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我国旅游产品供给与需求基本特征

首页

我国旅游产品供给与需求基本特征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2-01 11:04:16
      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化研究
    一、引言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由对各种物质需求的“短缺经济”过渡到对各种服务需求的“消费经济”阶段。我国的城市、城郊与偏僻农村的居民闲暇的使用方式呈现出三级梯度差异。处于消费潮流前列的城市居民已将日常休闲与游憩活动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组成部分。
      我国国民的休闲消费与旅游消费市场还处于初始阶段。个别发达地区的主要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市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50%左右,已具备了从事国内旅游的条件。而我国欠发达的中西部城市市民仅在假日将娱乐、购物型游憩作为主要休闲活动。现阶段我国国民从事旅游的特点还是以短程、短时、少花费、周末休闲为其特征。
      但是,我国日常游憩与近程旅游的规模之广、潜力之大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尤其是都市居民在都市旅游结构中,康体—休闲型的游憩活动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游憩与近程旅游必将由“中层化”很快过渡到“大众化”。   21世纪将是一个市场化、技术化、生态化、消费化、个性化的时代[1]。
      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将导致外出旅游机会增加,而精细旅游观念的增强使旅游者对廉价旅游、短程旅游需求将扩大。随着对生活方式内在价值的重视,旅游需求将从传统的旅游方式转向更为多样化的旅游方式,新的旅游需求类型将会随时出现,对旅游产品的精品需求更加强烈,产品市场的竞争将更多地体现为民族性文化内涵的竞争上,个性化、休闲性的生态旅游与民族性精品旅游将成为发展旅游业的新的增长点,这将导致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出现新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居住的城市化、信息的生活化,游憩——旅游地域将更加专业化,游憩——旅游空间主要围绕在大城市的日常生活圈范围内;适合于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大型各具特色的游乐(场)地更加专门化,其设施更加精品化;适合全家出游的综合性度假型娱乐空间则集中于生态环境优美的风景区,景区各种功能将系统化;跨区域的旅游地与游线多串连于各具区域自然—民族—文化特色的大城市地带。
           二、我国旅游需求的空间格局   (一)我国旅游需求空间的圈层结构   据我国多位学者研究[2-5]表明:在旅游目的上,我国国内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以休闲、观光、游览和度假为主;在游程及空间上,以游览一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短线旅游为主,游憩——旅游空间集中在以中心城市或居住城市的周边地区。
      受旅游地区位结构影响,旅游者对不同类型景区的旅游需求空间存在着环带状分布的特征。我国旅游需求的地域空间表现出以大城市或著名景区为中心的圈层结构下(见下图)。      我国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空间圈层结构   (二)主体客源空间继续向东向南转移、长程国内旅游流继续朝向西部   近年来,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与全国人口重心相比较,我国的经济中心偏东;以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福利水平来衡量,我国的地区差异都主要表现在东西差异上,南北差异在扩大,我国的经济中心仍在向东南偏移[6]。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城市居民的旅游愿望与消费明显高于西部城市居民。
      东部城市居民不但热衷于短程游憩,还从事长程旅游。而西部城市居民主要以城市或区域的短程游憩——旅游为主。这决定了我国旅游需求的主体客源空间继续向东部各省区与南部各省区转移,我国国内长程旅游流总体趋势仍保持由东向西的方向。   (三)主体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主体客源空间分布相向的格局   由于我国主要旅游资源及赋存条件的地区差异和各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国主要旅游资源以某一类或几类为主,集中连片或呈带状分布,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7]。
      我国东部沿海省区、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中部省区是传统旅游需求中心。而西南的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新疆等西部省区,由于资源丰富,拥有形成旅游优势产业的市场条件,是21世纪我国旅游需求增长区域。   (四)我国旅游流的空间不均衡格局   我国旅游流的基本空间格局是:东密西疏,沿江沿海密、边远内地疏,大城市密、边远区域。
      国内主体旅游流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出入地,沿(长)江沿海流动;以东部为主的、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在国家著名旅游名胜地观光的“二沿”、“名城”、“名地”的流动格局。因此,各种旅游流分布地域重合,在旅游旺季,长线旅游线和部分传统旅游地易于超载,但同时还有相当一些景区却客源严重不足。
      这说明我国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流存在不协调特征。   (五)我国旅游流时间—空间分布的不成熟格局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境外旅游市场的开发和长程游线的设计,重点开发建设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旅游区,形成了沿海、沿江中心城市的“点——线”式旅游模式。
      在旅游旺季尤其是暑期、五一、十一、春节四个时段,境外旅游流、国内旅游流竞相涌“点”上“线”,潮涌般的人潮超出了旅游地的容量。这种热点点线旅游流充分反映出我国国内长程旅游流在时间—空间上的不成熟性。另一方面,在区域近程民短程旅游流分布上,也是围绕中心城市向主要旅游景区的点—线旅游流动,还没有达到围绕中心城市的游憩—旅游的面状(或网状)发展。
      这反映出国内旅游需求空间上的不健全特征。     三、我国旅游需求的空间调整策略   我国旅游需求空间格局调整的主导思想是根据21世纪旅游业发展趋势与旅游需求的变化,努力维护旅游发展中的供给与需求空间的平衡与协调。我国旅游需求的空间调整要以成长中的旅游客源地与发展中的特色(或精品)旅游资源地及其空间距离的最适宜关系为中心进行。
         (一)在大的空间尺度上,促进我国旅游需求的多中心性的增长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旅游需求的增长主要依靠北京、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南京、西安、桂林等著名旅游城市或其邻近地区的发展,旅游需求相对集中在这些大城市。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新兴旅游城市(地区)和西南、西北边远省区旅游需求的增长势头表现强劲。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民收入水平高,交通便利,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势在必然。我国西南、西北边远省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禀赋方面。从目前来看,我国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与发展速度,分散原来8-10个旅游大城市的功能:(1)在东部沿海地区应发展港口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城市旅游需求的中心性。
      (2)在西部地区应积极发展省会城市与民族区域中心城市以及边境城市的旅游需求中心性,以便建立相对分布均衡的旅游需求点—线—面网络。调整重心表现在三个方面:我国西南、西北边远省区以城市景区、景点为一体的空间主体,东部沿海地区则以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为空间主体;前者具有明显的拓展国际旅游需求的资源优势,后者以国内旅游需求为主体;前者处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强化基础设施,扩大数量规模是发展旅游需求中心性的主要方向,后者则更多地凭借系统经济的优势,通过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多种经营来谋求旅游需求多中心性的持续发展。
         (二)在中小旅游尺度上,促进我国各具特色的游憩—近程旅游的“板块旅游”模式发展   “板块旅游”模式是由点—线旅游模式转向点—线—面结合的一种区域旅游资源组织开发模式[8]。“旅游板块”模式最适合组织城市居民的游憩与旅游活动。21世纪国内游憩—旅游需求的近距离化和精细化倾向,给发展板块内短线区域旅游创造了条件,其空间策略除了要建立相邻旅游区协调行的机制外,还需妥善处理本板块内旅游需求集聚与扩散的矛盾。
      大体来说,我国具体实施“板块旅游”模式的方向:(1)在京津、沪、宁杭、粤港澳大三角以及西安、桂林等拥有高度发达的中心旅游城市的地区,应以发挥中心城市的旅游辐射、扩散作用为主,建立国家板块旅游区。(2)其他省省会城市与区域旅游中心应注重集聚效应,构成和强化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龙头板块旅游区。
      (3)在各省区与地区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城市,游憩——旅游活动布局出现倚重郊区的趋势,或称为“郊野化”倾向。在城市郊区环境优美的区域应积极建立迎合城市居民快速增长的户外休憩需求的“板块旅游”模式。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促进我国旅游需求地域体系的空间网络发展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闲暇时间的增加,我国城市居民的旅游愿望,特别是大尺度旅游愿望空前高涨。
      在旅游的点——线供给格局制约下,在几个旅游“黄金周”中,我国各主要著名旅游城市与旅游景点均出现“爆满”场景,交通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的不足和问题暴露无遗。特别是西部地区交通设施的发展滞后,增大了旅游者对旅游区的感知距离,成为制约旅游需求发展的“瓶颈”。
      另外,在以各省区中心城市为中心的游憩—旅游圈带中,交通设施与服务设施的不健全也强化了游憩—旅游的“点—线”供给制约,这样不仅使旅游流处于低层次往复循环中,而且还阻碍了旅游需求的空间拓展,无法形成较高层次的“面状”网络旅游空间。   (四)以典型旅游资源的类型地域组合结构为基础,形成不同等级与类型的国内与国际旅游流   旅游需求空间调整应促进不同旅游流在不同旅游资源类型地域的辐合,形成并发展国家不同类型名牌旅游区与旅游路线。
      因此,应采取的措施是:(1)继续发展粤、闽两省与开拓广西等沿海其他省区的客源型旅游供给布局。(2)稳定与发展京、沪两市混合型旅游空间供给布局,同时开拓广州、大连、深圳以及汕头等沿海开放城市的混合型旅游布局。(3)延伸长江中下游各省接转重庆、四川、云南的双流(国内与境外旅游)的资源型空间供给布局;延伸黄河中下游省区接转陕西、某肃、宁夏、新疆各省区双流的资源型空间供给布局;以吉林省资源型布局为中心,贯通黑龙江、内蒙古的双流资源型空间供给布局。
         (五)发展边境旅游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区域旅游网络,分散国内过于集中的旅游流   我国边境口岸地区的边境旅游已成为目前旅游增量最快的区域之一,21世纪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适应边境旅游需求发展的空间调整的重点是:(1)形成多样性的旅游线路与方式。
      (2)加强“一日游”跨国旅游,逐步开拓或扩大“多日游”,增加游客活动选择范围。(3)参与国际旅游圈,形成旅游网络。   少数民族地区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办旅游产业特区,依据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地的可进入特征,进行系列开发,分区开发,并重点开发大的旅游资源组团。
      边远边疆省区以延长我国远程观光长线链、满足远程旅游需求为重点,内陆省区边缘地带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地以分散区域性观光流,满足中短程旅游需求为主。     四、我国旅游需求空间的优化方案   我国旅游总需求是由旅游资源质量水平与资源地距客源地距离两个空间因素以及客源地人口数量与收入社会因素决定。
      因此,我国旅游需求空间的优化问题从这两个因素的空间管理方面进行。   (一)旅游景区与旅游区域的优化   我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特有的自然名胜风光与民族文化遗产。对这些资源进行优化,必须从它们所在景区或旅游地从属空间入手,以“环境协调”、“生态平衡”、“绿色旅游”、“文脉氛围”等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办法、保护与管理模式进行景区优化。
         1。依托著名风景名胜区,外延发展风景名胜聚集地或旅游带 受旅游边际效益支配,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总是希望能更多地游览景区,欣赏到更多的与本区域景观不同的旅游景观。依托著名风景名胜区,利用其旅游吸引功能,进行区域旅游资源和景区开发,形成高级别的风景名胜地或旅游带。
      对旅游景区的外延式发展既是我国现阶段区域旅游资源供给网络化的需要,也是旅游需求空间优化的必然趋势。   2。针对不同旅游资源类型区域,采取层次开发、滚动发展的优化模式 对一个县市、地区乃至大城市区域来讲,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资源(包括康体体闲资源)的要求有着相应的层次与地域变化,使旅游资源及景区形成一定的等级或层次结构,逐渐使旅游市场功能健全。
      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优化应遵循原始风貌地区的旅游开发模式与重点旅游区域与中心城市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层次开发、滚动发展。   3。遵循旅游景区的保护与发展双重设计原则,优化旅游景区内涵质量 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空间进行优化,在以保护为主导,景区开发、建设为辅的原则下,优先考虑保护以自然为基础的风景资源,针对风景区整个生态系统进行设计,达到整体优化,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二)旅游需求产品的空间系统优化   目前,我国对旅游需求产品空间的优化仅仅包含了对旅游线路、旅游项目和旅游地结构的优化,这是不够的。我国现有的旅游资源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旅游产品的主导应是观光产品及建立在观光旅游资源上专项、专题和持种旅游产品。
      因此,对旅游需求产品的空间系统优化应包括以下内容:对于景点、景观等旅游(项目)的优化,重点放在对观光景区的优化上;对旅游线路和具体的旅游企业所提供的产品的优化,应增加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组成部分的协调性;将旅游地(或区域)看作“总体旅游产品”,并对此进行优化。
         从空间管理的角度对我国旅游线路与涉及旅游项目的优化方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传统长线名胜风景区域线应精品化;b。近程旅游线应该舒适化;c。边远民族文化游线应该猎奇化;d。中心城市游线应该精细化;e。休闲地串景应人本化。   (三)旅游空间竞争与资源区域重组优化   一般而言,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主要是指同类型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但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也会产生竞争。
      针对旅游空间竞争与资源区域重组的优化研究表现在两个方面。   1。建立优势互补的产品群,突出民族性,以充分发挥本区资源优势 雷同的景点建设会降低旅游吸引力,而且相互间会出现恶性竞争。建立区域的产品群,不仅可以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还可实现优势互补。
      如在环太湖旅游带的旅游产品群的建设中,以突出“太湖山水”和吴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进行资源重组,优化配置,深度开发,高效利用。在开发中对旅游路线进行整体设计,对旅游产品组合搭配,总体推出,分工开发,并考虑到区域内特别是周边旅游目的地(如上海、南京、浙江等)之间的衔接,从而形成互补性的旅游产品群,有效地避免近距离内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
         2。合理划分旅游区空间结构层次,进行分区分层次的开发与管理 根据旅游资源在区域内的不同组合、旅游开发条件等特征,划分了不同空间结构形式的各种级别的旅游区,在不同的旅游区内进行分层次开发。这样,既能发挥各旅游区的资源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又能避免各区之间的恶性竞争。
           五、我国旅游需求空间优化的等级体系   我国旅游区域优化,是在旅游地空间竞争与旅游空间网络发展的原理下,重新组合与调整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结构体系。这种空间等级体系是我国旅游需求空间优化组合的必然结果。   我国学者在研究我国旅游区域划分方案时认为:每个旅游带有若干旅游省区,每个旅游省区有1个或数个核心旅游区或称旅游中心区。
      这些核心旅游区都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的。从旅游空间供给结构点—线—面发展的空间网络化趋势上看,旅游区域结构的等级体系存在着上述三个层次及其优化问题。   (一)都市旅游   我国现阶段都市旅游可分五种模式[9]:文化型(如北京)、商贸型(如香港)、花园型(如新加坡)、娱乐型(如澳门)、复合型(如上海,既是商贸都市,又是文化都市),我国不同类型都市旅游空间的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自然与人文景观、地方特色相结合,以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大众旅游为切入点,除深层开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之外,以人为主体的第三资源——城市空间面貌方面的社会资源也是挖掘与优化的重要方向;不但要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内涵,不断提高都市的文化品味,还要加强文明建设,优化旅游环境。
      (2)确立都市旅游形象,并在城市地域内落实城市旅游形象的空间建筑、景点与项目的发展规划。如“购物天堂”是上海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要将南京路、淮海路等作为其发展区域。(3)合理布局都市旅游功能区,对市区周边建设的各类人造景观和游乐设施必须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并符合旅游功能区的功能,实行梯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针。
      如珠海市东部海岛主要发展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西部地区重点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娱乐旅游和大型会展旅游。中部城区是城市旅游的核心。   (二)大都市圈层旅游(或板块旅游)空间的优化   1。都市圈旅游空间的优化 从我国旅游行为的空间格局来看,旅游已呈现出名胜景区大跨度长线旅游和都市圈旅游的两旺格局。
      特别是都市圈旅游成为以城市居民为主体进行短期观光、休闲旅游的地域,并日趋风行。   这里的都市圈即为不同距离的都市郊区。目前,在我国都市郊区游憩地类型较单一,游憩地产品不丰富;游憩地规模小,服务功能差;游憩地综合服务性小;游憩地地域功能划分不清楚,由于受游憩地规模的限制,乡村游憩地基本没有功能区的建设。
      因此,对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的配置及优化,应根据大都市郊区资源、环境、区位及农业生产特点进行布局。   2。乡村旅游空间的优化 “乡村旅游”是大都市郊区旅游的外围地域。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
      但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诱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内容各有侧重。现在,主要分布在如下三种类型地区[10]:a。都市外围郊区。b。离都市较远的旅游景区边缘地区。c。远离都市的老少边贫地区。我国乡村旅游空间的优化方向:首先,乡村旅游空间必须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进行空间配置与发展;其次,开发高质量的各种乡村旅游空间景点(区),民俗、文化、活动项目,串景游线等产品,以适应国际市场,并带动、引导国内市场需求向高层次发展。
         (三)省区旅游空间的优化   对省区旅游空间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重点开发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形成省区内旅游空间等级序列体系 这种优化方法适应于面积较小,区域中心城市较少的省区。如对宁夏的旅游空间优化强调了“一个中心”、“两条发展轴”、“三个增长极”、“四个节点”、“六大旅游区”和“八大旅游精品工程”以及“十大特色旅游游线”[11]。
         2。构建点轴面结合的“板块旅游”模式 “板块旅游”模式的核心是以客源集中的中心城市或名胜风景旅游点为依托,根据省区内不同中心城市与不同名胜风景区,构建省区内“板块旅游”。空间优化有两方面内容:一是省区内各个旅游板块在空间上进行优化。以板块内重点旅游城市或景点为依托,各板块凭借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根据其旅游资源赋存数量的多少,观赏价值的高低,地区分布的差异,进行旅游区域规划,建立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二是用旅游游线将各个板块旅游空间网络化。
      通过旅游交通的延伸,重点开发专题旅游线,将各旅游区间的联系有效打通,加强各旅游板块的横向联系,将现存的相互独立的旅游区,组合成复合旅游区,实现多点辐射和以主要城市为旅游中心的,由点、轴、面相结合的完整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四)旅游带空间的优化   旅游带空间优化的基础是空间旅游供给的网络化,以便组织跨省区、跨国家的不同层次远程精品旅游线路。
      优化的实质是空间管理与空间旅游配置的综合问题,各类旅游精品线路是其最终产品。对我国精品旅游线路的优化,不仅表现在提高产品的档次,调整产品结构上,重点应放在进行省区间的合作,共同维系跨省区特别是跨国旅游精品路线。   对新的旅游精品线路的开辟与完善,可以形成新的旅游带。
      我国一些新的旅游带的形成多依托重要交通线路沿线的旅游资源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应依托铁路联通不同资源区,以线联片。并尽可能多地串联那些有价值的景区景点,形成若干个旅游小环线,使最终形成一定宽度的环状旅游带。 。

    f***

    2006-12-01 11:04:16

其他答案

    2006-12-04 19:23:32
  • 您好,您需要的论文我们这里有  
    如果您需要的话可以加297251020详谈  
    不过我们只接待有基本素质的人  
    没有素质,不懂礼貌的人请免加
    

    2***

    2006-12-04 19:23:32

  • 2006-12-01 12:50:24
  • 您好,我的朋友!
    我这里有您需要的论文
    只是发到这里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如果您需要的话请与我联系
    爱问的用户名就是我的QQ号码
    记得验证用“爱问” 
    

    4***

    2006-12-01 12:50:2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教育/科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