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陶渊明好读哪些书?

首页

陶渊明好读哪些书?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那么具体是读哪些书?既然喜欢读书,并且达到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却为何不求甚解?如果没有甚解,怎么会意?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4-16 19:36:05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论左健(一)陶渊明雅好读书,把读书作为安顿精神、提升人格的本质 需要。他不仅博览群书,融汇贯通,而且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读书命题。其《五柳先生传》曰:先 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先说说他的“好读书” 。
      据陶集诗文中明用、暗用的资料,可以看出他“历览千载书”,读书甚为广博。经书自不必说: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六经之中的《诗经》在其诗文中被引用、化用 近三十处之多。其他涉及到的经书、子书、史书、小说家言之类著作有《礼记》、《左传》、《逸 周书》、《论语》、《老子》、 《庄子》、《孟子》、《荀子》、《列子》、《韩非子》、《史记 》、《汉书》、《三国志》、《吕氏春秋》、《淮南子》、《孔丛子》、 《山海经》、《穆天子传 》、《列女传》、《高士传》等;文学类的著作有《楚辞》以及贸谊、董仲舒、扬雄、张衡、蔡邕 、王粲、曹植、陈琳、阮踽、应、张华、阮籍等人的作品,可见其综赅百家,弥纶经史,涉猎之广 博。
      渊明读书,更在于依文取兴,感发深微,获一己之心得。他阅《山海经》,作五言诗《读山海 经十三首》;观《史记》,作四言诗《读史述九章》,实际是以诗的形式所作的兴会淋漓的“读后 感”。他不是把读书作为茶余饭后的逍遣,更不是将它作为博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是在其中寄 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他有感于“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真风告逝,大伪斯 兴”(《感士不遇赋》)的严酷现实,亟望“归去来兮”,回到“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 ,抱朴含真”(《劝农》)的初民时代。
      然而“黄唐莫达,慨独在作”(《时运》),这是不可能 实现的梦想。在现实中他所能做的一是回归田园,在大自然中寻找远古时代的淳朴遗风;另一便是 读书(还有抚琴等),通过书籍领略古代圣贤的精tltl风采。陶渊明虽然是一位“0纵浪大化 中。不喜亦不惧”(《神释别的高士,但他的这种思想并非一下子得以形成并巩固的。
      在相当长的 时间内,他的精神世界中还存在着出与处、社会与自然等矛盾。而这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他通过 读书、神交古人得以化解、得到平衡的。“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团穷节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选别“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他以古 代圣贤为榜样,最终接受了“君子固穷”这一现实,确认了“君子虽穷但精神自由”这一人生价值 范型,使自己“孤云独无依”的心灵有了最终的归宿。一旦达此人生境界,他的读书生活也就处处 呈现出花开花落、鱼跃鸯飞的盎然生机,充满了艺术化的审美情趣:衙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 咏,爱得我像(《答庞参军》)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 首U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和郭主簿二首N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国 无世情。(《辛丑岁七月赴假gi还江陵夜行涂口为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 常晏奴(《如作镇军参军经由阿扔在这里,书籍和山水田园一样,成为他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Z” 读书生活与他虚静自然、混灭物我的人生境界融为一体,成为他生命的本质需要。
      因此,我们应该 在这样的高度上来看待陶渊明的“好读书”。(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 宗旨,当然也受孔门“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为政》)的审美精神的影响,故而 在污浊黑暗的社会中,他能超迈世俗,洁身自守,以顺天委运的自然哲学精神,另辟审美的人生天 地。
      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生活美的 律动,获得“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一一7首N的艺术化情趣。因此,作为陶氏生 活内容之一的读书活动,虽不是纯粹的艺术欣赏,却深具审美之内涵,正如《庄子》中无一字论及 文艺,却最合艺术之道一样。
      从这层意义上说,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之说正是他审美人 生观与艺术化的读书精神的反映。他反对对本文作繁复的考证和附丽于政教文化的经学诠释,而注 重个体自由精神的感悟与神会。这一点同宋人读书的“心解”之法颇为类似:“心解则求义自明, 不必字字相校。
      ”(张载《经学理唐·义理》)从陶氏这一段话先后逻辑关系也可以看出,在“好 读书,不求甚解”之后,接着就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他是以直觉性的“会意”来否 定、取代思辨性之“解”的。“解”与“会意”其内涵虽有交会之处,但性质之差异更为显然:“ 解”以认知分析为特征,是科学型的;“会意”以情感体验为特征,是艺术型的。
      从《读(山海经 >十三首》之一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读书风致:孟夏草木长,绕屋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国中蔬。微雨从东来, 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乔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首诗描写了生趣盎然的农耕 生活的场景,抒发了主人公不为五斗米折腰、耕读自乐的高远情怀。
      在这种生活情调中,读书也一 定是十分快乐,自由滞洒,充满了情感特征,而不会是穷搜苦研、雕肝楼肾、繁琐考证的那种读法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泛览”、“流观”二语正表现了陶氏读书“会意”式的审美体 验方式,是“不求甚解”的最好注脚。另一方面,陶氏的“不求甚解”说,还基于文章事物中确有 许多不可思议、难以言传之性征。
      《老于》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备”(一章)《 庄于》曰:“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秋水则就陶渊明自己的人生 感受而芙,他也深切地认识到:经验世界中的某些东西往往单凭知识思维是难以把握的,也是无法 用语言加以传达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二十首》),“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 言”(《连雨独饮》),都说明“真意”只可体味,难以言辩。陶氏为人为诗,都表现了这种精神 。为人“闲静少考’;为诗,以自然平淡为宗。“渊明意趣,真古淡之宗。”(《西清诗话N“谢 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沧浪诗话别“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 淡深精出于自然。”(《龟山语录N而自然之境是深远广大、难以言传各工粥曰:“自然,无义之 言,穷极之辞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对陶诗这种“只堪肾冶悦,不可持赠君”的自然境界,宋 人苏武评曰:“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 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意远。此未可于文字、语句间求之。”(见《竹庄诗话 别特别是文学作品,由于它的形象性、情感性及其多义性、模糊性等特征,更具有许多只可意会、 不可索解之处因此,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之说既有从审美意义上的“不必求解”的内涵,也有从 “真意”与语言相矛盾的角度的“不可求解”的因素。
      以学术的、思辨的态度来“理解”书本,读 书所获得的是求真的、认知的满足而不是情感的满足。很难想象,汉儒在为五经作注时乃至后人阅 读这些注疏时能在多大程度上引发自由的想象和情感的激动。而“不求甚解”、“会意”的读书方 式,就可能启人想象,产生“技文人情”的审美效应。
      因而,渊明在“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之后 ,紧跟着就是“欣然忘食”这一句。他在《与子怦等疏》中也写道:“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 有得,便欣然忘食。”“欣然忘食”,可见他在读书时人情之深,赏会之切!充分表现了渊明读书 的强烈的情感特征和审美品格。
      陶渊明在人生态度上是“抱朴守静”(《感士不遇赋》),不喜不 惧,随运委化。但正如鲁迅所说的,陶渊明既有浑身静穆的一面,也有“形天舞干戚,猛志因常在 ”的“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其实这并不矛盾。魏晋玄然提倡复归自然,但并没有将人的情感与之 对立,而是认为人的哀乐之情乃是人的“自然之性”,主张“有生即有情,钟情gp自维。
      ”(向 秀《难<养生论>N文论家刘揽又将这种思想落实于文学创作:“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川所以,渊明在读书时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情感,不仅同他“ 不求甚解”的读法相契合,而且同他作为隐逸诗人的人生态度井不矛盾。
      他的《读史述九章》,是 他“读《史记》有所感而述之”的情感记录,他所咏叹的人物,除“管鲍”、“七十二弟子”二章 外,皆是历史上怀才不遇z或遭谗被害的悲剧人物。其《箕f))章云:去乡之感,犹有迟迟。蚓 伊代谢,触物皆非。哀哀箕子,云胡能夷?狡童之初凄矣其悲。
      黍离麦秀之感慨,溢于言表。又如 他读了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慨然惆怅”,心潮难平。在这种审美情感的作用下,又使他产生 强烈的创作冲动:“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共举萨蹑@③@赋之。”从而纵笔写志,作《感(士 不遇赋地,完成了一个以审美情感为基础,从披文人情(阅读)再到作文抒情(创作)的过程。
      这 种情感,不是分析思辨结果,而是与对象心心相印、体验涵茹的产物;也就是说,只有“不求甚解 ”、“会意”式的阅读心理型态,才能更有助于激发出“慨然惆怅”的审美情感效应。 陶渊明“好 读书,不求甚解”说,在当时并非孤明先发,而只是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时代的学术思潮,反映了汉 代五经章句之学一变而为魏晋玄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变化。
      《晋书·阮籍传附阮瞻传》日:“瞻字千 里,性情虚寡欲,自得于怀。读书不甚研求,而默识其要,遇理而辩,辞不足而旨有余。”与陶氏 之说相似,同样表现了排斥章句、注重意会的读书意识。《世说新语》载,支遁“解释章句,或有 所漏,文字之徒,多以为疑。谢安石闻而善之,曰:此九方皋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隽逸。
      ” (《轻低》篇注引《支遁传N如相马取其精神略其形色一样,读书也应“得其精,亡其粗2在其内,亡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遗其所不视。”(《轻低》篇注引《列子则颜延之《五君咏五肾向常侍》诗曰:“向秀甘淡薄,深心托毫素。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
      ”(《宋书》卷五)“观书鄙章句”,。亦与“不求甚解”之说有相通之处。

    o***

    2009-04-16 19:36:0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