在于物理世界中的事物或地方。对环境的反应可以用趋近或逃避来加以描述。
      如果置身于环境当中的实际状况来说,则同样的词可用来描述我们是否探索环境或是自其间退缩,以及亲近或远离所遇见的人。对于地方的感情评估指引着趋近逃避的行为。这些评估有时候只是基于记忆、他人的权威或由片断讯息所组成的估计。情感评估会影响心情,因而左右行为。
      例如,研究者知道,当人们离开环境之后,它仍然能影响心情,情绪也能影响记忆以及认知和创造性作业。学者指出,情感评估和心情彼此之间会相互影响,这也说明处在先前被评估为愉快背景中的人比置身在较不愉快之环境中的人更快乐。这一点证实任何能影响心情的事情也会影响对环境的反应。
      许多心理学家相信,性格是影响拥挤效果的显着因素,有学者指出,外向者比内向者更快察觉到拥挤;其它研究也发现:亲和需求较高的人比较能够忍受拥挤。刺激过滤也和抵抗拥挤的能力有关。性别是预测对高密度之反应的重要考虑因素。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整体密度和拥挤之间的关系。
      在一项亚洲女性的研究中发现,资源的稀少不经由密度的效果而独立地影响拥挤的感受。研究指出,年龄是影响儿童如何因应高密度的因素之一。有些研究者认为环境和团体活动的结构化程度也很重要。个人的文化背景因过去的拥挤经验也会影响其反应,不过这些关系的性质目前还不清楚。
      有一项关于高密度情境之反应的初步问卷研究显示:英国人最不能忍受高密度,亚洲人则是最能容忍的,南欧人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以个人的层次,有拥挤经验的人比没有这种经验的人适应得更好,但有时候却恰好相反。

    R***

    2016-03-01 13:54:2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