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五蕴中的受、想、行、识与六根中的 意 的关系?

首页

五蕴中的受、想、行、识与六根中的 意 的关系?

五蕴中的受、想、行、识   与六根中的意  未那识的关系? 以佛法来着心理学究研的研究是那个层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5-27 11:19:49
      个人理解,五蕴与六根、六尘之间的关系简单说是这样的:
    五蕴中色蕴(色法)和受、想、行、识四蕴(心心数法,即心法+心所有法)从人的感官经验出发概况了一切物质现象范畴和精神现象范畴。
    五蕴中色蕴(物质现象范畴)包含了六根中的前五(眼、耳、鼻、舌、身)和六尘中的前五(色、声、香、味、触)。
       而六根中的“意根”,属于受、想、行、识中哪一蕴呢?一般认为属于“识蕴”。所谓意根与前五根具有的实际感官的官能核心物理组成不同。这里面所说的核心物理组成也叫“净色”,而器官外部的形态(比如眼、鼻、耳等外观)只是浮尘根,是官能的次要物理组成,并不是官能的核心;譬如西医所说的眼器官中的眼角膜,就大致相当于“眼根净色”,而有学者指出西医所说“神经”可能相当于“身根净色”。
       但究竟“意根”属于识蕴中那一识,在不同宗派中说法不同。 一说意根即是指意识。后因唯识宗安立八识,分析方法更加精微深化,于是唯识宗便以第七识“末那识”为意根,即是无始执受习气,可缘法尘(意识影像,概念记忆等)发起意识分别。而追溯下去,法尘又是过去意识分别所起,意识分别又增益了执受的习气--催生未来的意根。
      所以,意根、法尘、意识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是无始相续不断的--也即轮回不息的体现,不能说哪个是先决条件,类似现代人说的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 至于心理学研究的层面,主要属于“心所有法”,主要属于想、行二蕴。但像荣格心理学等少数吸收了东方哲学思想的心理学流派也触及了一部分意识深层(像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似乎就有点反映阿赖耶识的作用),可以看作研究层面也进入“识蕴”了。
       简述如上。

    秦***

    2007-05-27 11:19:49

其他答案

    2007-06-02 08:38:35
  •   所谓五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色蕴:四大所成色身,谓有根身,具足五扶尘根、五胜义根。
    受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想蕴:见闻觉知中的了知性。
    行蕴:身行、口行、意行三种的行。
    识蕴:眼耳鼻舌身意识及意根(前七识)。
       意根末那识在五蕴中的识蕴中。具有"遍计所执性" 即"恒审思量"的体性。 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亦即小乘佛法所说之意根。 末那识,由如来藏所生,非有形色,故名为末那 识。末那识具有“恒、审、思量”的体性。末那 识从无始劫以来,于五位中——睡眠、闷绝、正 死位、灭尽定、无想定中,它都是不断灭的,所 以说它“恒”;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 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 了入涅??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它又不 是遍一切时的。
      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在审度 一切法,包括睡着无梦乃至闷绝、死亡、无想定 与灭尽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 恒常存在地审度一切法,所以说它“审”。  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保持这种思量作主—— 遍计执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它不断地在执 取一切法,不断地攀缘一切法。
      不管是在清醒的 时候,或者于闷绝等五位中,它都是不断地想要 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 所以当意识的你正在修定,想要在定中长时安住, 它会悄悄地给你一个没有语言文字的妄念。禅定 修不好、妄想很多的原因,就是由于末那识的你 喜欢攀缘贪着,不肯安于无为寂寞的境界之中。
       虽然意识的你知道要修定而证取俱解脱,可是无 法说服末那识的你去改正攀缘的习气。所以要修 定,你就必须在历缘对境之中去断除对世间法的 贪着,才有可能成就。  末那识的这种遍计执性在意识尚未加以检查的 时候,末那识往往会依过去的习气运作。
      所以难 陀尊者仍有先看女众的习气,但是当他的意识发 觉到这个现象的时候,就会纠正末那;这样一次 又一次的纠正而消除染污末那的习气以后,才能 渐渐成为清净的末那,习气才算是真正的修除了。 染污的末那识想要转变为究竟清净的末那识,必 须在悟后历经长时间的历缘对境中,一分一分去 转变它,并非一悟就可完成的。
        人往往以意识心为自己,将末那识的自己以为 是不可知的心。其实这个末那识——处处作主恒 审思量的心——才是真正的你自己,才是凡夫众 生我见的我;意识只是被你所运用的心而已。人 对于一切事物,比如肚子饿了、睡醒了、身体痒 时……经由前六识的分析之后,都必须由末那识 的你去作决定——是否吃饭、是否起床、是否抓 痒,然后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但是众生却都不 知道这个事实,往往将那夜夜断灭的意识“我” 误认为是自己。
        有的学佛的人可能会认为:睡着无梦的时候, 这个处处作主的我,明明消失了啊!这是因为从 狭义的种智来说,末那识没有证自证分,不能返 观自己;所以你在睡着无梦时,意识的证自证分 消失了以后,虽然末那识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 地运作时,但它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要等到醒 来之后,意识重新现行后,有了证自证分才会自 觉自己的存在。
      包括在闷绝、定中亦是如此。如 果没有末那的你在眠熟等五位中继续存在,你一 旦睡着了,将会永远醒不过来了。(转贴) 至于末那识在心理学上的研究位置不大清楚。好像 这是两个研究领域。佛教唯识学中研究八识心王为 了参禅而建立正知见。心理学应该有其自己领域的 研究术语与内容和方法?。
      

    1***

    2007-06-02 08:38:35

  • 2007-05-26 20:59:44
  • 受、想、行、识都是心所法,是心王的所行之处。意是意根,属法尘,是心意识的了别对像之一。心理学仅研究到第七未那识层次,就是自我或本我执。

    如***

    2007-05-26 20:59:44

  • 2007-05-25 23:27:54
  • 受、想、行、识都包括在‘意’里面。(我猜的:P)

    v***

    2007-05-25 23:27:5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宗教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