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兰州炳灵寺的历史文化?

首页

兰州炳灵寺的历史文化?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3-26 12:41:24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约50公里的黄河北岸,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三大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新疆龟兹石窟并称为中国六大石窟。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氏曾在苑川(今榆中)建立西秦政权(185年—431年)后迁都于金城(今西固)、粃罕(今临夏)等地。
      炳灵寺的位置正好位于西秦三处都城之间。西秦统治者弘扬佛教,炳灵寺就成为西秦境内的佛教圣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记载:西域佛学大师昙摩毗来到西秦国都粃罕,“领止徒众,训以禅道,西秦奉为国师”,在炳灵寺169窟题记中得到印证。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炳灵石窟和石林也有生动的描述。
      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李靖讨伐吐谷浑,侯元鼎会盟吐蕃,以及唐蕃信使往来,都曾经过这里。   炳灵寺最早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称“炳灵寺”。炳灵,系藏语“仙巴本郎”的音译,意为十万佛洲。炳灵寺石窟由上寺、下寺、洞沟、野鸡沟及佛爷台等部分组成,创建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各代都有不断的开凿与修缮,现存窟龛216个。
      其中以下寺最为集中,现存窟龛195个,造像815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造像最大的高达27米,最小的不足20厘米。 炳灵寺石窟是中国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其中,169窟内十六国西秦时期的造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特色。
      窟内造像大部分为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的作品,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   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特别注意作品的神采和意境的表现。炳灵寺169窟内西秦造像,在很大程度上充分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如西秦造像中有的佛像,并排而坐,身姿挺拔,神情庄重。
      有的身姿健伟,匀称和谐,刚健中透出英武和智慧。有的佛像着轻薄透体的通肩大衣,使躯体的轮廓充分地暴露,挺拔潇洒,刚劲有力,体现了人体的美感。十六国时期的雕塑作品,也可以说是秦汉雕塑艺术的延续和发展。   炳灵寺石窟内的北魏造像,从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和造像技巧的纯熟诸方面,都大大地超越了前代。
      在造像内容上,除了十六国时期通常出现的近似圆雕的佛、菩萨等形象外,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表现佛传或佛本生故事的大面积的浮雕。这些浮雕作品,一方面丰富了佛教雕刻艺术的内容,另一方面装饰了窟龛的壁面,使北魏时期的窟龛更加庄严辉煌,艺术风格也由十六国时期的粗犷奔放转为细致入微。
         炳灵寺石窟中,西魏、北周、隋代的作品数量不多,但这一时期,对佛教艺术风格的逐步突破与改革,使雕塑以崭新的面貌使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北周和隋代的雕塑艺术家及工匠们,在他们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使雕塑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唐代的雕塑,无论是石雕,还是泥雕,都以饱满富丽、热情奔放和充满活力为特点。
      这些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体现了一种意气风发和蒸蒸日上的时代精神与社会风尚。   炳灵寺石窟中的宋代雕塑数量不多,在雕塑技艺上注重写实形象与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十分接近。 。

    1***

    2007-03-26 12:41:24

其他答案

    2007-03-26 12:41:14
  •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之西偏北约35公里的小积石山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处在“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在藏语中,“炳灵”是“十万佛”的意思,所以,炳灵寺(唐代名灵岩寺),也就相当于汉语中的“千佛山”“万佛洞”了。
      炳灵寺石窟约开凿于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前期),正式兴建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
      由于自然条件相对良好,人为破坏又少,所以至今炳灵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较完整。现在,共留存下窟龛183个,造像776躯,壁画900多平方米,墨书和石刻造像题记6则。   十六国的西秦时期,由于当地的鲜卑族统治者笃信佛教,致使开窟造像活动十分活跃。
      这即是炳灵寺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潮,并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时期。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其余第172窟和第1龛,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龛和第16窟等几组也比较有名。尽管此时期造像雕凿的是作为“胡神”的佛和菩萨,但除去姿态、手印、衣着等固有式样外,大多摒弃了作为艺术原形的犍陀罗佛像的特征,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审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国信众的情感和理想内容。
      尤其明显的是,在塑像及壁画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书的名榜。这显然是对汉代以来传统形式的继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动,姿态优美,衣着线条流畅,整体技巧显得纯熟精妙,手法洗练细腻。   唐代,由于佛教的兴盛,造像风潮再次兴起,即炳灵寺石窟开凿的第二个主要时期。
      期间比较著名的有第46号龛、第50号龛和第51号龛等。唐代窟龛中的造像组合,多为一佛、二菩萨(或四菩萨)、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罗汉、二菩萨和二天王。这时期炳灵寺石窟造像的特点与唐代石窟造像的整体风格相仿佛,都是强调健康丰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面型较长,动态夸张,起伏处棱角分明,刀法也更显粗犷有力。
         此后,在元、明两代,炳灵寺石窟也还有修妆,但石窟开凿已趋于没落了。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石窟开凿史上比较早期的作品,尽管历经千年,至今仍富有艺术生命力,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件珍品。 。

    1***

    2007-03-26 12:41:1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宗教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