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对号(V)和错号(X)是怎么来的

首页

对号(V)和错号(X)是怎么来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2-10 11:30:45
      “√”被称为“对号”,读时称“勾儿”、“对勾”,表示完全正确,是中国教师批阅作业时统一使用的符号之一。与之相对的符号是“X”,叫做“叉”。这个符号并非从国外引进,而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在古代乃至现代的社会生活中都被广泛使用着。那么在哪些场合会使用这个符号呢? 
    一、文告 
    最典型的如判决书。
      古代执行死刑,司法程序规定须由刑部呈请皇帝“勾决”。现代法院在公布死刑公告时,也在犯人的名字上画一个大红勾。 二、榜示 如录取名单。张榜公布的名单末尾,最后一名下勾红,表示名单正确无误,并且到此结束。榜上最后一名以前俗称“坐红椅子”。
      有个成语叫“名落孙山”,说的是过去有个读书人叫孙山,参加科举考试,考中最后一名,名居榜尾。他的一个朋友托他看榜,孙山不忍心直接告诉他结果,就说“榜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名字在孙山后面。”名落孙山,就是表示榜上无名,是落榜、没有考上的意思。 三、账册结算 过去商号记流水账,除了每日每月结算之外,五月、八月、春节三大节盘账结算,算账的人就在结清之处打“红挑儿”就是红色的√,以示账目已经核查清楚、正确无误。
       由此可见,“√”无论官府、民间,古代、现代都在使用,是一个使用率很高的符号。 从这个符号的使用形成一个成语“一笔勾销”,据说就是从对死刑犯的处决形式上来的,但是现在这个词表示的意义大多是“过去的债务、恩怨、关系彻底完结,不再追究”。
      如:“喝了这杯酒,咱们两家过去的误会就一笔勾销了!” 。

    红***

    2006-12-10 11:30:45

其他答案

    2006-12-10 12:05:41
  • 老师在你的作业本上打一个符号“√”,人们叫它“对号”,表示你这道题做对了。可是你知道这个符号的来历吗? 
    据说,这个符号起源于英国。当时,英国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看到作业内容准确无误,便在这个地方写上批语“right”,也就是正确的意思。因为这个批语有好几个字母,写起来很麻烦,后来就以第一个字母“r”来代表。久而久之,又演化成更加简单的写法,就是“√”。因为这个符号写起来十分方便,以后就在世界上流行起来。 
    仔细端详一下符号“√”,你也许会发现,它与小写的英文字母的确有相似之处呢!

    罗***

    2006-12-10 12:05:4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