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求苏赋"赤壁怀古"

首页

求苏赋"赤壁怀古"

如题.最好带解释,谢.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7-09-02 10:21:31
  •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译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
      江山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
      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1***

    2007-09-02 10:21:31

  • 2007-09-02 00:23:41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qiáng)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zūn)还酹(lèi)江月。 ------------------------------------------------------------------------------ 【作者】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  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  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  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  一时。
      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  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  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  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  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  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
      上片咏赤壁,下片怀  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  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  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  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陆游  《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  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  焉。”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对  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  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  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  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  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  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  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  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东坡题跋》卷一记李邦语:“周瑜  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贤愚相远如此。”苏轼对此颇有同  感。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  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  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  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  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  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个重大突破。 ----------------------------------------------------------------------------- 《念奴娇 赤壁怀古》鉴赏 转自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田德义 本篇是苏轼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风流人物”,指出色的英雄人物。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人道是”意谓“据人们讲”。周瑜大败曹兵的赤壁战场究竟在哪儿,向来众说纷纭,现一般认为是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也有说是在蒲圻县西北的,苏轼在此不过是姑且借景怀古以抒感而已。
      “周郎”,即周瑜。以下“乱石”三句,集中写赤壁景物: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歇拍二句,总结上文,带起下片。
      “江山如画”,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是“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
      但苏轼在如此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所以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六句就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公瑾”,周瑜的字。“小乔”,乔公的幼女,嫁给了周瑜。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刻划,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一句,既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同时也是在向人们暗示;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方能使东吴保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否则难免出现如诗人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
      这就强调了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荚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纶巾,青丝带的头巾。《三国志·蜀志》说诸葛亮同司马懿交战时“葛巾毛扇,指麾三军”,因此有人认为这里是写的诸葛亮。
      但是,这种装束也是三国六朝时期儒将常有的打扮,苏轼移用来刻画周瑜,以麦现他临战的从容镇定,这样理解不会割裂周瑜的形象,且符合上下文意。“谈笑间,樯橹灰飞姻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飞埃绝烂,烧尽北船。
      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苏轼为什么如此艳羡周瑜?这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呵!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牾,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自笑多情善感,慨叹光阴虚度,而无可如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了。虽然词的结尾调子失之低沉,但这也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就艺术表现的角度而言,这种故作超旷的写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偏见,其中不无微词,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 赤壁怀古》的版本问题 传诵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历代选家的大小词选,几乎无一例外地选入这首词。
      由于版本不同,致使个别文字也微有出入。主要表现在"崩云"与"穿空","拍岸"与"裂岸"、"强虏"与"樯橹",这三对词儿随意互换上,往往使人莫衷一是。其实,类似情况除此词外,其他诗词也时有发现。 若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版本不同、文字有别的情况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诗人自己修改。
      "新诗改罢常自吟",这种情况比较普遍。经过推敲后,把诗词中一些原不甚妥帖的词儿换了,因为前后修改,不是一时一地,流传开来,就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版本。 二是后人篡改或误改的。最明显的莫如《四库全书》这部举世无双的巨著,里面就有不少诗文,在"皇上"的授意下,公然地加以删改。
       三是抄错或记错了。 现在话再回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上来,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版本,全词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其中"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与"樯橹灰飞烟灭"句,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三种版本。其一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与"强虏灰飞烟灭";其二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与"樯橹灰飞烟灭"句;其三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与"强虏灰飞烟灭"句。
       同一首词,居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版本。可能都说得过去,加上又无人加以追究,故能同时流布人间。但就用词的确当,风格的豪放而言,还是上海辞书出版社那一种版本最好。好在"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要远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生动有力,而且有声有色有气势,好在"樯橹灰飞烟灭"比起"强虏灰飞烟灭"来,更加切题,因为火烧赤壁,烧毁的是曹操连在一起的战船。
      战船是"樯橹"而非"强虏"。 -------------------------------------------------------------------------------- 原文地址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美学意境,可用"外境雄伟,内境悲凉"来概括。
      正是这种雄伟和悲凉的交织,使其脱离了咏史的范畴,达到揭示人生本质的高度。哲学与诗是不分不开的,"思既是诗", 这种意境交织在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审美感受的同时,传达到更为丰富的哲学内涵,这正是佳作不朽的原因。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大战役之一,赤壁之战及其参与人物已被历代文人墨客一番又一番地吟咏。
      观苏轼以前的赤壁诗词,皆就事论事而已,或抒写当时场景,发英雄之感慨,或分析战争成败的原因,作一些论史治国的启示,而缺乏的是哲学层次的归纳。如李白云《赤壁送别歌》写道"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胡曾《赤壁》"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戴复古《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都属于此类。 有些赤壁诗词虽然也流露了时空流转,世事无常的意味,如陆游《黄州》诗"万里羁愁添白发,一番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元好问《赤壁图》云 "得意江山在眼中,凡今谁是出群雄?可怜当日周公瑾,憔悴黄州一秃翁。"但哲理层次均过于浅显。且不是因过份消极而缺少艺术魅力,就是因过份事理化而缺少诗的韵味,故而未能传世,见者不多。 苏轼同时期其他多写怀古诗词的大家,如辛弃疾等,其著作的思想内涵也只是上升到一种政治化的层次:以感慨前代英雄来针砭时弊,抒发自己报国之志未遂苦闷心境。
      因此总体感觉是虽然时代精神很强,但没有触及人生的本质。 从整体看苏轼文学作品,体现得是一种儒道交替的人生观。与李白同为豪放不羁具有浪漫气质的文人,但与李白不受任何束缚的浪漫和纯粹诗化比起来,苏轼则是理性与情感并重,灵感才与才学互融,是"境界开阔而妙理深藏"。
      (《飘逸不群与空妙自然--李白与苏轼的文化意义》王定璋。)他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经常关照政治,甚至用带有宗教色彩的方式关照的人生意义。同时与辛弃疾、陆游等同代词人比起来,他生活在和平时期,没有对战争真实的体会,也没有国家危难的切肤之痛,所以他和这首描写古战场的词作,政治色彩是极淡的,而更多关照了人生本质的东西。
       再看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总体感觉儒家倾向少一些,而黄老的元素更多。政治色彩在这里并不很很强,但却流露出对自我价值的本能追求,人生的本能追求——用现代语言来说——事业与爱情,这首词中得到毫无故忌地彰显甚至赞美。如此肯定个人价值和个人欲望,自然与儒家规范有出入,但正因如此才受到人们的喜爱。
       但仅仅有绚丽的外壳,词境还是不够充分的。人生的本质是悲凉的,一切绚丽不过是悲凉底色上的一些花纹,一切是喧阗都将化作寂静。这些是受黄老之学影响产生的消极情绪,也是艺术家最乐于表达,最富于感染力的情绪。 词中苏轼以大江般广袤现健动的语言,用占压倒优势的篇幅,先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无比壮美的史诗,把每位读者的英雄主义情怀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是这雄伟的外境;而后用"人生如梦"四个字一点,点破了人生的本质,这是悲凉的内境。
      字面勾勒出的画面是志得意满,是功名早成,是万钧之力,是百川之度,这是这雄伟的外境;字里行间却隐隐听见作者那哀逝者如斯夫,慕英雄而不得,感今生之渺茫的叹息,这是悲凉的内境。 雄伟是主体,但也是表层;悲凉是点缀,却是精神内核。词的主基调仍是雄伟的,积极的。
      苏轼当时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但他并没有在词中流露出任何伤感的情绪,而是淋漓尽致地挥洒膏迈,通过对古代英雄有歌颂,反映出"以天人为已任"的责任感,体现了他高洁的人品和刚健和个性。而少许悲凉的点缀,大大丰富词作的审美意境,也大大提升了词作的哲学内涵。
       这种雄伟与悲凉的融合,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感受是丰富的,难以言传的。这正是苏词的高超之处。如单纯的志得意满,帅呆了酷毕了,则定要诗味大减。 弗洛依德说,有时痛苦与快感是分不开的,痛感中包含快感。好比今人喝咖啡,苦甘结合,甘是主体,甘中有苦,把本质为苦的咖啡,加上牛奶与糖使它变甜,变甜后仍能感觉到苦味,这种甜中的苦味回味无穷,另人迷恋。
       传说30年代北平有家著名饭馆玉华台,其招牌甜口"核桃露"是任何其他饭馆模仿不来的,决窍在于,炒制核桃仁时故意将少量核桃仁炒成半焦,使其略苦,甜而不腻,清香隽永。 文学家、心理学家、厨师,不同的出发点证明了同样的道理。大道玄窈,殊途同归! 。
      

    会***

    2007-09-02 00:23:41

类似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