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蒋士铨的《苏幕遮.大明湖泛月》一:简要概括上片与下片内容,二从虚实角度简要分析下片。

首页

蒋士铨的《苏幕遮.大明湖泛月》一:简要概括上片与下片内容,二从虚实角度简要分析下片。

急需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9-14 01:23:40
  •   苏幕遮
      大明湖泛月
      画船游,明月路。古历亭虚,面面朱栏护。百顷明湖三万户。如此良宵,一点渔灯度。 棹开时,香过处,说道周遭、荷叶青无数。却被芦花全隔住,泛遍湖湾,不见些儿露。
      上片写泛舟水上,所见月下大明湖的景色。
      “画船游,月明路”,写行动,趁着月色,乘画船游湖。“古历亭虚,面面朱栏护”,转写所见湖上之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历下亭。历下亭,在大明湖西岸,是济南著名的古迹。大诗人杜甫曾有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古历亭”一词即由此而来。
      这里分别写了亭的内外景物:内,虚。外,周围有红栏护着。夜间能将亭的内外看得如此清晰,说明月光的明亮,仍扣题目“泛月”。接着,诗人又放眼湖面,“百顷明湖三万户”,这里的“百顷、三万户”均非确指。所以这句并非纯粹写景,而含想象和评价在内。至此,诗人不禁发出“如此良宵”的赞叹声,这四字蕴藏着诗人月夜泛舟大明湖的全部美感享受。
      正赞叹之际,眼前又出现“一点渔灯度”之景,这“一点”更加反衬了“百顷明湖”的宽阔;而“度”的行动,恰恰反射了整个环境之静谧与闲适。
      下片,写寻找荷叶而未见的情趣。下片开头写的是嗅觉所闻。继续摇桨前行,一阵清香扑面而来。
      说明周围有荷叶“青无数”,而没写荷花。其实写叶多,正是写花多。是暗写,也避免与下文“芦花”重复。荷叶香吸引诗人要乘月色观荷花的欲望,“却被”漫天茂密的芦苇阻隔住,所有的湾湾叉叉都找遍了,可荷叶却一点也不肯露出来给人看。
      下片香气为实,引出联想“荷叶青无数”,写出虚。
      由于“芦花”的实,隔住寻觅荷花的水路,却未见到。突出“荷花”的虚。可以理解为对美、对理想的追求,孜孜不倦,仍未实现。

    路***

    2018-09-14 01:23:4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