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杜甫是如何死去的?

首页

杜甫是如何死去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7-26 20:50:20
      杜甫死因五说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翻阅教科书及各类词典在谈到杜甫的死因时,大多说杜甫是病死的,然而最具权威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二)(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则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七七○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文中没有提及死的原因,但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而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 其一是病死说。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页)。 较多的学者赞同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观点,1990年6月15日《文汇报》报导:天津的两位医生结合杜甫的作品,从医学角度系统地分析杜甫的生活经历与晚年的健康状况,最后确定杜甫死于糖尿病,一时间被较多的学者认可。
      但这也仅是一家之言,并带有较强的猜测的成份。事实上最能证明杜甫死因的是唐代元稹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中的句子。 公元770年4月,湖南兵马使臧蚧夜间放火作乱,杀死湖南观察使兼州刺史崔?,此时杜甫正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客居在一条舟上,半夜时被火光惊醒后,就携家眷仓皇出逃,准备溯彬水投奔舅氏崔纬,但船行到耒阳县境内方田驿时,突然遇上大雨,江水猛涨,船无法行走,只得停泊在方田。
      杜甫一家人在船上已五六天没有吃东西了,耒阳县令聂氏知道此事后,命人送去丰盛美食,并邀请杜甫下船客居。为此杜甫写了《赠聂耒阳》的诗,借以感谢。诗序曰:“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 后来因为水势一直不退,这首诗也就不能送给聂县令,杜甫的船只好掉头开回了衡州(今湖南衡阳)。
      过了一段时间,当大水退去后,聂县令就匆匆派人到江上去寻找杜甫,最终也没有找到杜甫的踪影,聂县令就断定杜甫已葬身于水中。为了更好的缅怀这位诗坛巨匠,聂县令就在耒阳县城北为杜甫建了一座衣冠墓。所以后来关于杜甫的死就沿用了此种说法,并由文人进行想象、发挥,产生了杜甫啖牛肉白酒而死及溺水而死之说的猜测,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一些资料中。
       实际上杜甫回到衡州后,稍作停留,接着就沿江而下,到达洞庭湖时,杜甫又作了一首《过洞庭湖》的诗,诗日:“破浪南风正,回樯畏日斜。湖光与天远,直欲泛仙槎。”杜甫一家人为逃避战乱,数月居于船上,还时常忍饥挨饿,面对困境胸中烦躁,最终病倒在小船上。
      恰在此时,杜甫最疼爱的小女儿不幸夭亡,这就更加剧了杜甫的病情。临死时杜甫望着破碎的山河,对儿子杜宗武断断续续地说:叶落归根,别把我的尸骨扔在远离故土的地方,最后目视向北的方向死去了。杜宗武及儿子杜嗣业把杜甫的尸骨暂寝岳阳,父子俩也留在了岳阳,在杜宗武去世的时候又把杜甫的遗愿留给了杜嗣业。
      最后杜嗣业靠日日行乞,才在杜甫去世后43年,把杜甫的灵榇归葬河南偃师的首阳山下,杜嗣业还拜请当时著名的文学大家元稹为其祖父作墓志铭。元稹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曰:“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有九。” 其二说是溺水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抬遗补遗》。书中有一段文字:“甫往耒阳,聂令不礼。一日,过江上州中,醉宿酒家。是夕江水暴涨,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唐玄宗还南内,思子美,诏天下求之。聂令乃积空土于江上,曰:子美为牛肉白酒胀饮而死,葬于此矣!”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伤”,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怎么能又在770年去思子美杜甫呢?这或许是酒鬼们构思出来的,借以传达酒与杜甫的密切关系。
       其三说是自沉于水而死。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很具有文学色彩,符合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爱在胡乱联系中,寻找不是规律的规律,而且易于被国人所认可,然后作为野史广布乡间地头,籍此给人们无休止的重复劳作增添乐趣。
       其四说是啖牛肉喝白酒过多而被胀死。这种说法具有传统的权威性,因为此说来自于官方保存的史料中。 在《旧唐书•杜甫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耒阳,时年五十九。”而在《新唐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但相比较之下,记述得更为详细。
      《新唐书》曰:“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鉴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总之,《新唐书》《旧唐书》中只提到吃牛肉饮白酒而死,关于死的更具体的细节却没有提到,其实早在《新唐书》《旧唐书》之前,唐人郑处海在其《明皇杂录》中就记载了杜甫的死,而且十分详细。
      其文中曰:“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足食,县令具舟迎之,令鉴馈牛炙白酒。后漂寓湘潭间,羁旅憔悴于衡州耒阳县,颇得令长所厌。甫投诗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读此段文字后,你会发现,其实《新唐书》及《旧唐书》的记述均源自于此段文字,但这段文字中清晰地显示出杜甫是饿了数日后,吃了大量牛肉而且饮了大量的白酒,吃得太多,最后被胀死了。
       其五说是食物中毒而死。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他在其《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杜甫的死因进行专门论述,他否认自唐代以来至今最传统的说法:啖牛肉白酒过量胀死的说法,认为杜甫应是死于食物中毒。他说,杜甫阻水于耒阳的时候,正值暑天,聂县令送来大量牛肉及白酒,杜甫一次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部分留下来。
      当时没有今天的冷藏技术,高温天气下,牛肉开始变质,变质的牛肉是有毒的。特别是变质后24至28小时毒性最烈,食用此种变质的食物,能使人神经麻痹,心脏恶化而死。再加上杜甫年老多病,饮用的白酒又加快了血液循环速度,所以杜甫是吃了腐肉白酒中毒而死的。
       郭老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清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毛泽东在世时不喜欢杜甫,认为读杜甫的诗让人伤感。为了讨好毛泽东,郭沫若对杜甫进行“翔实”的考证,指出:杜甫在成都的草堂比砖瓦房还考究,实乃豪华住宅,非等闲之辈可以问津。
      有诗为证,“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而当时四川的贫民住房上的茅草最多只有一层,杜甫的住房竟然有三层草,杜甫应是一个大地主,而且其思想非常反动;“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当面为盗贼”,当村里的革命小将拿走他的茅草时,这是革命行动,我们应该为之欢呼,但杜甫这个大地主的反动本质就此彻底暴露了出来。
      看了郭沫若的这一“研究成果”,你还能相信上面他的这种说法吗?溺水而死,自沉水而死,两说只能算是一种传说,文学的色彩浓重,缺乏史料依据:而病死说虽然有史料依据,但主要资料出自于杜甫的亲属及朋友,出于对先辈的敬重,文字里有大量亲情、感情的成份,不能如实的还原历史,还会为杜甫隐瞒大量的隐私,也决不会说祖先是大量吃肉喝酒最后被胀死了。
      总之,这四种死因都不是十分可靠,食物中毒说,溺水说,自沉说细细分析,甚至于十分荒谬可笑。 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分析问题时要以资料为依据,啖牛肉白酒过多胀死说建立在史料基础上,且在唐代已被认可,定论了的东西,后来的人又何必自作聪明哗众取宠呢? 。
      

    鸡***

    2007-07-26 20:50:20

其他答案

    2007-07-26 20:50:58
  • 据说是饿太久了好不容易吃一顿饱饭撑死的,《新唐书·文苑传》记载杜甫逝世经过说:“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
    还有一说是掉水里淹死了,《杜甫传补遗》中说:“公往耒阳,聂令不礼。一日过江上洲中,醉宿酒家,是夕江水暴涨,为惊湍漂没,其尸不知落于何处。”
    

    女***

    2007-07-26 20:50:58

  • 2007-07-26 20:43:47
  •   杜甫生于712年,死于770年。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胜转衰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755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他经历了乱前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乱后的全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他和人民共度乱离的生活。这就使他能深刻的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
      而诗,便是他有利的武器。 杜甫出生一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一生可分为四期。35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游历时期。35--44是困守长安时期,是安史大乱的酝酿时期。35--48是陷安史叛军与为官时期。是最剧烈的时期。759年是漂泊西南时期。
       安史之乱中杜甫曾任华州司功参军,从洛阳赶往华州时写《三吏》,《三别》然后弃官。到秦州,难以度日,又听说成都有亲戚,老友高适也在四川,于是再次踏上漂泊的旅途。肃宗上元元(760),初夏的一天,成都西三里的地方,一座不太简陋的草堂刚刚建成。
      主任选择建房地址是费了一番苦心的,东边有清澈见底的浣花溪,南边有红莲放香的百花潭。西边可以远眺山颠终年积雪的西岭,更妙的是,草堂就建在一株高大的楠树下面,亭亭挺立,据说有200年的历史了。此后一年的多时间,杜甫的生活是闲适的。心情是平静的(这在杜甫的后半生中是仅有的一段时期,此后他一直生活在极其困顿的境况之中,让我们先非常珍稀的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吧。
      我写到这里百感交集)。在风和日丽的季节,他常常捧着一卷书,在楠阴下,吟一会,写一会,然后倾听枫叶的低吟,燕子的絮语,翠竹的和鸣。他也经常拄着一个藤杖,走到溪边江畔,看出水的红莲,逐浪的白鸥,渔人的网罟,贾客的商船。他热爱大自然的美,不管是绝岸颓峰的气势还是飞鸟的轻盈,蝴蝶的翩前(足迁),野花的幽香,他都热爱。
      他的朋友也慢慢多了起来,诗人,文人,画家,隐士,僧侣,但是最多的还是那些田父,野老,花农,以及左邻右舍。 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年夏天天的一个夜晚,风雨骤至,将那棵老楠树连根拔起。八月的一天下午,大风怒号,又将茅屋吹破,后来在邻居和朋友的帮助下才重修好茅屋。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年12月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此前老友高适代理一段节度使),大地回春,草堂同它的主人一样,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遗憾的是这年四月,玄宗和肃宗先后死去,代宗即位,召严武入朝,接着四川又发生了叛乱,杜甫只好赶到梓州。结束了在草堂的第一阶段的生活。
       763年他听说安史之乱已经平定,写下“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但是当死仍然到处有军阀割据,杜甫回洛阳仍然没有归期。当他准备冒险出川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好消息,严武重回四川任剑南节度使!严武邀请杜甫到他的幕府工作,他答应了。
      后来严武又向朝廷推荐他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杜甫因为自己身体不好,不能做好工作很惭愧,多次请求辞去职务,严武答应了。草堂用他固有的风光迎接杜甫的到来,他又过了一段自己看来神仙般的生活,散散步,喝喝酒,写写诗,尽情追求大自然赐予他的美的享受,他打算长期住下去,只是偶尔才想起他隐藏在心中的东游计划: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草堂的风光这样迷人,严武的情谊更是他不忍离开,但是他还是希望有一天能重温青年时的旧梦。 4月的一天噩耗突然传来,40岁的严武突然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只得另谋出路。此后杜甫流落夔州,出四川到岳州,写下“昔闻洞庭水”泪洒岳阳楼。顺湘江而下,到潭州,到郴州,走到耒阳时,郴水大涨,进退两难,杜甫的生命也到了尽头。
      
       一叶扁舟,载着这位创作了1400多首惊风雨,泣鬼神诗篇的诗人, 在寂寞的湘江上继续北行。歌声渐渐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消失在廖廓无际的太空之中,诗人终于停止了他那感人至深的歌喉。 只有万古青蒙蒙的群山,永远伴随着他--------那个最伟大时代的最伟大的歌手和他的歌声! 。

    飞***

    2007-07-26 20:43:4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