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佘姓起源于什么时间?

首页

佘姓起源于什么时间?

佘姓起源于什么时间?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7-27 10:29:35
  •   源流一源于人皇氏,出自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1995年《邵东佘氏五修族谱》所记载的“佘氏得姓源流考”中说:“据旧谱残卷相与考订,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为氏(称人氏)。后为黄帝作合宫接万灵,黄帝使主祀天神地祇人鬼之事,古以示为氏,因以示为氏(称示氏)。
      及夏后时失官,遂与不窟同于戒翟之间,聚族而谋曰:‘吾欲仍以人为氏,则以远而忘君,仍以示为氏,又恐以远而意亲,不如合人与示而一之,庶君亲两无背乎。’于是遂合‘人’与‘示’为佘姓,此佘氏得氏命姓之始。”由此世代相传至今。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商末周族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姬泰伯,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佘”字,本意为山阳之貌,是始于夏商之世居于今江浙之地的一个氏族,社会生活为刀耕火种,华夏称之为“化外之民”,故又曰“畲”。商杼中兴之时,该氏族族人积极义助,苛钺涉江,故又称之为越。姬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亶父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姬泰伯,次子姬虞仲,三子姬季历。
      姬泰伯后来一直到了江海的边际,吟咏优游,仰览俯观,寻求肥沃的地方。后来又到了虞越之地,故又曰“虞”,至战国后期始改称“吴”。姬泰伯在当地以仁义为表率,用道德作政令,在佘地(今江苏江阴)建立起佘城,为后世吴国最早的城池,以作教化荆越民众、移风易俗、成就韶夏之乐、模仿中国气派之所,当地民众遂有以佘城之名为姓氏者,称佘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之后,属于姓氏音变转化为氏。据史籍《姓氏寻源》中的记载:“古有余无佘,余转韵为遮切,音蛇。”汉朝以前,在姓氏群体中并没有佘氏这一姓氏,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也都没有佘氏一族的记载。后来的“佘”字是从“余”字音变后转化而来,亦或笔讹随赊音而来。
      实际上,佘氏大多就是一些余氏的后人因其上述两种缘故,逐渐形成佘氏。而这些余氏族人多是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的后裔子孙。由余,公元前?~前623年,亦称繇余,妫姓,春秋时期著名的秦国的大夫、政治家、军事家。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父亲叫姬郄,后因避乱逃亡入西戎(氐羌)。
      由余起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觐见秦穆公嬴任好(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贤德大度,钦佩景仰之下,便留在秦国为相,很得秦穆公的信任。当时,秦国作为诸侯国之一,社会地位并不显要。但自从由余成为秦国上卿之后,果不出秦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了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从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由余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仁义治国”之说,早于孔子一个世纪。周襄王二十九年(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由余病殁,秦穆公为此悲痛万分,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又为他分别建造坟墓四座:在陕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建三座,又在江南淮安府武功山建一座。
      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皆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称余氏、由氏,并尊其为余氏的得姓始祖。按史籍《姓氏寻源》的说法,佘氏的得姓始祖当同余氏一样,既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奠定基础的秦相由余。源流四源于地名,出自古代东海荼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汉朝时期,东海滨岸地区有个地名叫荼山(今上海青浦),居住在荼山周围的住民,原本为淮夷民族,西周时期与周王室相争失败后,东迁至荼山地区,后来就以山名为姓氏,称荼氏。到了汉朝时期以后,一部份人随余字演变为“佘”,遂称佘氏,荼山也就变成了“佘山”。
      据古书记载,后来该支佘氏族人大多迁居于豫章地区(今江西南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著名的清朝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对此的解释为:“佘氏音蛇,即汉书荼恬之荼,省文。”钱大昕所提到的“荼恬”,是汉朝时期一个人的名字,其“荼”字原本读音作yán(ㄧㄢˊ),是古越国人的读音,后随周王室之官吏“掌荼”的读音转为周人之官音,即xú(ㄒㄩˊ),再后北方转音为yǘ(ㄩˊ)、江浙转音为tú(ㄊㄨˊ)。
      掌荼,是西周时期的一种内宫官吏之称,就是专职为君王贵胄们制茶之官,当时主要是炮制茶汤,以使君王精力充沛,身心舒畅,其时药用价值比文化、饮料价值更高。掌荼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该支佘氏族人的来源实际上属于以居邑名称变音形成的,有明显的“顺官”痕迹。
      源流五源于妫姓,出自东晋时期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该支佘氏出自夏禹王之后,一说是三子少康,一说八子罕,皆名罕,被封于余地(余杭,今浙江杭州),为余侯,赐余为姓。据该支佘氏宗谱记载,自国邑中失之后,历秦汉,世居江苏之下邳。
      到了汉顺帝刘保时期,传有嫡孙余襢举孝廉,拜郎中。上溯余侯,世次缺略,牒谱自余襢始。余襢生余无颇,余无颇生余德浦,余德浦待制,鸿都门学,寻自免归。汉献帝刘协初期的初平元年庚午岁(公元190年),余德浦避兵挈家南渡,徒于丹阳,后又迁歙州之南境。余德浦生余纯,余纯生余美,余美生余法,余法生余肇,余肇生余讽。
      余讽,字荩臣,乃改封佘姓之始祖。余讽在东汉末期为避兵乱,举族迁至南昌。东晋明帝司马绍太宁初乙酉岁(公元325年,实际上是晋成帝司马衍元年,未改司马绍年号),余讽历官都尉,兼经筵讲官,闻望日隆。后他以奏事见上,晋成帝曰:“余者,我也;讽者,讥也,卿欲为朕之敌人乎?”因赐改姓为“佘”,盖即余而少异之。
      余讽深喻上意,当即自请改名为顽,称“佘顽”。南昌佘氏自此开始。佘顽生佘昭元,字君章,由进士官至镇海大将军节度使,征讨有功,敕封雁门之地,此后,该支佘氏族人因以为郡号,称“雁门衍派”,世代相传至今。源流六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吴氏后裔吴万邦,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编纂的《石门佘姓氏族源流》中记载:该支佘氏基祖叫吴万邦,他于明季由湖广武昌府通城县因苦于长吏苛求无厌迁徙石门县花薮乡阜邱山东麓,其裔孙散衍花薮乡的太平岗、岩子岗、上五通,桑植县及湖北鹤峰县沙道沟等处。至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递传十八代,男女丁口四百余人。
      在《石门佘姓氏族源流》中记载: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编纂的《吴佘族谱源流总序》中称:吴属渤海,系出于姬周章胙土,其后以国为氏。远溯者亦荒远莫可考。始祖吴万邦自湖广武昌府通城县迁居石门县之花薮乡,是为始迁祖。吴万邦生有二子:长子吴显为长、二、三房分支之祖;次子吴兴为老二房分支之祖。
      自吴显、吴兴始,自改为佘氏,意为韬迹晦声,自此该支佘氏世代相传至今。源流七佘氏的起源,古今姓氏专家研究,说法很多,但大部分认为:佘姓由皇帝敕赐而来。西晋(公元266年)初年,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叫余昭元,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屡建奇功。
      余昭元随武帝率军攻下雁门关(今山西省雁门关)后,司马炎大喜,对余昭元说:汝功勋盖世,不在人下,封镇海大将军,敕赐姓佘。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华姓氏中才有了佘姓,至今已经1700年。佘氏得姓元祖佘昭元,字君章,生于东汉三国时的中后期,魏国人;卒年不清,大约在西晋惠帝时。
      其先祖在东汉为官。昭元公为司马氏夺取曹魏江山,统一全国,建立西晋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得受赐姓,封镇海大将军之荣。佘姓是从余姓由晋武帝敕赐而来,佘姓和余姓就是同出一源,佘姓的始祖就是余姓的始祖由余。由余是春秋时秦国的大夫,担任宰相后,助秦穆公灭掉十二国,拓地千里,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的富强以及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以其字“余“为姓氏,并尊他为得姓始祖。
      我佘氏始祖也应就是这位为秦国统一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由余。佘氏在雁门得姓后繁衍成名门望族。西晋以后,佘氏播迁到陕西、河北、甘肃等地,望居新蔡(今河南省境内)、新郑(今河南郑州),兴盛铜陵、歙州、新安(今安徽铜陵市大通、歙县)、南昌,其后分别又衍传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并逐至全国以到世界各地。
      
      当佘氏族脉传至四十二始祖天奇、天富两公时,于元末明初天奇由休宁迁至原东流县张溪镇,天富迁至东流黄石矶,择水而居。故谱云“江左之佘姓有两族,一居铜陵之大通镇,一居东流与张溪黄石矶。”“鼻祖天奇、天富二公居休之阳源,弃乡井,别桑梓,一迁东流邑之张溪,一迁东流邑之黄石诚。

    无***

    2018-07-27 10:29:3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