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谁有对鲁迅的《风筝》批判封建思想这一内容的感悟理解?

首页

谁有对鲁迅的《风筝》批判封建思想这一内容的感悟理解?

我急需!有奖分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8-31 01:55:25
  •   解读鲁迅的《风筝》
    自己在中学时代很怕去读鲁迅的文章,觉得很难理解,太深奥,读起来也有些拗口。随着阅历的增加,渐渐将鲁迅的作品同纯文学区分开来,因为他的文章有着一种对那个时代的理性认识和思考,有着很深的思想性,能让人看清一个时代,所以不能观其大略,要深挖。
      鲁迅先生是二十世纪文坛上为数不多的冷眼看世界的人。他冷峻的目光,犀利的文笔,深邃的思考,心忧天下的胸怀让人钦佩,亦让人赞叹。能将与中学生有着一些隔膜的“周树人”的作品单列出来成为一个单元,足见周先生的创作直至今日仍有他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和艺术魅力。
      真正走近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走近他由巅峰到底谷的坎坷人生,站在成人的视角再细细地一篇一篇去重温这些文章时,内心却有种抑制不住的激动,以至于整颗心都沉了下去,沉入他的文字,沉入他的思考,而他的影像却越发清晰的在我脑中显现……
    读鲁迅的《风筝》同样不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故事的本身,而要撩开面纱去看到里面更深层的东西。
      
    为谋生计,漂泊异乡的鲁迅其实对自己的故乡是有着无比的眷恋的,撇开现实中故乡的种种丑陋不谈,童年记忆中的故乡大抵是美好的,以至于看到一二风筝在异乡苍凉的冬季的天空孤寂浮动时,心中涌起一种“惊异”和“悲哀”。惊的是放风筝的时节应像故乡那样在“温和的春日”,这样天上地下才一片生机,才有一种和谐之美。
      悲的是在这样萧瑟的季节恰恰看到放风筝的情景,不禁勾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寒冷凄清的冬季都可以放飞风筝,故乡阳光明媚、风筝满天的春二月,我却生生扼杀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放飞风筝的梦想。
    我以为,自己是在尽一个父兄的责任,去管教少不更事的弟弟,不让他玩物丧志,却不曾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我将他痴迷风筝的行为视为笑柄,认为是可鄙的,现在想来,对于一个体弱多病的孩童来讲,热爱风筝无可厚非,他情牵风筝,恰恰是他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表露,我呢,己所不欲却强施予人。当敌不过风筝诱惑的弟弟,终于避开我的视线躲进少有人去的杂货屋,沉醉于他编织蝴蝶风筝的美梦时,我却又将无情地将他拉回现实,并凶神恶煞、近乎残酷地“折”“掷”“踏”,将他苦心孤诣,辛苦多日的成果生生毁了。
      而当我“傲然走出”时,他也只是绝望地站在小屋。大概这次是真的激怒了哥哥,自己玩风筝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他也就此死心了吧,“绝望”——不是对不理解自己的哥哥的绝望,而是对放风筝一事的绝望。在弟弟心中,“长尊幼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可抹去,想来他不会因此而记恨自己的哥哥,因为他也觉得自己做风筝是不对的,而哥哥管教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不然,怎么会躲进小屋偷偷去做,不然,怎么会在哥哥粉碎风筝的那一刻没有任何的反抗?所以像无数次哥哥对自己的教育一样,这件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淡出心头。
      
    接受了新思想的我意识到自己当年犯下的严重错误,扮演了“侩子手”的角色,扼杀了一个原本充满生气,热爱游戏,心灵手巧的孩童。如果不是当初的无知,兴许现在的弟弟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的人生罢!我因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想要补过,以减轻内心的负疚感,偏偏弟弟已经忘却了这件事,我想得到的宽恕也就无从谈起。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自己的罪过,也为弟弟与我当年一样的无知而深感沉痛!受虐者全然忘记了自己所受的“精神虐杀”,继而也必将继续扮演“侩子手”的角色,继续对无辜的孩子进行“精神虐杀”,剥夺孩子爱玩的天性。鲁迅先生由这件陈年往事引发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心忧天下,心系国人。
      
    鲁迅先生是一个特别冷峻的人,他不仅将国民丑陋的一面清晰地解剖给读者看,他还无情地把自己丑陋的一面一层层撕开,剥给读者看。这种自省精神是可钦可佩的!我们现在常常惟恐别人知道自己的缺点,丑事,欲盖弥彰,与鲁迅先生的坦诚相比,卑微的很!其实,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常常自省,才会改正,才会进步,遮遮掩掩只会让自己在自欺欺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从鲁迅先生的自省中,我们也醍醐灌顶。
      鲁迅的伟大正在于他的文章时至今日仍有它的现实意义。是啊,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喜欢玩具,那是他们的天性,鲁迅小时候也不例外,他也曾对父亲的近乎苛刻的严厉难以理解,然而长大后的鲁迅却又接替父亲去压迫他的三弟,扼杀他的天性。
      我们也都从孩童时期走过来,也曾埋怨父母的严加管束,剥夺了我们原本属于童年的很多快乐,然而成年后的我们也开始重演当初父母对待我们的那一幕,甚至更为专断和霸道!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的将来!难道孩子的将来是我们以牺牲他们童年的快乐可以换得的吗?换一种方式,还孩子一点自由,让他们顺其自然的发展,说不定会有更多的爱迪生产生!任何一种方式都不是绝对的,总要有所牺牲,既然这样,何不让孩子快乐些呢?!所以,鲁迅的沉重,其实应该是我们每个成年人的沉重;鲁迅的自省应该是我们每个成年人的自省!这个故事,留下的思考有很多很多……。

    王***

    2018-08-31 01:55:2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