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请问佛教所说的六道是有何根据?出自何处?世人如何知晓六道存在

首页

请问佛教所说的六道是有何根据?出自何处?世人如何知晓六道存在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11-15 08:08:00
      六道者: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罗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  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  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  佛教因果报应的说法。  佛教称:善业是清净法,不善业是染污法。以善恶诸业为因,能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是为业果。作为业果的表现形式,世俗世界的一切万法,都是依于善恶二业而显现出来的,依业而生,依业流转。
      所以,众生行善则得善报,行恶则得恶报。而得到了善恶果报的众生,又会在新的生命活动中造作新的身、语、意业,招致新的果报,故使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恶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  一般指天人是六道中的上乘小善果,但只要在六道轮回中扮演的角色,可以都说是凡夫,生死流传,不能出离,如同漫漫的长夜,虽然天人是六道中的最高地位者,但还是要受轮回。
      一般言宇宙,是指有形世间,这有形世间为无名烦恼所包围,所以世间为五浊恶世。在六道轮回之中,六道又分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是六道凡夫所依止的居所,凡在三界内,都要接受轮回,因此佛经说三界犹如一座火宅,火宅也就是比喻三界之中,受生死烦恼无名之火所烧。
         据经典所指出,行十不善业因缘故,要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行十善业道因缘故,则生天界及人界。所谓天界就是「神界」,乃是正直福德的灵魂所居之境界,此境界虽然享福,但是福报总有享受完的时候,就是修善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此天是三界最高天,但一堕落,仍然要轮回的。
         至于阿修罗境界,就是精灵世界,停留在精灵世界的灵魂,固然生前也修善业,但,走了一步邪路,所以不能称为「正神」,只能称为「邪神」或「邪鬼」了,阿修罗境界的环境是最复杂,「邪神」亦有神通力,故作祟人间者,以此类为最多。 故人若有「正气」,邪气不能生。
       人若有邪念,「邪气」乘隙而入。 因此,所谓「走火入魔」就是人先有邪念,邪气乘隙而入者也。   六道轮回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如此,六道轮回可以说苦多于乐,所以人生是苦海也。依解脱道论来说:「戒定慧,是解脱之道,守戒的人,是威仪的意义,也是行善之本。
      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乱。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觉。所谓解脱,就是离开束缚的意思,用戒为初善,定是中善,慧为後善,如此产生禅定力求灭苦,最後才得解脱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有二项是有形的,即是「人道」和「畜生道」。 六道轮回有四项是无形的,即是「天道」、「阿修罗道」、「恶鬼道」、「地狱道」。
       有形的称为「有器」,无形的称为「无器」。编辑本段六道轮回图    又名“六趣唯心图”、“六趣生死轮”。造像来自《六趣轮回经》。刻于宝顶大佛湾南岩、龛高7。8米、宽4。8米。龛中刻有一个直径为2。7米的原形巨轮,名“六趣轮”。按照佛教的说法,此轮是载人于三界六道中生死运转的车轮。
      轮外刻“转轮圣王”,头顶“三世佛”,面目丑怪,蓬头獠牙,脚踏鳌头,口衔轮彦,双臂环抱巨轮,以此表示人生之“业力”不可逆转。   六趣轮可分为四层。内层中心刻跏跌坐的卷发修行者。其左侧有一只猪,右侧有一只鸽,坐下有一条毒蛇。三种动物,分别表示愚痴、贪染、w?“三毒”。
      佛教认为,人生有诸多恶业,其中尤以“三毒”为最,成为产生诸恶业的根本。故有称为“三不善根”,列为“根本烦恼”之首。 另从行者胸部(圆心),发出六道毫光,直射轮外,将巨轮分为六份。第二层的六份就是所谓的“六道”,即六种“业力”产生的果报。   第二层正上方为“天道,刻日月绕须弥山顶,顶上有安宫殿。
      此道清洁光明,富丽堂皇,非人类世间所能比拟。”天道之右为“人道”,刻四人戴冠著袍,持物站立,此道为世人所居、人类之所。“天道”之左为“阿修罗道”,刻一位三头六臂,手持诸般兵器的阿修罗像。阿修罗原本是一位骁勇善战,百战百胜的天神,能力同“天”。
      但因w?心太重,又多怒好动,故而被撵出“天道”降至“阿修罗道”。   第二层正下方是“地狱道”,刻有漆黑的地狱门,一马面狱卒正欲把一“罪人”扔进油锅中。此道为众苦聚集、悲惨至极之所。“地狱道”之右是饿鬼道,刻饿鬼手擎一人,口咬人头。此道中的饿鬼的诸鬼中最苦的,不但常受饥饿,千年万载难得一食,即便得了,也会立即被猛火所焚,烧成灰烬。
      “地狱道”之左是“畜牲道”,刻一狮一牛一马任人驱使,互相蚕食。此道是一切动物群聚之处。   第三层造像表现了“十二因缘说”的基本内容,即展现众生痛苦的原因和“名状。

    z***

    2008-11-15 08:08:00

其他答案

    2008-11-14 11:52:00
  • 以上所有都是看法师的文章节录下来的:不记前世的事,是因有「隔阴之迷」。唐代,窥基法师前世是一位自迦叶佛灭法时代修灭尽定,发愿要入定等到释迦牟尼佛出世去帮助弘法,但错过了佛出生而幸遇玄奘法师取经因缘即转世投胎中国,十六岁中状元,其间迷住假乐,修行如是之久尚有隔阴之迷, 修大乘菩萨,果证七地以上,入胎始无隔阴之迷。修定时间,神识即在定中,定者不动之义,无来无去,可长可短。动尚非定,况入六道。(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l***

    2008-11-14 11:52:00

  • 2008-11-14 08:16:00
  • 《金刚经》上世尊嘱咐大菩萨要护念小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就是大菩萨会帮助小菩萨,佛也会帮助这些有隔阴之迷的小菩萨。我们在《高僧传》、《神僧传》中,看到许多这种情形,确实是菩萨再来的,人很聪明,有的也很有福报,但不能接受佛法,那都是隔阴之迷。等到他真的遇善知识,在善知识会下开悟了,能够忏悔改过,舍弃从前的错误,重新来学习佛法,把佛法发扬光大,这种人很多。   

    小***

    2008-11-14 08:16:0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