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孩子能否跳级?

首页

孩子能否跳级?

我的孩子开学后就是小学6年级。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我想让他跳级直接去上初中。并在假期给他补六年级的课。不知道这个办法可行不可行?我值得这样做吗?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7-27 04:49:42
    我看可以,因为初中一年级的课不是很难。你只要让孩子在暑假学会更多道理就可以,数学学好就行。并且要给他考考试。

    1***

    2005-07-27 04:49:42

其他答案

    2005-07-27 11:33:02
  • 你认为孩子有能力就跳贝

    闲***

    2005-07-27 11:33:02

  • 2005-07-27 08:51:44
  • 要看他的能力有多强,还有他的个性是否健康
    我有个朋友,他在小学6年级的时候,在数学方面特有天分,当时他的数学老师是挺不错的教师,出了一道高难度的思考题,当老师把答案公布,其他同学都很赞同的时候,他很坚定的反驳了老师,并把正确的答案公布,老师目瞪口呆,发现自己错了,然后老师一直观察他,发现他自己能够自学,一本初中的教材,看看就会了,后来他直接跳到初三,比来可以到高一的,大家为他着想,就从、初三开始.考上高中后再跳到高三.现在不是很好在东南上.
    主要还是看他自己,聪明了是否肯用功,如果他是一个贪玩,还不懂责任感的话,就让他先慢慢来,毕竟孩子就是孩子,想的并不多.

    t***

    2005-07-27 08:51:44

  • 2005-07-27 07:52:14
  • 还是不要急于求成的好,万一你孩子初中跟不上,你总不能再降级吧!现在事实已经证明那些少年神童,相当一部分都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步一个脚印还是相当重要的!

    y***

    2005-07-27 07:52:14

  • 2005-07-27 06:27:41
  •   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作者:李志燕  单位:石化十二小学                
    发表日期: 2005-1-10 
        根据一项对国内10000多个家庭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孩子对自己父母教育方式不满意。有31。09%的孩子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气与自己谈话;有18。
      05%的孩子对父母否定、贬低、侮辱自己表示不满;有5。16%的孩子指责父母经常威胁、打骂自己。应当说,威胁和打骂孩子是家长教育孩子无能的表现,最愚蠢的父母都不应该威胁和打骂孩子。父母文化程度低不要紧,文化程度再低的父母,都能够给孩子讲理,工人能讲出工人的理,农民能讲出农民的理,但不能打孩子。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所有职业中,有两种职业的工作是最不应当失误的。一是医生治病,一旦失误把人治死了,生命是无法挽回的;二是教育孩子,一旦教育失误,把孩子教坏了,也是很难弥补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特别是现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个家庭往往就一个孩子,如果孩子不能成才,不仅不能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而且对将来家庭的生活也带来很多的麻烦。
      据统计,目前中国至少有8 000万独生子女,这是人类生命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因为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家庭对自己孩子能否成才的关注,已经不仅仅是培养孩子成长本身的问题,也关系到父母亲晚年的幸福,以及家庭的荣誉等复杂的社会问题。所以,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往往比一般家庭更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使得总体上对孩子的教育愈来愈重视。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就必须要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真正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也就是说,父母应当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很强的教育能力。
      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孩子都是第一次,缺乏经验。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制定好自己教育子女的计划。对人的教育是不能做实验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不仅需要家长有很强的责任心,对社会、对家庭、对孩子负责,也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光凭善良的愿望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艺术。说它是科学,因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说它是艺术,是因为由于面临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实施教育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   家庭教育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彼此之间很好地协调和衔接。
      对于家庭来说,要把教育专家、学校老师的教育经验与家庭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有这样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制定孩子早期教育计划的重要性。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将自己的孩子实施超常教育计划,使其八九岁通6国语言,通晓数理化,9岁上大学,14岁获哲学博士,16岁获法学博士。
      根据教育自己孩子的经验体会,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做《卡尔·威特的教育》。   20世纪初,另一位父亲按此书教育自己的孩子威廉·詹姆斯·塞德兹,使其上小学仅一年就毕业,11岁考入哈佛大学。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教育主要侧重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而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孩子的人格和品质进行塑造。
      有些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成功;而有些家长虽然学历很高,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并不成功。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的方法是否得法,而不是看教会孩子的多少文化知识。   因此,家庭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条件,制定好培养孩子的计划。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做父母的需要吸取别人家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别人家的孩子学弹琴,我的孩子也弹琴;别人家的孩子学画画,我的孩子也画画;别人家的孩子上学跳级,我的孩子也非要跳级。
      依着葫芦画瓢,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绝对不行的,是不会成功的。   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孩子,天生的条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每一个孩子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在研究与了解孩子这些特点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计划。
      虽然家庭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是相同的,但由于教育的对象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具体来说,家庭制定早期教育计划的方法和步骤主要是:   (1)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确定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时机和方法;   (2)了解孩子的智力特征,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以一门兴趣爱好为主,确定引导和开发的时机和方法;   (3)了解孩子健康特征,确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时机和方法。
         比如,少年大学生冯珑珑的父母,从孩子喜欢画画中,制定了培养孩子的计划;少年大学生田晓菲的父母,从孩子喜欢诗歌入手进行培养;少年大学生曹宇的父母,从孩子喜欢下棋开始培养超常智力。所有优秀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有计划、按步实施,做到因“材”施教。
         家长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时,很重要的是应该让孩子自由地成长,自主地发展。对孩子一定要启发和引导,千万不要强制,不要抑制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   最近,许多报刊都报道了上海14岁少年丁磊的成长经历。他小小年纪已经取得了两张文凭,11岁时拿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大专文凭,14岁拿到了山东大学计算机专业自考本科文凭。
      丁磊在自学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证明了人类具有很大的学习潜能,早期教育确实能够充分开发和发挥这种潜能。也反映出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方法,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丁磊家庭为他制定的学习计划和方法并不可取。   首先,丁磊父亲主张“先学最重要的东西”,“以后不够用了,缺什么再补什么”。
      在这种“急用先学”的思想指导下,丁磊所学习的主要是针对需要通过考试的知识。由于大量采取自学的方式,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学习,丁磊只是勉强通过了初中的毕业考试,以后就再也没有上学校学习。从这些可以判断,丁磊所学习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虽然前面有些知识进度很快,也学得很深,但是以牺牲其他知识的学习为代价的。
      这对他下一步的学习,以至将来搞科学研究,肯定会有很大的影响,后劲不足。我们还记得中国科大少年班的情况,刚开始招收的少年大学生,都只是一门或几门功课拔尖,到了大学后,学校不得不用一二年的时间来为他们补习中学、甚至小学应该学习的知识。对孩子的教育如果有急功近利的思想,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这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是基础教育,很难区分哪些知识是重要的,哪些知识是不重要的。通常认为,只有在明确从事的职业和科研方向之后,才能确定所学知识的重要程度。   其次,丁磊从小学时就经常不去学校,初中毕业后就始终在家自学,没有同学的群体,与同龄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尤其是孩子平时游戏、玩耍的活动时间很少。
      这样对于一个正在发育成长的孩子是否有点残酷,严重时会导致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这种隔离式教育方法,虽然能够提高一些学习效率,但对于孩子的成长总体上是不利的。   “博士家庭”的母亲李振霞老师曾经说过:“我有一个学生,不让孩子上学,也不让他接触社会,放在家里自己培养,不让他接受学校的教育。
      我看过这个孩子,瘦瘦的,不是一个综合发展的孩子。这种教育方法是很狭隘的,即使是父母很优秀,也不可能对孩子有全面的教育。孩子还是要进入学校、进入社会,这样他的发展道路会越走越广的。”   与“丁磊现象”、“哈佛女孩刘亦婷”等天才教育的观点相反,一批所谓反“天才”教育的观点正在形成,其代表作有:《我平庸,我快乐》、《快乐家教方案》、《何必上哈佛》等等。
      《我平庸,我快乐》一书的作者提出:“宁要快乐的傻子,也不要忧郁的天才”,“要想成龙,就要牺牲孩子童年的快乐;要想快乐,就不能指望孩子成龙。”作者认为“平庸即快乐、天才必忧郁”,认为“望子成龙是万恶之源”,这种推断未免过于简单,这种观点未免过于极端。
      要知道,“天才”未必忧郁,绝大部分“天才”是快乐的,他们从自己学习成长的努力中得到乐趣,他们不仅现在是快乐的,而且他们的童年多数也是快乐的。然而,平庸未必快乐,童年不参与竞争,不去拼搏,没有成就感,有什么可快乐的?长大后落后于他人,能快乐得起来吗?只能是一种悲哀。
      望子成龙本身并没有错,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但不是说非要每个士兵都去当元帅。不想考清华、北大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同理,不能认为每个学生都能进清华、北大。作为家长,望子成龙是对的,但不要逼子成龙。   因此,对如何教育孩子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各种教育方法要吸取积极有益的部分,使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计划更周密,方法更科学。
       。

    蓝***

    2005-07-27 06:27:4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