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我打江南走过,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首页

我打江南走过,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这是郑愁予写的?出自哪啊????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6-16 23:13:15
      郑愁予《错误》-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
      “莲花的开落”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节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
      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 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
      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愁予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这首诗有很大的关系。 附注: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
      抗战胜利后到北京,曾就读于崇德中学。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8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多年。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郑愁予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
      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
      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也好,浪子也罢,总而言之,“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
      ”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

    淡***

    2006-06-16 23:13:15

其他答案

    2006-06-16 23:15:19
  •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1933-),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山水风光。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其作品受到纪弦赏识,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郑愁予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总评: 鲜明的韵律感,具有古典美的意象和比喻以及含蓄动人的故事情境,是这首《错误》风靡一时并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原因。 首先,《错误》是一首韵律感极强的诗。开头两句中“走过”、“开落”在韵脚上呼应,“东风不来”、“跫音不响”在音节、字数和结构上也有对应的效果。
      “达达的马蹄”运用了拟声的技巧,使诗歌读上去朗朗上口。 在意象和比喻的选择上,《错误》体现出一种古典美。“容颜”、“莲花”、“柳絮”、“青石”、“跫音”、“春帷”,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积淀甚久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则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具有一种唯美主义的风格。
       在结构上,《错误》开头与结尾互相照应,形成了一个寓于故事性的动人情境。我们不妨设想:一个江南女子倦守春闺,苦苦等候出远门的意中人,一颗心像江南小城一般寂寞,又像紧掩的春帷和窗扉那样深锁。这时候,一个游子打江南小城走过,他可能恰巧邂逅了这个女子,也可能暗暗倾慕上了她,抑或两个人还发生了爱恋的故事。
      但这一切身只是“美丽的错误”,最终“我”只是一个江南匆匆的过客,在“达达”前行的马蹄声中,一个哀婉而有几分感伤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这就是诗歌营造的情境,它有故事性,但毕竟不是小说和故事,因此《错误》所暗示的故事情境就有一种多义性,可以触发读的无穷联想,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已的人生经验在诗中投射不同的想象,从中体味到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

    累***

    2006-06-16 23:15:1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