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军事博物馆建军80周年展览

首页

关于军事博物馆建军80周年展览

求一篇关于军事博物馆建军80周年展览的观后感和介绍展览 谢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2-07 21:14:59
      你好!
        推荐地址: 
        (很多你需要的)
       观后感 1
       今天和同学去了军事博物馆参观了建军80周年纪念展——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虽然没有像长征展那样需要排很长的队,但是里面还是人满为患,因此其参观过程也是走马观花,并无细看。
       军博广场作的武器展览还是蛮不错的,整个色调非常一致,为军绿色,一气呵成,唯一的缺点或者说是遗憾吧,由于在室外展览夏天温度比较高因此观众特别容易在观看的过程中中暑或者有其他身体不舒服的状况。 在一层的展览中全部采取人工采光,整个色调是比较明亮的。
      80周年展有点像历史展览,而其实物藏品又不多,所采取大部分为辅助展品——展牌,通过图片和说明文字来给观众传递信息。这样给观众的信息量很多,很少人能一一看那些说明文字,而且客流量太多,也难有心情在人潮中去认真看那些东西。 在一层中厅也是兵器武器展,都是一些大家伙,中厅也是十分恢宏庞大的,给人的感觉很好,大并且有层次感。
      展览也是有侧重点的。当你的展品够好时,展览形式可能就不要求那么高,而当你的展品并不是很吸引人时,展览的设计就十分重要的。 这次展出的实物都是比较吸引人的,如二层展出了很多种类型的枪,吸人眼球。不过我觉得这些枪的展览作的并不是很出色。
      整个展厅的色调为灰白色,展柜为大通柜形式。枪也只是一排一排的放着,似乎缺少什么,比较单调。觉得这样放挺没有意思的,也可能是本人看太多产生了视觉疲劳。除了第一层外都是采用的是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相结合,这样比较节省资源。 还有眩光问题,有些说明牌眩光太厉害了,照照片都看不清楚文字。
      眩光是无法消除的,但是能减少,是个难题啊。具体展品设计也是很重要,如中厅的海陆空军三个士兵塑像感觉太单薄了,没能让人感觉到我军人的伟岸象形,还有一些塑像的眼睛竟然是蓝色的,这种错误似乎不应该出现。 不过展览中也有很多很出色的地方,如场景复原,让人身如其境,如点播屏。
      现在观众对展览的要求越来越高,视觉冲击是很需要的,参与互动也特别吸引人。 还有一个是关于门票问题,军博之所以每次能吸引这么多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免票。虽然博物馆为非营利性机构,但是由于经常运行开支的需要很多博物馆还是收门票的,可能按照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很难到位的拨款到每个博物馆以使得它们不收门票。
      不管怎么说不收门票是一个好的趋势,能让做多人在参观博物馆中得到一些东西。当然我们也的意识到随着不收门票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博物馆场地负荷,有时候还会损害文物,很多文物是不能接受太多二氧化碳的,还有一些管理上面的问题等等。 观后感 2 去军博是在一个阴霾的下午,挤在人满为患的公汽中感觉它缓缓前行,我们的兴奋和激情也因之一点点地磨损。
      到站的时候我发现早已有一些同学在门口等候,他们聊天瞌睡,他们抽烟他们看杂志,和他们对视的时候互相之间竟尴尬到无话。军博门口检票的小姐化着很难看的浓妆,红的眉毛血似的嘴唇,在我进门的时候她正哼着一支流行的歌曲,让我疑心接下来自己将走到哪里。 在黯淡的光线中我和同学首先看到了两辆大红旗轿车。
      这是主席坐过的车。小牌子上的说明是这样的。我们开着玩笑,说如果能进去坐坐该有多好,也许会有人在背后轻拍你的肩,你回头一看,啊,正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这样一说,气氛便好了许多,我们于是能够抛掉阴冷天气下的种种不快,以平静的心态去注视那些历史的遗物。
       车,坦克,火箭,大炮,以我浅薄的军事知识,无法一一列举它们的名字和特性,我只能感性地去推想它们身后的故事。曾有那么一刻,我幻想它们都能够动起来,在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大厅里,所有的展品都像它们年轻时那样动起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历史的幻象啊!可它们早已死去,它们代表着各自那一段凝滞的时间固定在这里,它们给了游客更多的感慨,自己却失去了发言的权利。
       在二楼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刀、枪。东方的刀和西方的枪被各自封在透明的玻璃中,我相信它们仍在对峙,只不过是在缄默中悄悄进行,让人无从察觉。善良的 中国人用火药点亮城乡上空璀璨的花火,改进了火药的侵略者却用它轰开古城墙的大门;中国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时,又有鬼子这时正大叫一声剖腹效忠天皇;上世纪末中国的唐朝乐队高歌菊花与刀的剑骨侠情,而这以前西方早已有个乐队叫做“Gun&Roses”……在同一天空下,也许这就是同一时代不同文化下的差异。
      我宁愿把那些纷争和冲突视为各种文化在漫长的磨合和协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佐剂。每当广播和电视里响起某一地区又燃起战火的讣告,我总会想到少年时曾和同桌男生认真讨论过许久的问题:你说,人类会不会最终走向大一统呢?孩子的这种问题,也许永远没人能回答。 在这个博物馆里,留下的只有失去光泽的冰冷武器,它没能留下应该与之同在的有血有肉的形象。
      在这么多年后,有谁会再记起那些飞扬的炮火和漫天的硝烟,有谁会再记起出没其间的那些流血、隐痛的灵魂?现代的青年阅读完一本本军事杂志后比划着夸夸其谈,他们把武器图片设为屏幕保护,他们比试着用黑客软件去攻击所谓“美帝的网站”,在网上,他们带着某种民族情绪以为自己可以通过0和1的组合改变一切!但在这普遍的浮躁中,他们是否静下心回想过,从前蒙昧黑暗的年代里,有那么一群踏踏实实的人,他们是那么真切地渴盼暗夜中的曙光,他们从不夸耀自己,他们为了这改变,献出的是整个生命啊! 我无意指责谁也无权指责谁,我也本是那浮躁青年中的一员,拥有爱国的热情,叫嚣着不切实际的口号。
      只是,在今天面对物品们的时候,我不可抑制从心底洋溢起的,更多的还是对那些逝去灵魂的无限崇敬和怀念。在这个迷惘遍地的年代,我景仰他们当年的理想和勇气,并渴望从他们身上找回力量。 出军博的时候天更阴冷了,一些同学互相邀请着去吃对面的麦当劳,我则和另一帮人跳上一辆出租车驶回学校。
      在写这篇观后感的时候我疑心在博物馆里自己是否有过那么多的慨叹,因为在返校的途中我们是那么的谈笑风声,方才对先人的崇敬和对消失的理想的渴望已是转瞬即逝。 观后感 介绍 7月26日下午,我到军事博物馆参观了“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
       展览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战略决策辉煌历程。在这个部分里,我体会到了四代领导人对军队发展的决策是正确的。我也认识到了我军的部队的变化。如空军逐渐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在第二个部分:军事过硬钢铁长城中。我看到了人民军队很多成功的战例以及平时艰苦训练的图片。
      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为我们有这样一支军队而自豪。 在其他部分,我看到了最新型的武器装备,让我感到国防科技一天天的进步。我们的军队再也不用靠敌人的装备打仗了。我还看到了邱少云烈士牺牲时手中紧握的冲锋枪,他的事迹让我很感动,因为邱少云把纪律看的比生命还要重。
       看到新式的武器我很激动,看到邱少云同志紧握的钢枪也令我感动。而看到我军在后勤补给方面的长足的进步更令我骄傲。以前我们的军服质量差、品种少,而我们现在的军服种类多、质量好。从常服、到礼服再到作训服,哪一种服饰都体现了我军后勤方面取得的优异成果。
       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我还参观了很多很多,也让我有很深很深的感触,在此我就不说了。参观的时间很短,但在展览上我学到的所有东西我都会牢记一辈子! 。。。。。。。还有哦!自己看看去! 。

    实***

    2018-02-07 21:14:5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