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粳米和大米有什么区别?

首页

粳米和大米有什么区别?

做米糊糊,要放大米一杯,粳米半杯,还有黑米。。。什么的,网上查了一下发现粳米是大米的一种,把我弄糊涂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5-05 19:09:07
      两者相比 大米的形状比较圆滑 好的大米一般都比较透明 糯米的形状相比之下就瘦、长很多了 并且一般糯米都不透明颜色发白 
    前者的形状比较圆,属寒性的米有胃病的最好少吃。颜色透明。 
    后者的形状比较长,属中性的米都可以食用。颜色较白。 
    粳米为寻常之品,南方人更是以为主食,日日食用,然而作为中药,其功用却绝不是如此简单,今将>,>中用粳米奥义,详述于下,以供大家参考。
       粳米为稼穑之品,土爰稼穑,故粳米入胃,其色白,故又入肺。禾苗精华皆潜收于米中,且粳米与其他五谷不同,生于水中时日甚久,得水中之精甚厚,故于肺胃大有滋养补益之能,对于肺胃阴虚燥渴之证,甚为相宜,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白虎及白虎加人参汤用之,皆是此意张锡纯石膏粳米汤下论述亦极有见的,可以参阅。
      粳米功用,大抵如此,然而仲景粳米之用更有神妙之处。 >附子粳米汤,亦用粳米,原文如下: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腹中阴寒,则水饮不化,寒性收引,胃肠为之紧缩,水饮动荡,故雷鸣切痛,寒饮充斥上下,故胸胁逆满,水饮在胃,故呕。
      此方附子祛寒,半夏止呕,兼祛寒饮,至于甘草,大枣,粳米,或解附子,半夏之毒,或逗留附子热力,使之绵长,或制附子,半夏之燥烈,或益脾胃,总之不过佐使之用,方中之义,大抵如此。 然而,某教科书附子粳米汤下有一医案,煎服姜艾汤,呕痛未少减,且加剧焉,后“处于砂半理中汤,黎明彭君仓卒入,谓服药痛呕如故,四肢且厥,势甚危迫,最后医者才用附子粳米汤为之治愈。
      我最初读此医案之时,便甚觉奇怪,前二次用药,虽非附子粳米汤,但也大抵对证,尤其是砂半理中汤,附子半夏俱有,又怎么会病情加剧呢?后精思良久,方顿然醒悟。原来,本证寒与饮相并,附子子大热,有似于火,本可祛寒,但寒在水饮中,水与火不能相容,故附子功用无从施行,不仅附子,凡用热药皆是如此,且热药又逼迫寒饮,故病势加剧。
      方中妙用,在于粳米一味,因得水中之精甚厚,故可为向导,引诸药力达于水饮之中,如此则寒气得祛,水饮得除,病症自然得愈(关于寒饮,尚有余意,留待以后说明)。 又本方中附子,半夏功用最大,粳米不过佐使之品,而竟入于方名,仲景于此有深意,自不言自明。
       。

    乐***

    2006-05-05 19:09:07

其他答案

    2006-05-12 08:55:46
  •   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粳米(大米)
    性味:甘、平、无毒。
    归经:入脾、胃。
    功效:健脾养胃,止渴除烦,固肠止泻。
    主治:肠胃不和,暑热吐泻,小便不畅,烦渴。 
    说明:粳米是日常之粮食,人们习惯称为大米、稻米。入药用陈久多年者为佳,名陈仓谷米。
      用于止泻健胃、除烦止渴,则以陈久之谷米或用粳米炒黑入药。大米治病宜作粥食。米粥具有补脾、和胃、清肺功效,是老弱妇孺皆宜的饮食,尤其对病后脾胃虚弱或有烦热口渴的病人更为适宜。米汤有益气、养阴、润燥的功能,性味甘平,含有大量的烟酸,维生素B1B2和磷、铁等无机盐,还有一定含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营养素,有益于婴儿的发育和健康,能刺激胃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并对脂肪的吸收有促进作用,亦能促使奶粉中的酪蛋白形成疏松而又柔软的小凝块,使之容易消化吸收,因此用米汤冲奶粉或给婴儿作辅助饮食都是比较理想的。
      最近由广东省农科院培育出来的“黑优粘米”,是我国古老的名贵稻种,是一种类似黑珍珠似的黑米,其所含营养成份比上等优质白米丰富得多,为新型的保健食品,它具有滋补药用价值,含维生素C等八种以上的维生素,二十种以上的氨基酸和称为“生命的火花”的锌、铜、铁等微量元素,故又称长寿米、补血米、药米。
      

    w***

    2006-05-12 08:55:46

  • 2006-05-05 18:49:45
  •   粳米为寻常之品,南方人更是以为主食,日日食用,然而作为中药,其功用却绝不是如此简单,今将>,>中用粳米奥义,详述于下,以供大家参考。 
    粳米为稼穑之品,土爰稼穑,故粳米入胃,其色白,故又入肺。禾苗精华皆潜收于米中,且粳米与其他五谷不同,生于水中时日甚久,得水中之精甚厚,故于肺胃大有滋养补益之能,对于肺胃阴虚燥渴之证,甚为相宜,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白虎及白虎加人参汤用之,皆是此意张锡纯石膏粳米汤下论述亦极有见的,可以参阅。
      粳米功用,大抵如此,然而仲景粳米之用更有神妙之处。 >附子粳米汤,亦用粳米,原文如下: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腹中阴寒,则水饮不化,寒性收引,胃肠为之紧缩,水饮动荡,故雷鸣切痛,寒饮充斥上下,故胸胁逆满,水饮在胃,故呕。
      此方附子祛寒,半夏止呕,兼祛寒饮,至于甘草,大枣,粳米,或解附子,半夏之毒,或逗留附子热力,使之绵长,或制附子,半夏之燥烈,或益脾胃,总之不过佐使之用,方中之义,大抵如此。 然而,某教科书附子粳米汤下有一医案,煎服姜艾汤,呕痛未少减,且加剧焉,后“处于砂半理中汤,黎明彭君仓卒入,谓服药痛呕如故,四肢且厥,势甚危迫,最后医者才用附子粳米汤为之治愈。
      我最初读此医案之时,便甚觉奇怪,前二次用药,虽非附子粳米汤,但也大抵对证,尤其是砂半理中汤,附子半夏俱有,又怎么会病情加剧呢?后精思良久,方顿然醒悟。原来,本证寒与饮相并,附子子大热,有似于火,本可祛寒,但寒在水饮中,水与火不能相容,故附子功用无从施行,不仅附子,凡用热药皆是如此,且热药又逼迫寒饮,故病势加剧。
      方中妙用,在于粳米一味,因得水中之精甚厚,故可为向导,引诸药力达于水饮之中,如此则寒气得祛,水饮得除,病症自然得愈(关于寒饮,尚有余意,留待以后说明)。 又本方中附子,半夏功用最大,粳米不过佐使之品,而竟入于方名,仲景于此有深意,自不言自明。
       。

    风***

    2006-05-05 18:49:45

  • 2006-05-05 17:52:25
  • 是叫法不同而已

    蓝***

    2006-05-05 17:52:2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生活常识 相关知识

  • 生活
  • 日常生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