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有子今人杰,宜年世女家”是什么意思?

首页

“有子今人杰,宜年世女家”是什么意思?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5-31 04:26:44
  • 儿子是当今时代的佼佼者,正当其年的女儿是当世的大家闺秀。

    王***

    2018-05-31 04:26:44

  • 2018-05-31 04:26:44
  •   “有子今人杰,宜年世女家”。
      芷江县的熊公馆,三十年前街名作青云街,门牌二号,是座三进三院的旧式一颗印老房子。进大门二门后,到一个院落,天井并不怎么大,石板地整整齐齐。门廊上有一顶绿呢官轿,大约是为熊老太太准备的,老太太一去北京,这轿子似乎就毫无用处,只间或亲友办婚丧大事时,偶尔借去接送内眷用用了。
      第二进除过厅外前后四间正房,有三间空着,原是在日本学兽医秉三先生的四弟住房。四老爷口中虽期期艾艾,心胸俊迈不群。生平欢喜骑怒马,喝烈酒,尚气任侠,不幸壮年早逝。四太太是凤凰军人世家田兴恕军门独生女儿,湘西镇守使田应诏妹妹,性情也潇洒利落,兼有父兄夫三者风味。
      既不必侍奉姑嫜,就回凤凰县办女学校作四姑太去了。所以住处就空着。走进那个房间时,还可看到一个新式马鞍和一双长统马靴。四老爷摹拟拿破仑骑马姿势的大相,和四太太作约瑟芬装扮的大相,也一同还挂在墙壁上。第二个天井宽一点,有四五盆兰花和梅花搁在绿髹漆架子上。
      两侧长廊檐槛下,挂一些腊鱼风鸡咸肉。当地规矩,佃户每年照例都要按收成送给地主一些田中附产物,此外野鸡、鹌鹑,时新瓜果,也会按时令送到,有三五百租的地主人家,吃来吃去可吃大半年的。老太太照老辈礼尚往来方式,凡遇佃户来时,必回送一点糖食,一些旧衣旧料,以及一点应用药茶。
      老太太离家乡上北京后,七太太管家,还是凡事照例,还常得写信到北京来买药。第三进房子算正屋,敬神祭祖亲友庆吊全在这里。除堂屋外有大房五间,偏旁四间,归秉三先生幼弟七老爷祝七老爷为人忠恕纯厚,乐天知命,为侍奉老太太不肯离开身边,竟辞去了第一届国会议员。
      可是熊老太太和几个孙儿女亲戚,随后都接过北京去了,七老爷就和体弱吃素的七太太,及两个小儿女,在家中纳福。在当地绅士中作领袖,专为同乡大小地主抵抗过路军队的额外摊派。(这个地方原来从民三以后,就成为内战部队往来必经之路,直到抗战时期才变一变地位,人民是在摊派捐款中活下来的。
      )遇年成饥荒时,即用老太太名分,捐出大量谷米拯饥。加之勤俭治生,自奉极薄,待下复忠厚宽和,所以人缘甚好。凡事用老太太名分,守老太太作风,尤为地方称道。第三院在后边,空地相当大,是土地,有几间堆柴炭用房屋,还有一个中等仓库。仓库分成两部分:一储粮食,一贮杂物;杂物部分顶有趣味,其中关于外来礼物,似乎应有尽有,记得有一次参加清理时,曾发现过金华的火腿,广东的www。
      juexiang。com鸭肝香肠,美国牛奶,山西汾酒,日本小泥人,云南冬虫草,……一共约百十种均不相同。还有毛毛胡胡的熊掌,干不牢焦的什么玩意儿。
      芷江县地主都欢喜酬醇,地当由湘入黔滇川西南孔道,且是掉换船只轿马一大站,来往官亲必多,上下行过路人带土仪上熊府送礼事自然也就格外多。
      七太太管家事,守老太太家风,本为老太太许愿吃长素,本地出产笋子菌子已够一生吃用,要这些有什么用?因此礼物推来送去勉强收下后,多原封不动,搁在那里,另外一时却用来回馈客人,因此坏掉的自然也不少。后院中有一株柚子树,结实如安江品种,不知为什么总有点煤油味。
      
      正屋大厅中,除了挂幅沈南苹画的仙猿蟠桃大幅,和四条墨竹,一堵壁上还高挂了一排二十支鸟羽铜镶的长箭,箭中有一支还带着个多孔骨垛的骻箭头。这东西虽高悬壁上不动,却让人想起划空而过时那种呼啸声。很显然,这是熊老太爷作游击参将多年,熊府上遗留下来的唯一象征了。
      
      这是老屋大略情形,秉三先生的童年,就是在这么一个家中,三进院落和大小十余个房间范围里消磨的。
      老房子左侧还有所三进两院新房子,不另立门户,门院相通。新屋房间已减少,且把前后二院并成一个大院,所以显得格外敞朗。
      平整整方石板大空地,养了约三十盆素心兰和鱼子兰,二十来盆茉莉。两个固定花台还栽有些山茶同月季。有一口大金鱼缸,缸中搁了座二尺来高透瘦石山,上面长了株小小黄杨树,一点秋海棠,一点虎耳草。七老爷有时在鱼缸边站站,一定也可得到点林泉之乐。(若真的要下乡去享受享受田野林泉,就恐得用三十名保安队护围方能成行。
      照当时市价,若绑到七老爷的票,大约总得五十支枪才可望赎票的。)正面是大花厅,壁上挂有明朝人画的四幅墨龙,龙睛凸出,从云中露爪作攫拿状,墨气淋漓,象带着风雨湿人衣襟神气。另一边又挂有赵秉钧书写的大八尺屏条六幅,写唐人诗,作黄涪翁体,相当挺拔潇洒。
      院子另一端,临街是一列半西式楼房,上下两层,各三大间。上层分隔开用作书房和卧室,还留下几大箱杂书。下面是客厅,三间打通合而为一,有硬木炕榻,嵌大理石太师椅,半新式醉翁躺椅。空中既挂着蚀花玻璃的旧式宫灯,又悬着一个斗篷罩大煤油灯。一切如旧式人家,加上一点维新事物,所以既不摩登刺目,也不式微萧索。
      炕后长条案上,还有一架二尺阔瓷器插屏,上面作寿比南山戏文。一对三尺高彩瓷花瓶,瓶中插了几支孔雀长尾,翎眼仿佛睁得圆圆的,看着这室中一片寂寞一片灰,并预测着将来变化。还有一个衣帽架,是京式样子,在北京熊家大客厅中时,或许曾有过督军巡阅使之类要人的紫貂海龙裘帽搁在上面过。
      但一搬到这小地方来。

    狂***

    2018-05-31 04:26:4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