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晏子春秋的一些资料

首页

关于晏子春秋的一些资料

谁有关于<<晏子春秋>>的一些资料
越详细越好,最好有其中节选!!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4-01 10:44:48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
      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为春秋时期齐国正卿。历仕灵、庄、景三朝,执政五十余年。
      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注意政治改革,关心民事,反对祈福禳灾等迷信。 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第三 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第四 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第五 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晏子谏第六 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第七 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第八 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第九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第十 景公欲废适子阳生而立荼晏子谏第十一 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第十二 景公怒封人之祝不逊晏子谏第十三 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第十四 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第十五 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第十六 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第十七 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第十八 景公游寒涂不恤死胔晏子谏第十九 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第二十 景公异荧惑守虚而不去晏子谏第二十一 景公将伐宋瞢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 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谏第二十三 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第二十四 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第二十五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 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目夺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禽兽以力为政,??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 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 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已!” 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觞三行,遂罢酒.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第三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 晏子见曰:“君病酒乎?”公曰:“ 然.” 晏子曰:“古之饮酒也,足以通气合好而已矣.故男不群乐以妨事,女不群乐以妨功.男女群乐者,周觞五献,过之者诛.君身服之,故外无怨治,内无乱行.今一日饮酒,而三日寝之,国治怨乎外,左右乱乎内.以刑罚自防者,劝乎为非;以赏誉自劝者,惰乎为善;上离德行,民轻赏罚,失所以为国矣.愿君节之也!” 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第四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欲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 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 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第五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曰:“十有七日矣!怀宝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保之妾,俱足粱肉.狗马保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奉数之筴,以随百官之吏,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内. 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鳎棺阋员狭赜辏畎匮裁ィ沂也荒苡撸柚穑谎睬竺ス延貌品φ撸廊斩希笳呷舨挥昧钪铮錾幔鹑獬肪疲聿皇掣冢凡皇仇?肉,辟拂?槠耄仆郊醮停眨舾姹仙希浩睹ネ蚱咔Ъ遥盟诰攀咄蛑樱?魍蛉С耍换潮Χ甙偌遥媒鹑В缓缶湍谕耸常偕徽牛庸牟怀拢套忧胱笥矣肟闪罡栉枳阋粤羲加菡咄酥俜魅В挥谙鲁拢舜看模鲋赝庖玻? 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晏子谏第六 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晏子曰:“君奚故不朝? ” 对曰:“君夜发不可以朝.”晏子曰:“何故?”对曰:“梁丘据扃入歌人虞,变齐音.” 晏子退朝,命宗祝修礼而拘虞,公闻之而怒曰:“何故而拘虞?”晏子曰:“以新乐淫君.” 公曰:“诸侯之事,百官之政,寡人愿以请子.酒醴之味,金石之声 ,愿夫子无与焉.夫乐,何必夫故哉?” 对曰:“夫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歌,纣作北里,幽厉之声,顾夫淫以鄙而偕亡.君奚轻变夫故哉?” 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第七 景公燕赏于国内,万钟者三,千钟者五,令三出,而职计莫之从.公怒,令免职计,令三出,而士师莫之从.公不说.晏子见,公谓晏子曰:“寡人闻君国者,爱人则能利之,恶人则能疏之.今寡人爱人不能利,恶人不能疏,失君道矣.” 晏子曰:“婴闻之,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今君赏谗谀之民,而令吏必从,则是使君失其道,臣失其守也.先王之立爱,以劝善也,其立恶,以禁暴也.昔者三代之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及其衰也,行安简易,身安逸乐,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己者恶之,故明所爱而邪僻繁,明所恶而贤良灭,离散百姓,危覆社稷.君上不度圣王之兴,而下不观惰君之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司不敢争,以覆社稷,危宗庙.” 公曰:“寡人不知也,请从士师之策.”国内之禄,所收者三也. 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第八 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说颂也,曰:‘比死者勉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荷百姓.民愁苦约病,而奸驱尤佚,隐情奄恶,蔽谄其上,故虽有至圣大贤,岂能胜若谗哉!是以忠臣之常有灾伤也.臣闻古者之士,可与得之,不可与失之;可与进之,不可与退之.臣请逃之矣.”遂鞭马而出. 公使韩子休追之,曰:“孤不仁,不能顺教,以至此极,夫子休国焉而往,寡人将从而后.”晏子遂鞭马而返.其仆曰:“向之去何速?今之返又何速?”晏子曰:“非子之所知也,公之言至矣.” 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第九 翟王子羡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病也. ”居囿中台上以观之,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 晏子起病而见公,公曰:“翟王子羡之驾,寡人甚说之,请使之示乎?”晏子曰:“驾御之事,臣无职焉.”公曰:“寡人一乐之,是欲禄之以万钟,其足乎?”对曰:“昔卫士东野之驾也,公说之,婴子不说,公曰不说,遂不观.今翟王子羡之驾也,公不说,婴子说,公因说之;为请,公许之,则是妇人为制也.且不乐治人,而乐治马,不厚禄贤人,而厚禄御夫.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今君,一诸侯无能亲也,岁凶年饥,道途死者相望也.君不此忧耻,而惟图耳目之乐,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饰驾御之伎,则公不顾民而忘国甚矣.且诗曰: ‘载骖载驷,君子所诫.’夫驾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为非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苟美乐之,国必众为之,田猎则不便,道行致远则不可,然而用马数倍,此非御下之道也.淫于耳目,不当民务,此圣王之所禁也.君苟美乐之,诸侯必或效我,君无厚德善政以被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远、亲邻国之道也.且贤良废灭,孤寡不振,而听嬖妾以禄御夫以蓄怨,与民为雠之道也.诗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今君不免成城之求,而惟倾城之务,国之亡日至矣.君其图之!” 公曰:“善.”遂不复观,乃罢归翟王子羡,而疏嬖人婴子.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第十 景公有男子五人,所使傅之者,皆有车百乘者也,晏子为一焉.公召其傅曰:“勉之!将以而所傅为子.” 及晏子,晏子辞曰:“君命其臣,据其肩以尽其力,臣敢不勉乎!今有之家,此一国之权臣也,人人以君命命之曰:‘将以而所傅为子,’此离树别党,倾国之道也,婴不敢受命,愿君图之!” 景公欲废适子阳生而立荼晏子谏第十一 淳于人纳女于景公,生孺子荼,景公爱之.诸臣谋欲废公子阳生而立荼,公以告晏子. 晏子曰:“不可.夫以贱匹贵,国之害也;置大立少,乱之本也.夫阳生,生而长,国人戴之,君其勿易!夫服位有等,故贱不陵贵;立子有礼,故孽不乱宗.愿君教荼以礼而勿陷于邪,导之以义而勿湛于利.长少行其道,宗孽得其伦.夫阳生敢毋使荼餍粱肉之味,玩金石之声,而有患乎?废长立少,不可以教下;尊孽卑宗,不可以利所爱.长少无等,宗孽无别,是设贼树奸之本也.君其图之!古之明君,非不知繁乐也,以为乐淫则哀,非不知立爱也,以为义失则忧.是故制乐以节,立子以道.若夫恃谗谀以事君者,不足以责信.今君用谗人之谋,听乱夫之言也,废长立少;臣恐后人之有因君之过以资其邪,废少而立长以成其利者.君其图之! ”公不听. 景公没,田氏杀君荼,立阳生;杀阳生,立简公;杀简公而取齐国. 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第十二 景公疥且疟,期年不已.召会谴、梁丘据、晏子而问焉,曰:“寡人之病病矣,使史固与祝佗巡山川宗庙,牺牲?璧,莫不备具,数其常多先君桓公,桓公一则寡人再.病不已,滋甚,予欲杀二子者以说于上帝,其可乎?”会谴、梁丘据曰:“可.”晏子不对.公曰:“晏子何如?” 晏子曰:“君以祝为有益乎?”公曰:“然.”“若以为有益,则诅亦有损也.君疏辅而远拂,忠臣拥塞,谏言不出.臣闻之,近臣嘿,远臣喑,众口铄金.今自聊摄以东,姑尤以西者,此其人民众矣,百姓之咎怨诽谤,诅君于上帝者多矣.一国诅,两人祝,虽善祝者不能胜也.且夫祝直言情,则谤吾君也;隐匿过,则欺上帝也.上帝神,则不可欺;上帝不神,祝亦无益.愿君察之也.不然,刑无罪,夏商所以灭也.” 公曰:“善解余惑,加冠!”命会谴毋治齐国之政,梁丘据毋治宾客之事,兼属之乎晏子.晏子辞,不得命,受相退,把政,改月而君病悛.公曰:“昔吾先君桓公,以管子为有力,邑狐与谷,以共宗庙之鲜,赐其忠臣,则是多忠臣者.子今忠臣也,寡人请赐子州款.”辞曰:“管子有一美,婴不如也;有一恶,婴不忍为也,其宗庙之养鲜也.”终辞而不受. 景公怒封人之祝不逊晏子谏第十三 景公游于麦丘,问其封人曰:“年几何矣?”对曰:“鄙人之年八十五矣.”公曰:“寿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宜国家. ”公曰:“善哉!子其复之.”曰:“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复之.”封人曰: “使君无得罪于民.”公曰:“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 晏子谏曰:“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 公曰:“寡人固也.”于是赐封人麦丘以为邑. 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第十四 楚巫微导裔款以见景公,侍坐三日,景公说之.楚巫曰:“公,明神之主,帝王之君也.公即位有七年矣,事未大济者,明神未至也.请致五帝,以明君德.”景公再拜稽首.楚巫曰:“请巡国郊以观帝位.”至于牛山而不敢登,曰:“五帝之位,在于国南,请斋而后登之.”公命百官供斋具于楚巫之所,裔款视事.晏子闻之而见于公曰:“公令楚巫斋牛山乎?”公曰:“然.致五帝以明寡人之德,神将降福于寡人,其有所济乎? ”晏子曰:“君之言过矣!古之王者,德厚足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诸侯戴之,以为君长,百姓归之,以为父母.是故天地四时和而不失,星辰日月顺而不乱,德厚行广,配天象时,然后为帝王之君,明神之主.古者不慢行而繁祭,不轻身而恃巫.今政乱而行僻,而求五帝之明德也?弃贤而用巫,而求帝王之在身也?夫民不苟德,福不苟降,君之帝王,不亦难乎!惜乎!君位之高,所论之卑也.”公曰:“裔款以楚巫命寡人曰:‘ 试尝见而观焉.’寡人见而说之,信其道,行其言.今夫子讥之,请逐楚巫而拘裔款.”晏子曰:“楚巫不可出.”公曰:“何故?”对曰:“楚巫出,诸侯必或受之.公信之,以过于内,不知;出以易诸侯于外,不仁.请东楚巫而拘裔款.”公曰:“诺.”故曰:送楚巫于东,而拘裔款于国也. 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第十五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云,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无益.” 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 ,可乎?” 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泉将下,百川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景公曰:“今为之柰何?” 晏子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河伯共忧,其幸而雨乎!”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 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维有德.” 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第十六 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 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声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其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时,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君.今君临民若寇雠,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行不能革,则持节以没世耳.” 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第十七 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 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则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 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第十八 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无几何而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 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伯常骞,使禳去之.晏子曰:“不可!此天教也.日月之气,风雨不时,彗星之出,天为民之乱见之,故诏之妖祥,以戒不敬.今君若设文而受谏,谒圣贤人,虽不去彗,星将自亡.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又将见矣.”公忿然作色,不说.及晏子卒,公出,背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景公游寒涂不恤死胔晏子谏第十九 景公出游于寒涂,睹死胔,默然不问.晏子谏曰:“ 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涂,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藉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其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第二十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 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景公异荧惑守虚而不去晏子谏第二十一 景公之时,荧惑守于虚,期年不去.公异之,召晏子而问曰:“吾闻之,人行善者天赏之,行不善者天殃之.荧惑,天罚也,今留虚,其孰当之? ” 晏子曰:“齐当之.”公不说,曰: “天下大国十二,皆曰诸侯,齐独何以当?” 晏子曰:“虚,齐野也.且天之下殃,固干富??,为善不用,出政不行,贤人使远,谗人反昌,百姓疾怨,自为祈祥,录录??食,进死何伤!是以列舍无次,变星有芒,荧惑回逆,孽星在旁,有贤不用,安得不亡!”公曰:“可去乎?” 对曰:“可致者可去,不可致者不可去.”公曰:“寡人为之若何?” 对曰:“盍去冤聚之狱,使反田矣;散百官之财,施之民矣;振孤寡而敬老人矣.夫若是者,百恶可去,何独是孽乎!”公曰:“善.”行之三月,而荧惑迁. 景公将伐宋瞢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 景公举兵将伐宋,师过泰山,公瞢见二丈夫立而怒,其怒甚盛.公恐,觉,辟门召占瞢者,至.公曰:“今夕吾瞢二丈夫立而怒,不知其所言,其怒甚盛,吾犹识其状,识其声.”占瞢者曰:“师过泰山而不用事,故泰山之神怒也.请趣召祝史祠乎泰山则可.”公曰:“诺.” 明日,晏子朝见,公告之如占瞢之言也.公曰:“占瞢者之言曰:‘ 师过泰山而不用事,故泰山之神怒也.’今使人召祝史祠之.”晏子 俯有间,对曰:“占瞢者不识也,此非泰山之神,是宋之先汤与伊尹 也.”公疑,以为泰山神. 晏子曰:“公疑之,则婴请言汤伊尹之状也.汤质皙而长,颜以髯,兑上丰下,倨身而扬声.”公曰:“然,是已.”“伊尹黑而短,蓬而髯,丰上兑下,偻身而下声.”公曰:“然,是已.今若何? ” 晏子曰:“夫汤、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不宜无后.今惟宋耳,而公伐之,故汤伊尹怒,请散师以平宋.”景公不用,终伐宋.晏子曰:“伐无罪之国,以怒明神,不易行以续蓄,进师以近过 ,非婴所知也.师若果进,军必有殃.” 军进再舍,鼓毁将殪.公乃辞乎晏子,散师,不果伐宋. 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谏第二十三 景公畋于署梁,十有八日而不返.晏子自国往见公.比至,衣冠不正,不革衣冠,望游而驰. 公望见晏子,下而急带曰:“夫子何为遽?国家无有故乎?”晏子对曰:“不亦急也!虽然,婴愿有复也.国人皆以君为安野而不安国,好兽而恶民,毋乃不可乎?” 公曰:“何哉?吾为夫妇狱讼之不正乎?则泰士子牛存矣;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祝子游存矣;为诸侯宾客莫之应乎?则行人子羽存矣;为田野之不僻,仓库之不实?则申田存焉;为国家之有余不足聘乎?则吾子存矣.寡人之有五子,犹心之有四支,心有四支,故心得佚焉.今寡人有五子,故寡人得佚焉,岂不可哉!” 晏子对曰:“婴闻之,与君言异.若乃心之有四支,而心得佚焉,可;得令四支无心,十有八日;不亦久乎!”公于是罢畋而归. 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第二十四 景公射鸟,野人骇之.公怒,令吏诛之. 晏子曰:“野人不知也.臣闻赏无功谓之乱,罪不知谓之虐.两者,先王之禁也;以飞鸟犯先王之禁,不可!今君不明先王之制,而无仁义之心,是以从欲而轻诛.夫鸟兽,固人之养也,野人骇之,不亦宜乎! 公曰:“善!自今已后,弛鸟兽之禁,无以苛民也.” 。

    小***

    2019-04-01 10:44:48

其他答案

    2019-04-01 10:36:48
  • =。=!下载那么多,苦拉1楼拉!其实谈晏子就几句可以拉,晏子并不是什么高人,也不是什么贤人,只能说他是一个小人,因为晏子当时的齐国并不强盛,同时很腐败啊。只是后人吹嘘这位“贤相”罢拉,这个人最有名的事就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讲的是当时齐国有三个勇士,都是能单挑老虎的人,一天晏子过街刚好遇到他们,可三位勇士并没有行大礼,晏子小人之心,定要除去三人,便对齐王说三人日后必成大患,齐王耳根软就让晏子同志去干拉,三为勇士因君子之交,心心相吸,最后都自刎而亡,晏子小人最终得逞。所以晏子最多只能说是个能混的人,在用人上他是很嫉贤的,齐国当然不能强盛拉,有才华者都被晏子杀光拉,不过晏子的处世升迁之道,大家还是可以参考底!

    通***

    2019-04-01 10:36:48

  • 2019-04-01 10:26:16
  •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为春秋时期齐国正卿。历仕灵、庄、景三朝,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注意政治改革,关心民事,反对祈福禳灾等迷信。 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
       ◇一《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   晏子,名婴,字平仲,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前500年。他出身世家,年轻时就从政。其父晏弱去世后,他继任齐卿,历仕灵、庄、景三朝,长达五十四年。
      这五十四年,正是齐国不断走向衰落的年代,国君平庸昏聩,骄奢淫逸,外有秦、楚之患,内有天怒人怨之忧。晏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补天,力挽狂澜,“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
      使齐国在诸侯各国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为齐国历史上与大政治家管仲并称的声誉。对于他的人品和政治才能,司马迁赞叹不已,表示“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晏子春秋》一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自古以来颇多争论。有人认为此书是晏婴本人所撰。
      如《隋书·经籍志》就说:“《晏子春秋》七卷,齐大夫晏婴撰。”也有人认为是墨家后学所为。唐代柳宗元说:“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又有人怀疑是六朝后人伪造。清人管同说:“吾谓汉人所言《晏子春秋》不传久矣,世所有者,后人伪为者耳……其文浅薄过甚,其诸六朝后人为之者欤?”(《因寄轩文集》)对于以上的各种说法,今人大多不敢苟同。
      现在,一般的看法是,此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作者可能不止一人,而可能出自众手。   对于《晏子春秋》的归类,即它所属的学派,过去和现在也有不同的看法。《汉书·艺文志》、《七略》等把它归入儒家,认为此书“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而柳宗元把它归入墨家,认为“宜列之墨家”。
      近人有人认为它亦墨亦儒,也有人认为它非墨非儒。我们认为非墨非儒的说法是比较接近于实际的。因为从《晏子春秋》的说法是比较接近于实际的。因为从《晏子春秋》所反映出来的内容看,它表现出来的近似于儒家学说的思想在孔子之前,自然就不能把它划入到后起的儒家学派中去,不然,晏子就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了。
      它表现出来的近似于墨家思想的尚俭观点与墨家尚俭的目的、作用也迥然不同,因此也不能把它归入到墨家学派去。我们只能说,《晏子春秋》就是《晏子春秋》,它没有独立、系统的思想体系,但却有其自身的特点。   现在流行的《晏子春秋》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
      谏上、谏下立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二《晏子春秋》所表现出来的最可贵的思想是重民与爱民。《内篇问下》载:“晏子聘于吴,吴王曰:‘敢问长保威强勿失之道若何?’晏子对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强不暴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百姓并进,有司不侵,民和政平……”《内篇问下》载:“叔向问晏子曰:‘意执为高?行孰为厚?’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这里,晏子明确地提出了“先民而后身”是国君“长保威强勿失”的根本保证之一,又把“爱民”看作是最崇高的思想。晏子的这种重民、爱民的思想跟后来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民本思想非常接近。
         从重民和爱民出发,晏子主张节俭,反对向人民横征暴敛,反对大兴土木,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晏子多次批评齐景公“使民若不胜,藉敛若不得,厚取于民而薄其施”(《问上》)。“兴事无已,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万怼怨”(《外上》)。强调要“俭于藉敛,节于货财,作工不历时,使民不尽力,百官节适,关市省征,山林陂泽,不专其利,领民治国,勿使烦乱,知其贫富,勿使冻馁”(《问上》)。
      当齐景公看到有人冻死在路边而不闻不问时,晏子就劝谏道:“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民,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谏上》)   从重民、爱民的思想出发,晏子主张减轻刑罚,反对滥杀无辜。(《谏下》)中记载,齐景公在位时由于赋税繁重,讼事众多,被拘禁的人塞满了监狱。
      齐景公要晏子去管理监狱,晏子就借机劝谏齐景公,指出正是由于齐景公对百姓的横征暴敛,才使百姓“严听其狱,痛诛其罪。”晏子认为执政者应该“刻上而饶下,赦过而救穷。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罪”(《问上》)他明确提出了处罚的原则,就是“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即该判死刑的人肉刑代替,该受肉刑的以罚款代替,该罚款的就免除不罚,总而言之,就是罪减一等。晏子这样做,就是出于对人民的爱护。   在《晏子春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对人才的重视和对谗佞的憎恶。《谏上》载:“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
      今与左右相说颂也,曰:比死者勉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苛百姓。民愁苦约病,而奸驱尤佚,隐情奄恶,蔽讠舀其上,故虽有至大贤,岂能胜若谗哉?’”奉劝齐景公亲贤人,远小人,表示了晏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小人的反感。
      《问上》载:“景公问晏子曰:‘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矣。’”   《谏下》载有晏子与齐景公的一段对话:“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从晏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到,“举贤官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能否做到这一点,是判断一个国君是否贤明的标准之一。所以,对贤人要做到知之、用之、任之,否则便是国家的不祥。
      不仅如此,晏子还总结出一系列考察人才的具体方法,那就是“举之以语,考之以事”、“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问上》)。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晏子清醒地认识到了人各有专才,不能求全责备。   他说:“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
      责焉无己,智者有不能给。”“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问上》)在认识到人各有专长的基础上,任用人的时候,就要用其所长,回避其短,扬长避短,这才能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这样,晏子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人才的作用和地位、怎样选才、如何任用人才的一系列理论与主张,可以认为,晏子是我国较早提出系统的人才观的政治家。
         在《晏子春秋》中,晏子的节俭观念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晏子认为,节俭是一个贤人的基本品质,所以,他对那些富贵骄奢,铺张浪费的人或行为从心底里抱有一种反感。他曾对齐景公的穷奢极欲进行了多次的批评。他自己则从节俭要求和约束自己。齐景公多次要给他调整住宅,还趁他出使在外替他建了一座新宅,他都坚决辞谢了。
      当齐景公赏赐他车马时,他说:“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杂下》)这就是说,他要以节俭作表率,以防百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败坏。
         《晏子春秋》还十分突出地表现了晏子对礼的重视。他说:“礼者,所以御民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把礼看作是治国的根本,统治百姓的工具,可见礼在晏子心目中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晏子与后来的孔子是很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晏子对无礼或不合礼的行为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评。
      (《内谏》)载:“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其君,而礼不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群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晏子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没有礼,人就成了禽兽。作为一国之君,如果带头不讲礼,国家根本就会动摇。《外篇》中载有晏子的另外一番话,内容与上面一段话类似:“今齐国五尺之童子,力皆过婴,又能胜君,然而不敢乱者,畏礼也。
      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夫麋鹿维无礼,故父子同。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其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史弟无礼,不能久同。’”   《晏子春秋》不仅鲜明地表现了晏子光辉思想,而且也记载了许多表现晏子优良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故事。
      节俭是《晏子春秋》中重点突出的晏子的品质,这一点,上文已有所交代。此不赘言。另外如退思补过、待人宽以约、责人重以周、谦虚谨慎等美德,书中都作了大力宣扬。《内篇杂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公乃往燕晏子之家。饮酒酣,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耶?’晏子对曰:‘然,是也。
      ’公曰:“嘻,亦老且恶矣!寡人有女少且姣,请以满夫子之宫。’晏子违席而对曰:‘乃此则老且恶,婴与之居故矣,故及其少且姣也。且人固以壮托乎老,姣托乎恶;彼尝托,而婴受之矣。君虽有赐,可以使婴倍其托乎?’再拜而辞。”齐景公看到晏子的妻子老而丑,想把年轻漂亮的女儿嫁给晏子,晏子严辞拒绝了。
      晏子的这种糟糠之妻不下堂,坚守爱情,不背叛老妻的行为与品德,不仅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殊为难得,就是在今天,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品格。   从《晏子春秋》的内容来看,编者或作者似乎有意突出晏子光辉的一面,极力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由此也可以推断,此书的编者或作者肯定是一个景仰晏子的人。
         ◇三《晏子春秋》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价值。它以人物为中心,一事一记,各事之间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形成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为了表现晏子的思想品德。全书可以说是晏子的言论及佚事汇编,统而观之,又可以看成是一部晏子传。   此书的第一个突出的文学特点是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例如《谏下》中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写的是齐国的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因事得罪了晏子,晏子就请求齐景公送两只桃子给他们。人多桃少,于是三人论功吃桃。公孙接、田开疆自叙功劳后,认为自己功劳最大,都各自拿走了一只桃子吃掉了。等到古冶子叙完功劳后,公孙接、田开疆都觉得自己的功劳不如他,但却都把桃子拿走吃了,觉得羞愧难当,于是举剑自杀。
      古冶子看到二人自杀了,自己也觉得内疚,于是也举剑自杀了。这件事在《晏子春秋》中写得很详细具体。事件的缘起、发展、高潮、结局都十分清楚,富有戏剧性。又如《谏下》中的另一件事:齐景公的宠妾婴子死了,齐景公很伤心,不吃不喝,大臣们极力劝慰,但都无济于事。
         晏子知道这件事后,就对齐景公说,有一位术士能起死回生。齐景公大喜。晏子就让齐景公到别处去沐浴斋戒。等到齐景公走后,晏子就让人把婴子的尸体装入棺材中埋葬了,然后对齐景公说,术士对婴子已无能为力,现已把她装进棺材中埋葬了。齐景公听了,无可奈何。
      这件事也写得十分生动曲折,妙趣横生。这一类的故事在《晏子春秋》中占了相当的比重。《晏子春秋》的另一个突出的文学特点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个性鲜明突出。如上所述,《晏子春秋》的编者或作者是要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而且尽量把他塑造得有血有肉,具体可感,因此,运用了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对比等手法来突出晏子的形象。
      在《晏子春秋》中,晏子不仅是仁人,也是智者,不仅思想道德崇高,堪称表率,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   在《谏上》、《谏下》中,我们看到了晏子的政治家品格:目光远大,深思熟虑,具有深厚的政治素养,敢于直言劝谏。在其他篇章中,晏子则是以另外一种形象鲜明地凸现在我们面前的。
      例如《杂下》所载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
      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身材矮小的晏子面对着楚王的挑衅,从容应付,临事不乱。不仅没有让楚王占到半点便宜,而且给了有力的回击,让楚王陷入难堪。这则故事充分表现了晏子灵活机智、反应敏捷的特点,同时又表现了他不辱使命,善于应对的外交家才能。
      《杂下》中有一则记载:“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胡)难及也?’”这一段对话则又表现了晏子坦诚、谦虚的态度。《谏上》中的一段记载更为生动:齐景公与晏子、艾孔、梁丘据同游牛山,齐景公想到人总是要死的,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
      艾孔、梁丘据也跟着哭起来,只有晏子在一旁冷笑。齐景公问他为何而笑。晏子说,如果人不会死,就不会轮到你齐景公做国君了,正因为人会死,所以才轮到你。而轮到你时,你就想长生不老,可见你是不仁之人。今“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
      ”故事中写了四个人,一笑三哭,笑中可见晏子的正直不阿,哭中可见齐景公的贪婪,艾孔、梁丘据的谄谀拍马。人物性格、表情跃然纸上。   除了以上两个突出的特点外,《晏子春秋》还具有语言明白晓畅,手法多以白描为主的特点。书中除了个别的篇章有一些铺排、夸张的描写,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朴实简语的叙述、描写和对话。
      语言重在简洁、明白、传神,不太在乎辞藻。从上文所举的众多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特点。此外,《晏子春秋》中的许多语言,特别是晏子所说的话,不仅朴实简洁,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等等。
         《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来不太为人重视。但是,深入其中,细心阅读,就会有不少收获。   此书因不是秦人所作,在秦始皇看来当然是离经叛道之作,所以也在禁毁之列。 1。翟王子羡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病也。
      ”居囿中台上以观之,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晏子起病而见公,公曰:“翟王子羡之驾,寡人甚说之,请使之示乎?”晏子曰:“驾御之事,臣无职焉。”公曰:“寡人一乐之,是欲禄之以万钟,其足乎?”对曰:“昔卫士东野之驾也,公说之,婴子不说,公曰不说,遂不观。
      今翟王子羡之驾也,公不说,婴子说,公因说之;为请,公许之,则是妇人为制也。且不乐治人,而乐治马,不厚禄贤人,而厚禄御夫。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今君,一诸侯无能亲也,岁凶年饥,道途死者相望也。君不此忧耻,而惟图耳目之乐,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饰驾御之伎,则公不顾民而忘国甚矣。
      且诗曰:‘载骖载驷,君子所诫。’夫驾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为非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苟美为之,田猎则不便,道行致远则不可,然而用马数倍#乐之,国必,此非御下之道也。淫于耳目,不当民务,此圣王之所禁也。君苟美乐之,诸侯必或效我,君无厚德善政以被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远、亲邻国之道也。
      且贤良废灭,孤寡不振,而听嬖妾以禄御夫以蓄怨,与民为雠之道也。诗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今君不免成城之求,而惟倾城之务,国之亡日至矣。君其图之!”公曰:“善”遂不复观,乃罢归翟王子羡,而疏嬖人婴子。(《晏子春秋·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 【译文】 翟王的儿子翟羡靠能用十六匹马驾车当了景公的臣子。
      景公看他驾车,很不喜欢。景公的宠妾婴子想要观看,景公说:“等晏子有病卧床不起的时候,站在园子里的高台上来观看。”婴子看了以后很喜欢,于是就替翟羡请求说:“给他优厚的俸禄。”景公答应了。晏子病愈后谒见景公,景公说:“翟王的儿子翟羡驾车,我很喜欢,让他驾给你看看吗?”晏子说:“驾驭车马的事,不在我的职权范围之内。
      ”景公说:“我对他驾车感到很高兴,想要给他万钟俸禄,大概够了吧?”晏子回答说:“过去卫国人姓东野的驾车,您很喜欢,可是婴子不喜欢,您也说不喜欢,于是就不再看他驾车。现在翟王的儿子翟羡驾车,您不喜欢,可是婴子喜欢,您于是也就喜欢了。婴子替他请求俸禄,您就答应了。
      那么,这就是被妇人制约了。况且不乐于治理人民,却喜欢调理马匹;不给贤德的人优厚的俸禄,却给赶车的人优厚的俸禄。从前我们的先君齐桓公的领土比现在狭小,他整顿法纪,推广政教,因而称霸诸侯。现在您不能让一个诸侯亲附,年成不好,道路饿死的人随处可见。
      您不以此为忧,不以此为耻,却只顾贪图享乐;不继承先君的功业,却只讲求驾驭车马的技巧。那么,您不关心百姓疾苦、忘掉国家盛衰也太过分了。况且《诗经》上说:‘三匹马驾车四匹马驾车,是诸侯到来了。’用八匹马驾车,本来就不符合制度了。现在又用十六匹马驾车,这样不符合制度不是更严重了吗?况且您如果以此为美,以此为乐,国内一定有很多人这样做。
      驾这么多马去打猎就很不方便,到远方去就更不可以,可是使用的马匹却多了几倍。这不是驾驭臣下的办法。过分追求享乐,不妥善处理百姓的事务,这是圣贤的君主所禁止的。您如果以此为美,以此为乐,诸侯一定有人效法我们,您没有淳厚的道德、美好的政治施加于诸侯,却用邪僻的行为来影响他们,这不是爱民如子、使名声显赫、使远人归附、使邻国亲近的办法。
      况且贤良的人被废弃,孤儿寡妇不得救济,却听信宠妾的话增加赶车人的俸禄,从而加深人民的怨恨,这是与人民为敌的行为。《诗经》上说:‘聪明的男子可以使国家稳固,聪明的女子却能使国家颠覆。’现在您不考虑如何让国家稳固,却只干些使国家颠覆的事。国家灭亡的日子就要到了。
      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景公说:“您说的好。”景公于是不再观看驾车,罢免黜退了翟王的儿子翟羡,而且疏远了婴子。 2.景公为长?颍乐蟹缬曜鳎腙套尤胱疲绿蒙现帧>坪ǎ套幼鞲柙唬骸八牒醪坏没瘢锓缰临忾榱懵洌缬曛魃币玻现冶滓病!备柚眨硕魈椋殴琛9完套佣怪唬骸敖袢辗蜃游投胗诠讶耍枪讶酥铩彼旆暇疲找郏还沙?颉#ā蛾套哟呵铩ぞ肮?蛴乐套于伞罚? 【译文】 景公修建长大的房舍,将要把它修建得非常漂亮。
      一天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景公和墨子一起入席饮酒,享受厅堂之乐。喝酒喝得正畅快时,晏子起身唱歌,唱道:“禾穗啊不能收割,秋风一到啊全被刮落。全被风雨糟蹋了,君主害得我们妻离子散没法活。”唱完了歌,转过头流下了眼泪,伸开双臂跳起了舞。景公走到晏子跟前制止住他,说:“今天先生您赐教,用歌来告诫我,这是我的罪过。
      ”于是撤掉了酒,停止了徭役,不再修建长大的房舍。 3。景公为西曲潢,其深灭轨,高三仞,横木龙蛇,立木鸟兽。公衣黼黻之衣,素绣之裳,一衣而五彩具焉;带球玉而冠且,被发乱首,南面而立,傲然.晏子见,公曰:“昔仲父之霸何如?”晏子抑首而不对。公又曰:“昔管文仲之霸何如?”晏子对曰:“臣闻之,维翟人与龙蛇比,今君横木龙蛇,立木鸟兽,亦室一就矣,何暇在霸哉!且公伐宫室之美,矜衣服之丽,一衣而五彩具焉,带球玉而乱首被发,亦室一容矣,万乘之君,而壹心于邪,君之魂魄亡矣,以谁与图霸哉?”公下堂就晏子曰:“梁丘据、裔款以室之成告寡人,是以窃袭此服,与据为笑,又使夫子及,寡人请改室易服而敬听命,其可乎?”晏子曰:“夫二子营君以邪,公安得知道哉!且伐木不自其根,则蘖又生也,公何不去二子者,毋使耳目淫焉。
      ”(《晏子春秋·景公自矜冠裳游处之贵晏子谏》) 【译文】 景公在都城西修建了一个弯曲的水池,水池的深度能没过车轴头,水池上面修建上一座两丈多高的宫室,横着的木料上都雕刻着龙蛇,竖着的木料上都雕刻着鸟兽。景公穿上绣着黑白相间花纹的上衣,白底的绣着各种花纹的下衣,一身衣裳五颜六色都齐备了。
      衣带上镶着玉石,帽子上系着丝带,头发披散开,脑袋乱蓬蓬的,面向南站立着,神态矜持。晏子去见景公,景公说:“从前管仲称霸诸侯时情形怎么样?”晏子低下头不回答,景公又问道:“从前管仲称霸诸侯时情形怎么样?”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过,只有狄人生活在水乡才与龙蛇为伍,现在您横着的木料上雕刻着龙蛇,竖着的木料上雕刻着鸟兽,也只不过是建成一座宫室罢了,哪有资格称霸诸侯呢?况且您夸耀宫室的漂亮,炫耀衣服的华丽,一身衣裳五颜六色都齐备了。
      衣带上镶着玉石,乱蓬蓬的脑袋上披散着头发,也只不过是把自己装在宫室里罢了。作为一个拥有万辆兵车大国的君主,却把心思用在这类邪僻的事情上,您的魂魄都丢失了,还跟谁一起谋划称霸诸侯呢?”景公下堂走到晏子跟前说:“梁丘据、裔款把宫室建成的事告诉了我,因此我私下里穿上这身衣服,跟梁丘据一块取乐罢了,又让先生您碰上了。
      请允许我改变宫室,改换衣服,恭敬地听从您的指教,这大概可以了吧?”晏子说:“这两个人作邪僻的东西迷惑您,您哪里还能知道当君主的道理呢?况且砍伐树木如果不从树根砍断,那么不久树芽就又生长出来了。您何不让这两个人离开,这样就不会让您的眼睛耳朵受蛊惑了。
      ” 。

    小***

    2019-04-01 10:26:1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