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五官科
耳鼻喉科

有没有能用的吐纳方法


      		
z*** | 2019-01-04 01:28:33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2019-01-04 01:32:22
  • 先练习一种逆腹式呼吸法,吸气时由鼻子自外界吸入新鲜空气至胸腔肺脏中,同时收小腹将腹部浊气挤入胸腔肺脏中,吸气时缓缓均匀的进行。吐气时则反其道而行,将胸腔肺脏中的气体一部份自口鼻呼出,一部份送自小腹,放松吸气时收缩的小腹,同样的呼气时也要和吸气时一样缓缓均匀的进行。


    这种呼吸方法,每次呼出的气体中至少有一半是从腹部来的浊气.原来的胸式或腹式呼吸法,呼出的气中浊气的比例多半...

    查看全部>>

    先练习一种逆腹式呼吸法,吸气时由鼻子自外界吸入新鲜空气至胸腔肺脏中,同时收小腹将腹部浊气挤入胸腔肺脏中,吸气时缓缓均匀的进行。吐气时则反其道而行,将胸腔肺脏中的气体一部份自口鼻呼出,一部份送自小腹,放松吸气时收缩的小腹,同样的呼气时也要和吸气时一样缓缓均匀的进行。


    这种呼吸方法,每次呼出的气体中至少有一半是从腹部来的浊气.原来的胸式或腹式呼吸法,呼出的气中浊气的比例多半很低.


    进行这种呼吸法时,上半身必需保持正直,气才会顺,下半身可以盘腿而坐,或正襟坐于椅上,或呈站立姿势,或于行进间进行。


    这种呼吸法所呼吸的是空气,另外配合这种呼吸法可以同步进行罡气的收纳,罡气就是我们平常所说气功的气。在熟练了逆腹式呼吸法之后,即可将这种空气的呼吸动作交给身体的反射动作无意识的进行。随后将意念用来控制罡气的收纳。


    罡气的收纳,在起步练习时,先配合空气的呼吸。当进行逆腹式呼吸法的吸气动作的同时,将意念置于头顶正中央的百汇穴,想象一道无形的罡气自百汇穴循着身体内部的中心线用意念将之吸入体内直达胸腔。这时身体会自然保持直立,使中心线垂直地面。吐气时再将意念集中于小腹丹田,则罡气自会从胸腔纳入丹田。


    这种呼吸法,第一个吸气动作进行时,同时吸进空气和罡气;第二个动作则吐出空气纳入罡气,吐和纳是同时进行的,所以称之为吐纳之术。(这个术语经常听到,但真正明白的人很少)


    通常这种呼吸方法,如果动作正确,进行了三五次呼吸之后,就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接着眼睛里就会有泪水出现。平时想打瞌睡时,用这个方法也很容易提神。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吸收天地之气,成为身体的罡气,是养气最好的方法。


    许多气功的修练都着重于气的运行,其实要先养气,气足了自然会在身体中运行。但如身体血液总量不够,气是留不住的。血液是身体各种物质和能量的载体,当然也是气的载体。这种养气的方法配合原来的养血方法,会使健康的进步事半功倍。

    第一阶段,深呼气吐气,呼吸要细而无声,稳而均匀,站立时笔直,双眼微闭并视鼻尖.亦可盘腿而坐,要点同上.每天至少练1到2个小时,练1,2个月后会感觉身体明显通畅,口中唾沫增多,力气有所增强.
    第二阶段,站立式,目视鼻尖,呼吸稳重,注意力集中不可有杂念,吸时意想气由脚跟向上,直达脑部,此时用脚掌抓地,有助于气的提升,呼气时意想气由上而下,缓缓沉入丹田(肚脐眼下3寸处).周而复始,须每天都抽时间练,大概练2到3个月左右,感觉身体变轻,力气明显增强,口中唾沫增加.注意呼吸气时万不可太急,否则气有可能会卡在胸中,危险不大,但很难受.我练了不到1个月的第一阶段和1个月的第二阶段,别的不好说,但我的耐力明显增强了,1000米的成绩提高不少,后来学习繁忙而放弃始终觉得可惜.
    第三阶段,大致跟第一阶段相同,只是气更大,更强,且有轻微的呼吸声.每天练气的时间也要适当延长,练3个月左右.据我那个教我呼吸法的师兄说,在这个阶段能够打通壬督二脉,我没到达过这个阶段,也不好乱说.
    后面还有一个阶段,忘了.
    特殊吐纳法

    判断一门功派体系是否圆满,有许多客观标准。一般说来,缺乏吐纳训练的功法往往是不太理想,不太圆满的。这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吐纳的价值确实非同寻常。其根本原因是:在“身法”与“心法”之间,“息法”处于中间过渡状态;它将“身法”与“心法”的优点聚于一身而又回避两者的弱点。吐纳法门极多,如果细分起来,应当不少于百家。本文专门介绍几种特殊的吐纳法门,以促进朋友研、修、悟的实践。
    闭气法
    古人一向认为,闭气可以疗疾,可以延寿。不少门派甚至主张:用闭气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修炼者功底的深浅。从人体科学的角度来看,闭气功夫实际是人体的一种高超的自我调整、自我控制的功夫。真正的闭气功夫,不仅没有丝毫的勉强与危险,而且特别舒适,特别灵验。出现以下情况,都可以采用闭气法进行训练:一是身体不适,有轻微疾患时(为避免出现偏差,重病患者不宜闭气,轻微患者也需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二是摔倒、撞倒等的一刹那(此时迅速闭气有预防受伤的奇效);三是自然出现深、长、细、匀的呼吸(稍加“闭气”意念,功夫立长,但不能有丝毫的勉强。)
    事实上,许多专门功夫,都与闭气有关,特别与闭气的渗透深浅与时间长短密不可分。修炼者可将闭气作为一种上乘功法长期习练,前提是明理,得法,保证自己万无一失。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吸气之后,闭气,再呼气,再闭气。
    2、以上为一个循环,可反复进行。
    3、闭气时间可从一秒钟进行,每天增加一秒,必须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4、环境必须清静,空气必须清新。
    5、熟练之后,可施加相应的良性信息----吸气时意想采入宇宙灵气、灵光;闭气时意想自身化为七彩灵气、灵光,呼气时意想自身在云中飘荡。
    6、每天修炼1-3次,每次10-30分钟。
    7、身体有病者及虚弱者不宜练习,不明理,不得法得及一味追求早出功,出大功者不宜练习,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8、关键是身心放松,在清静定、松通空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必然大成。
    胎息法
    胎息法在很多门派中都有,但具体方法各不相同。顾名思义,胎息法就是使修炼者形如婴儿、神似胎息,将自己完全融于宇宙母亲的怀抱,吸取其无穷无尽的能量。胎息一向被古代养生家视为最佳的身心功能状态。那么“胎息”与平常说的“毛孔呼吸”、“体呼吸”等有何异同呢?从本质上讲,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不同,那主要是彼此之间的层次深浅有较大差异。一般说来,“毛孔呼吸”是“体呼吸”的开始,而“体呼吸”又是“胎息”的起点。许多修炼者都知道“毛孔呼吸”与“体呼吸”的价值,那么,“胎息”的重要性更是可想而知了。
    “胎息”是吐纳修炼的必然结果,因此,很少有专门的一步到位的“胎息法”。一般都是在“毛孔呼吸”、“体呼吸”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进入胎息境界。下面,介绍两种胎息方法。
    方法一:
    1、 吸气时自然收腹,意想前腹已贴近后腰,成一薄片;
    2、 呼气时自然松腹,意想灵气从命门回复至肚脐;反复鼓荡,久而久之,自然出现胎息现象。
    方法二:
    1、 自然调匀呼吸至平稳;
    2、 进一步达到若有若无的呼吸状态;
    3、 舍弃呼吸训练,专门进行意念观想,体察腹部自然吐纳、与宇宙合一的奇妙的胎息境界。
    吐音法(略,累,不打了!)

    第一步:调身
    1、坐式,单盘、双盘、散盘均可,须选择最无痛苦的坐法,以双盘效果为最佳。
    2、左手掌放在右手掌上,拇指指端相对,微微接触,放在腿上,靠着下腹部,十指微微张开。
    3、身体须端正,脊柱勿挺勿曲。肩宜平、腰宜伸、头宜正、坐宜稳,舌抵上腭,闭目垂帘。
    第二步:布场
    1、意念坐在椭圆形的莲花宝座之上,宝座中间有一太极八卦,宝座外围有一圈正燃烧着的香。作此意念,就如坐在一个人很强的场能之中,练功效果极其明显。
    2、开天门闭地户:先提肛收缩会阴,先意念百会穴打开。开天门以采先天,闭地户以守胎息。
    3、接着,意念在天地之间,只有你一个人在练功,四周布满了真气。默念并观想:“我在气中,气在我中,天人合一,气为我用”三遍。纳四方之正气以归正室,以养胎真。
    4、整体放松:接头→颈→肩→双臂→前胸→后背→前腹→后腰的顺序,一一意念放松,面带微笑。轻松、愉悦,利于入静,利于气血运行。
    5、排浊纳新,调和身心:“先开口把气呼出,一方面缓缓地绵绵不绝地把气吐出,一方面心想体内的疾病和气息一同吐出去,吐出气息之后,再闭着口从鼻孔吸收清气,三遍。呼吸和缓、气息均匀,快速进入气功状态。
    第三步:收神固精养气
    1、意念下丹田有一轮红日,光芒四射,照亮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驱走病气,全身融汇在一片祥光之中。
    2、接着意念地层深处有一束月光携带地阴之气从会阴处直射下丹田,头顶上空有一束阳光携带宇宙阳刚之气从百会处直照下丹田。丹田红日与阴阳之气相融合,丹田更加暖融融。“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3、保持“1”与“2”那种状态,做到知而不守、先存后亡、虚心凝神、不着色相、不落空之、虚灵不昧、存养寂照,以半时辰(1小时)为佳。但觉呼吸和缓、空洞畅快,即是真正存神达化之功。
    如此夜夜勤行,日日寂照,少年不过月余,中年不过百日,老年不过期年,自然而然,不知不觉无中生有,天机发动,玄关窍开,而其种产矣!其妙之处,非笔者文字所能描绘。
    收功:
    1、意念宇宙所有真气都回归丹田,然后关闭全身毛孔,勿令内气散失。
    2、口中有津液,漱口数遍分三次咽下,意念引到下丹田。
    3、双手搓热擦面部三十六次,然后搓双耳三十六次。
    4、从前到后轻轻拍打头部九次。
    5、双手握空拳一前一后轮流捶打前胸、后背,共三十六次。6、握空拳捶打两肋、腹部、腰部,各三十六次。
    7、分三次张口吐出体内热气,恢复练功前状态。8、最后默念:“真气护身,邪气不入内”三遍。收功完毕。
    注意事项:
    1、练功前后半小时内切勿饮食(包括饮水)。
    2、少食或不食过腻、过酸、过辛、过辣、过苦的食物。
    3、饮食切勿过饥过饱,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4、练功前解尽大小便。
    5、衣带勿紧勿松,以感到舒适自然为佳。
    你*** | 2019-01-04 01:32:22 0 0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