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急求 焦炭期货方面的知识

首页

急求 焦炭期货方面的知识

国外焦炭行业,以及中国焦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0-10-27 15:48:52
      1  我国焦炭行业近年来的发展与面临的问题
    2003~2006年,国内焦炭市场可谓风起云涌、跌宕起伏。不少企业在尝到了市场前所未有的火爆行情的甜头后,又吃尽了市场价格暴跌、出口受阻、效益下滑的苦果。
    (1)下游拉动焦化行业快速发展
    2004年,全球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尤其是中国钢产量突破2。
      7亿吨,国际国内市场对焦炭的需求量大幅增长。2005年国内钢铁行业进入平稳发展,增长速度趋缓,钢铁产量约增加5000万吨,对焦炭的需求相应增长1700万吨,加上化工、有色、机械等其他行业增加需求300万吨,新增需求量约为2000万吨,全年焦炭总需求量约为2。
      2亿吨。在下游强劲拉动下,焦炭市场持续火爆,中国焦炭产能、产量、消费量和价格都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据统计,2004年全球焦炭产量达到42677万吨,比上年增长了9。29%。2004年中国焦炭产量达到20873万吨,比上年增长17。42%;表观消费量19373万吨,增长18。
      82%;出口1501万吨,增长1。98%。2005年我国焦炭生产消费继续高增长,产量24300万吨,同比增长17。9%;表观消费量23043万吨,同比增长20。54%;出口焦炭1276万吨,同比下降15%。 “十一五” 规划将钢铁产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增长空间,粗钢产量将调整到4亿吨/年左右。
      为解决钢铁业产能过剩问题,国家将淘汰9980万吨炼铁产能和5500万吨炼钢产能。2006年开始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炼铁炉及20吨以下转炉和电炉。因此今后几年,我国钢铁产业生产能力不会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钢铁生产用焦占全国焦炭总耗量的70%以上,预计2006年我国将产粗钢3。
      85~4亿吨,按此计算年产2。328亿吨的焦炭足以支撑4亿吨粗钢生产,而我国焦炭产能已达3亿吨,所以今后我国焦炭的需求增长将渐趋平稳。 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焦化行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也得到提升。2004年机焦产量超过100万吨的企业达到38家,生产焦炭6818万吨;产量在50~100万吨的41家,产量2810万吨。
      2004年机焦产量增长32。14%,淘汰了一批土焦装置,土焦产量下降23。59%。一大批大中型现代化机焦炉建成投产,到2005年6月底,全国已有6米大焦炉60多座,产能3500多万吨,兖矿7。63米×2大型焦炉已建成投产;一批4。3米捣固焦炉建成投产,捣固焦生产能力超过3500万吨,并已开发出5。
      5米大型捣固焦炉;建成投产了一批干熄焦装置,目前已有26套装置运行,干熄焦产量达1200万吨,在建12套,处理能力达800万吨。 (2)产能过剩,市场风险加大 由于全球钢铁产量、特别是中国钢铁产量的高速增长,拉动了焦炭市场消费的快速增长。
      加之在一段时期焦炭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一大批土焦、小机焦炉在国内部分地区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由于企业盲目上马,国内焦炭产能迅猛扩张。截至2005年底,全国炼焦产能近3亿吨。 按国家今后三年焦炭产能基本不变方针,焦炭未来三年的产量将每年保持在2。
      4亿左右,将有20%的焦炭产能过剩,产能超出需求约1亿吨。 据最新统计,2006年在建拟投产焦炉37座,总计产能将达2060万吨,预期2006年可能增加焦炭消费1600万吨左右;2007~2008年,拟建、待建焦炉约60座,总计产能约3970万吨。
      未来三年我国总计产能达6030万吨的焦炭装置拟建、在建或投产,市场供应总量仍将增加。专家认为,只有国内加快淘汰土焦、改良焦以及一批污染严重的小机焦的步伐,遏制盲目投资的措施得以实现,我国焦炭市场供给过剩的问题才能有望得到缓解。 (3)焦炭增幅回落 2005年受钢材行情低迷以及焦炭市场自身产能过大的影响,焦炭价格持续下跌,在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各地焦化企业纷纷减产、限产。
      即便如此,2005年我国的焦炭产量较上年仍然平稳增长。但从2005年4月开始,国内焦炭每月累计产量增长幅度持续降低。2005年1~12月份同比增速分别为35。5%、33。8%、36。4%、31。1%、30。3%、30。2%、29。3%、28。
      4%、27。3%、26。9%、25。4%和24。4%,增速逐渐减缓。2006年1~2月,全国焦炭产量为3699。15万吨,同比增加275。91万吨,增长8%;焦炭增产幅度已从去年的24。4%滑落至8%。 (4)国际需求趋缓,出口竞争加剧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受环保要求和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制约,加上一批老焦炉的淘汰,世界焦炭产量停滞不前甚至开始下降。
      而与此同时,全球钢铁产量却呈现出高增长势头。因此,世界都将焦炭需求的目光转移到中国,并逐渐从中国进口低价焦炭。 由于国内装置集中上马,产能过剩,2004年下半年国内焦炭市场便开始下滑,不少企业只能靠出口减轻压力。然而,2005年欧美等多数国家及地区的粗钢和生铁产量下降,对焦炭的需求减少,使国内焦化企业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低迷,处于内外夹击、进退两难的困境。
      从2005年6月份开始,国内主要焦炭生产企业纷纷减产、限产,但这并不能彻底扭转焦炭市场的局势,焦炭价格仍一路下滑。 2006年国际焦炭市场供需将出现新的变化趋势:产能继续增加,需求增速减缓,供应渠道变化。由于受前两年国际市场焦炭货源紧张,价格猛涨的影响,刺激了一些焦炭出口国扩充焦炭生产能力,美国、日本、印度等主要焦炭进口国新建焦炉陆续开工。
      据初步统计,仅欧洲地区的波兰、捷克、乌克兰等计划投产的焦炭产能就超过500万吨/年。但现在,全球焦炭产能和产量过剩的问题已日趋严重,国际市场对中国焦炭的需求不旺,而且国家限定1400万吨的出口量。 2006年我国的焦炭出口配额公布为1400万吨,与去年持平,因此我国过剩的焦炭资源不可能通过出口的途径来消化,而出口企业名单由去年的48家增加至70家,在出口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出口企业势必给焦炭行业带来更多的压力,竞争加剧。
      “十五”期间,我国焦炭年出口量占焦炭总产量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12。47%锐减到2005年的5。48%。根据目前过剩的焦炭产能和“十一五”期间出口配额安排,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焦炭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将在6%左右。 2005年下半年后,全球大多数国家钢铁产量急剧下降,对焦炭的需求减少,由于国内过剩的产能得不到释放,导致出口价格大幅度下滑。
      据统计,2005年我国共出口焦炭1276万吨,出口平均价格为183。37美元/吨;2004年出口焦炭1501万吨,出口平均价格为263。05美元/吨。与2004年相比,我国焦炭不仅出口量下降,而且出口平均价格的下降幅度高达30。29%。2006年1~2月,我国出口焦炭197万吨,平均离岸价为119美元/吨,同比减少85。
      14美元/吨。3月焦炭出口现货离岸价回暖到130美元/吨,4月攀升至135美元/吨。 国外市场需求低迷,使得我国焦炭的出口也日益低迷,出口价格也是持续低位徘徊。 (5)焦炭价格回落 尽管焦炭产量保持快速增长,但受出口的拉动以及国内下游钢铁冶炼对焦炭需求的提高,供应一度紧张,市场价格暴涨。
      2003~2004年间,焦炭从每吨300~400元升至最高时的1300~1400元。可是好景不长,仅不到一年时间,由于国内焦炭产能及产量的直线上升,加上国际市场需求增速减缓,导致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由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焦炭价格开始“跳水”。
      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焦炭价格便一路下滑,一直跌到目前的接近成本线。 2006年钢材市场前期依然不被看好。虽然价格可能会有短时间的回升,但是主流趋势仍然是保持平稳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钢厂只能通过降低成本来尽可能地增加盈利。国内一些钢厂自建焦化装置已成为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
      在上游炼焦煤价格及运输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的情况下,焦化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上下游双重挤压,大部分企业出现亏损,且亏损面目前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6)生产集中度低,环境污染严重 截至2005年底,全国焦化企业1480家,企业平均产能仅为20万吨/年。
      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国内焦炭企业普遍存在环保设施建成率低、使用率低的问题,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据国家环保部门的监测,我国炼焦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普遍超过国家三级标准2~10倍,特别是有强致癌作用的苯并芘超标情况更为严重,炼焦集中区域环境污染状况近年呈加重趋势。
       焦炭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炼焦煤,每生产1吨焦炭约需炼焦煤1。4吨。过去由于焦炭效益好,一些焦化企业单纯着眼焦炭生产,对焦油和焦炉煤气等副产品的加工利用相对滞后,造成资源、能源浪费与污染严重。据统计,我国焦炭行业每年白白排放掉的焦炉煤气超过300亿立方米,相当于西气东输一期工程(120亿立方米)两年半的供气量。
       (6)预计近期国内外焦炭市场不太可能整体转晴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①国内外焦炭市场容量扩张有限、成本有增无减。一是国内市场受制于钢铁行业结构调整。2006年1~2月全国产粗钢5962。85万吨、生铁5724。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6。
      8%和19。9%,但均比去年的27%增幅回落,同期钢铁业利润同比下降74。6%。二是欧美钢铁颓势依然制约焦炭出口。预计今年欧盟、美国钢铁颓势依然,1~2月全球粗钢及高炉生铁同比分别减产104万吨和227万吨。其中美国粗钢下降51万吨,欧盟25国减产高炉生铁86万吨。
      焦炭产量和出口量随之萎缩,1~2月乌克兰、俄罗斯产焦炭同比分别减产45万吨和17万吨,同期中国出口量下降32。84万吨。截至4月15日,我国已发放焦炭出口许可证1222万吨,年度计划仅为1400万吨。 ②焦炭运输成本增加。2006年4月10日,全国铁路货物运价普调,属于5号运价的焦炭上调0。
      0041元/吨公里,依据全国焦炭平均铁路运距895公里计算,运费成本平均增加3。67元/吨。同时,4月1日起,山东、湖北高速公路开始对货车计重收费,取代计程收费。 ③焦煤价格依然坚挺。2006年1~2月,我国进、出口炼焦煤平均到岸价和离岸价均为116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22美元/吨和8美元/吨,数量分别下滑67万吨和26万吨。
      进出口炼焦煤价格上调,说明国内外焦煤依然坚挺,焦炭生产成本减少空间有限。 2 国家对焦炭行业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 根据国家2005年底发布的《关于控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产品出口有关措施的通知》,2006年我国焦炭出口配额总量将维持上年水平,不再增加。
      这表明今年我国焦炭出口市场不会有根本性好转,竞争会进一步加剧。 2004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焦化行业准入条件》,规范行业管理和投资行为,淘汰落后焦炭产能拉开了帷幕。将整合煤焦资源,依法关闭取缔所有改良焦、小机焦以及不具备化产回收能力和污染严重的焦化项目,将严格控制审批新的焦炭项目,同时完善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
       2006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加快焦化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表示要严把焦炭新增能力准入关,控制焦炭产能,促使产能和市场需求基本相适应。《通知》中提出,要彻底淘汰土焦、改良焦;2007年底(西部地区到2009年底)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4。
      3米的焦炉,使符合《焦化行业准入条件》的焦炭产能占总能力的80%以上;钢铁企业的焦炭产能占总产能的50%以上。 3 焦炭行业发展建议 当前,我国焦化行业的发展已处于十分紧要的关头,焦化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濒临全行业亏损的边缘。2006年1~5月,山西省焦炭行业产量、价格低位回升,经济效益继续下滑,前5个月亏损9。
      8亿元。焦化行业应该往何处走,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已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针对焦炭行业目前的形势,焦化行业必须整合资源,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实施总量控制。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不再安排新建焦炉上马;根据产业政策和相关法规的要求,彻底取缔土焦、改良焦生产,并加快淘汰小机焦步伐。
      据报道,全国最大的焦炭生产地山西决定五年内不再新建焦化厂。到2010年,山西省将关闭淘汰落后焦炭生产能力4000万吨以上,焦炭产能控制在1。2亿吨以下,原则上5年内不再批准新建焦化厂。这是《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
       二是要建立长效督察、监控和检查机制。各地行业主管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焦化行业的发展状况,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定期核查企业设备运转和排放控制状况的督察制度,综合利用环保、安全、土地、供电、运输、信贷等手段进行监管和调控。 三是要科学编制焦化行业发展规划,正确引导行业投资。
      通过规划引导和促进焦化企业集中建设和经营,统筹建设排放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 四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对有条件的中小型独立焦化厂进行重组,支持引导钢铁企业与独立焦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或兼并现有焦化能力;组建大型煤焦化集团,发挥大企业集团的优势作用。
       五是加强技术进步,积极推广捣固炼焦技术、配型煤炼焦技术、煤料调湿技术和干法熄焦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拓宽资源,开展综合利用创造条件。 六是继续实施稳定和透明的出口政策,发挥好出口的调节作用。 七是加强行业自律,平衡供求关系,稳定市场价格,避免大起大落、恶性竞争。
       八是焦化行业需强“化”,延伸产业链,抓住当前的契机,尽早受益。焦化,顾名思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焦炭,二是化工。然而,长期以来,焦化行业中却大量存在“只焦不化、先焦后化、重焦轻化”的现象。目前焦化行业已经到了非强“化”不可的时候。这是因为: (1)政策法规的刚性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政策法律环境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中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方略;环境保护法规也日趋完善;有关部门出台了焦炭行业的产业政策;山西省专门出台焦化行业的管理法规。这一系列政策法规,都要求焦化行业必须加强化工产品回收利用。
      许多焦化副产物,回收是宝,排放是害,综合利用搞好了,同时也就治理了污染环境的因素,不仅能收益高附加价值的资源,还减免交纳一部分排污费用,经济上一举两得,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2)焦炭市场形势所迫。过去由于焦炭效益好,焦化企业单纯着眼焦炭生产,虽然焦油和焦炉煤气等副产品的加工利用滞后,甚至完成浪费掉,企业日子也能过,甚至还很好过。
      目前焦炭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因此单纯依靠焦炭产品金鸡独立,日子显然已经不好过了,只有焦化并重,两条脚走路,才能在竞争中生存。 (3)化工市场提供契机。近年石油价格大幅飙升,化工产品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回收化工产品的经济可行性。
      化工产品将成为焦化企业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因此,所有焦炉必须尽快建设完善化工产品回收装置,煤焦油必须进行深度加工,焦炉煤气必须综合利用(如生产甲醇及其下游产品),严禁点燃排放。 煤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除了政府的正确引导外,归根到底靠的还是企业。
      建议发展煤化工应选择煤气化为主,而不是以焦化及其提供的焦炉气等副产品为主要原料来源,避免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受制于焦化行业的发展。 你 Q 吧 82235690 还有很多字数限制 发不了 。

    1***

    2010-10-27 15:48:5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期货 相关知识

  • 投资理财知识
  • 投资理财问题解决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