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有谁为我解释一下《咀华集》这本书?

首页

有谁为我解释一下《咀华集》这本书?

我知道这本书是刘西渭的代表作品,但我希望了解得更详细些。谢谢高手帮忙。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4-24 16:34:48
        
    这个网址关于李健吾先生(刘西渭是他的笔名)及这本书的论述较多,不及多摘,楼主可以看一下。
      “咀华”这个名字其实也代表了一种批评的姿态,表示对文本欣赏与领悟,品位与体会,如同咀嚼鲜花,余香满口,回味无穷。
        李健吾在他的《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中,经常引用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家法朗士的一句话,即是这句:“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
      这句话的意思即是:批评家的个性与作品作者的个性,在作品的“精神”当中交错相遇,想起钱理群的那个书名:与鲁迅 相遇 摩擦出感性与智性的火花。这种批评方式是欣赏式的,谈话式的,而且“咀华”这个题目也标明了这种批评的姿态,即是“欣赏”与“对话”的,而不是“批判”的。
       李健吾的全部批评文章结集在1936年和1942年出版的《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中。就是这两本薄薄的小册子奠定了李健吾作为现代重要批评家的地位。李健吾的批评属于典型的印象式批评,没有一般批评文章的理论框架,而是更多地着眼于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技巧的评论方面。
      这一类印象式的鉴赏批评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批评对象的选取。李健吾评论的对象多是一些非主流的优秀作家,如卞之琳、何其芳、沈从文、李广田等。此外,李健吾还常能节外生枝借题发挥,对一些问题的阐释可以用精辟二字形容。如他在评论卞之琳的诗作时,顺便谈到了诗歌的语言问题:“言语是表现的第一难关,临到羡赏,却沦成次要的(虽然是必要的)条件。
      一个灵魂伟大的健全的身体,虽说衣服褴褛,胜过一个多愁多病的衣冠禽兽。所以,站在一个艺术的观点,文字越艺术化(越缺乏生命),因之越形空洞,例如中国文字,临到明清,纯则纯矣,却只产生了些纤巧游戏的颓废笔墨。”这样的见解确实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 李健吾(1906—1982),笔名刘西渭,其一生于小说、散文、文学批评、戏剧、翻译及法国文学研究均有卓越的贡献,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和翻译家。
      生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咀华集》出版于1936年,《咀华二集》出版于1942年,这两本书容纳的文字不多,看上去还是一棵稚嫩的小树,然而它已经具有了长成参天大树所必需的种种素质。李健吾认为,批评是独立的,不以作者的是非为是非,批评者有阐释的自由。
      维护批评的尊严并不以贬低创作的地位为代价,批评者与创作者是平等的,但更是谦逊的,取对话的态度。然而,批评者的谦逊并非意味着批评主体的丧失,恰恰相反,批评主体的确立不表现为教训、裁断甚至冰冷的判决,而是在与创作主体的交流融会中得到丰富和加强。批评也是表现,因此可以是美的。
      李健吾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的批评家,西方的“寻美的批评”和中国的诗文评传统,这两条线的交汇造就了一种以印象和比喻为核心的整体、综合、直接的体味和观照,这就是李健吾的批评,一种自由的批评,一种明智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批评。 本书所收文章以初版《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为准,删去了被批评者的答辩文章。
       为了尊重原作,除了个别标点及明显的排印错误外,本书的一些习惯用法及其措辞均依旧原文排印,其中个别不符合当下习惯者,请读者谅解。 。

    我***

    2008-04-24 16:34:48

其他答案

    2008-04-24 16:35:08
  •   《咀华集》是“新文学碑林”丛书之一。书中的作品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学从思想内容、语言、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革新。这些作品内蕴丰富,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揭露腐朽势力,表达民族正义。本书以初版原创风貌与读者见面,内附原版封面与插图,显示了新文学的成果和发展轨迹。
      本书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珍贵的文学参考读本,为今天的年轻人了解那个虽然陌生但却多彩的时代提供了一个园地。 刘西渭(李健吾)有意识地将印象主义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国,于1936年出版了他的《咀华集》,和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相结合,构建了一种中国式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和格局。
      《咀华集》含英咀华,取鉴赏而非批判的态度,强调文学批评应是批评家的灵魂在文学杰作间的感受、撞击和奇遇。《咀华集》的出版年代和《画廊集》相同,收入《咀华集》的有一篇评论《画廊集》的文章,文中说,“李广田先生解释介绍英人玛尔廷的《道旁的智慧》的话,几乎全盘可以移来,成为《画廊集》的注脚。
      ”刘西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亲切是一切文学的基本条件”,怀特、何德森、玛尔廷的散文让人感到亲切,周作人、李广田的闲话家常式散文让人感到亲切,亲切是文学不朽的地基,失去这结实的地面,文学将不复存在。他说:“李广田先生的诗文正是大自然的一个角落,那类引起思维和忧郁的可喜的亲切之感。
      亲切是一切文学的基本条件,……唯其如此,可以容纳所有人世的潮汐,有沙也有金,或者犹如蜿蜒的溪流,经过田野村庄,也经过园囿城邑,而宇宙一切现象,人生一切点染,全做成它的流连叹赏。” 。

    瑶***

    2008-04-24 16:35:0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