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社稷坛的主体建筑有哪些?

首页

社稷坛的主体建筑有哪些?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9-05-22 17:46:20
  •   社稷坛的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及附属的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等,多是永乐年间修建。社稷坛的正门位于东侧,南、西、北不设门。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西)。
      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社稷坛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地曾是辽、金城东北郊的兴国寺。
      元代扩入元大都城内,改名为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定都北京时,在紫禁城东西两侧建太庙和社稷坛,清因之。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清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和太稷的场所。民国之前,社稷坛基本上没有变化,辛亥革命后,社稷坛的祭祀功能和原有的象征意义都消失了。
      民国三年(1914年)内务总长朱启钤将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在南面辟一门(今中山公园南门),后又在西辟一门(今西门)。民国四年(1915年)将原在礼部的“习礼亭”迁建于园内,民国六年(1917年)从圆明园遗址移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兰亭八柱”和“兰亭碑”。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在坛北的拜殿停灵,1928年改拜殿名为中山堂,以志纪念。同时,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增建了一些风景建筑:东有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西有迎晖亭、春明馆、绘影楼、唐花坞、水榭、四宜轩,北有格言亭等,以适应新的功能要求。
      1929年在中山公园内成立中国营造学社,这是影响中国建筑学科发展的大事;1942年7月建中山音乐堂。还将戟门改为电影场,后为革命图书馆,现为全国政协的会议厅。新中国成立后,公园曾多次修葺,又增添了一些大型文娱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1957年-1999年对位于内坛的中山音乐堂多次进行改建和扩建,其位置在内坛墙内,破坏了历史格局。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16万多平方米。内坛墙南北长266。8米,东西宽205。6米,红色墙身,黄琉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三座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通面阔20米,进深7米,明间为仿木绿琉璃重昂五踩斗拱,三座门均为拱券式。
      东、南、西各辟一拱券门亦为砖石结构的黄琉璃歇山顶,面阔12米,进深7米,仿木绿琉璃单翘单昂五踩斗拱。    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最北为戟门,明代建筑,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中柱三门之制,后改为五间均为隔扇门。
      室内彩画为旧物,金龙枋心旋子彩画,室外彩画为新作的金龙和玺。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铁戟,插在木架上,清光绪廿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误认为是金银戟,将其全部掠走。    戟门南为享殿,又称拜殿,即现中山堂,原为皇帝到此祭祀时休息或遇雨时行祭之处。
      建筑始建于明,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重昂七踩斗拱。室外和玺彩画,室内为金龙枋心旋子点金彩画,也是改变功能后的改动。殿内为彻上明造,无廊步,歇山角梁与采步金和下金檩相交于垂柱,这是明代无廊殿座的结构特征,足证此殿仍是明初原物。门窗装修已非旧物,现中三间隔扇门,梢间间槛窗。
      戟门同拜殿前后连陛,都立于约1米高的白石台基上,台阶六步。    该殿之南即为社稷坛。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四出陛,各三级。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
      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为“社主”,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全埋,1950年移往他处;原坛中还有一根木制的“稷主”已无存。当时坛中所铺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每年春秋二祭由顺天府铺垫新土。明弘治五年(1492年)将所铺坛土由二寸四分改为一寸,后皆遵此制。
          坛四周建有宇墙(?茫蕉ヒ婪轿桓睬唷⒑臁住⒑谒纳鹆ё钋矫勘叱?2米,高1。7米,四面均立一汉白玉石棂星门,门框亦为石制,原各装朱扉两扇。西南除社稷坛、享殿、戟门外,在内坛墙内还有神厨、神库,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南北并列,之间加建一过厅,其西边内坛墙处开一?砻牛ㄇ降脑咨ぃ咨の挥谔城轿髅磐饽喜啵涝准漓胗梦Γ屏鹆咝蕉ィ慕侵亻埽叫危勘呔胬?间,亭东南有一井亭,现仅存基础和井口。
      其外有垣墙一重(大部分已拆除),接于西坛墙,在北墙正中有砖石结构琉璃发券门一座,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一间,檐下有仿木绿琉璃三踩斗拱。    外坛墙周长约为2015米,天安门内西庑正中为社稷街门,东向,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端门内西庑为社左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社稷坛东北门在午门前阙右门之西,原为黄瓦三座门,近年经过改建,已失去原状。    兰亭八柱原在圆明园的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处,仿绍兴兰亭而建。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置兰亭碑于亭内。
      兰亭碑上刻有曲水流觞图,背面有乾隆写的诗文。八根柱上分别刻有乾隆和精选的七位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帖。    园内还有许多古柏,大多是明代建坛时所栽,古木虬枝,是祭坛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槐柏合抱”树,是一对槐树和柏树相抱而生,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壮观,为园中别景。
          外坛墙新辟南门内有一座三间蓝琉璃顶汉白玉石牌坊。此坊原在东单北大街,为清廷向1900年被杀死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赔罪而建。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1919年被市民砸毁,后民国政府命德国重建于此,改名“公理战胜” 坊,并布置喷泉花木,形成一处欧式景观。
      1950年改为“保卫和平”坊。

    才***

    2009-05-22 17:46:20

  • 2009-05-15 12:54:25
  •      社稷坛的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及附属的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等,多是永乐年间修建。社稷坛的正门位于东侧,南、西、北不设门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16万多平方米。内坛墙南北长266。8米,东西宽205。
      6米,红色墙身,黄琉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三座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通面阔20米,进深7米,明间为仿木绿琉璃重昂五踩斗拱,三座门均为拱券式。东、南、西各辟一拱券门亦为砖石结构的黄琉璃歇山顶,面阔12米,进深7米,仿木绿琉璃单翘单昂五踩斗拱。
       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最北为戟门,明代建筑,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中柱三门之制,后改为五间均为隔扇门。室内彩画为旧物,金龙枋心旋子彩画,室外彩画为新作的金龙和玺。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铁戟,插在木架上,清光绪廿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误认为是金银戟,将其全部掠走。
       戟门南为享殿,又称拜殿,即现中山堂,原为皇帝到此祭祀时休息或遇雨时行祭之处。建筑始建于明,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重昂七踩斗拱。室外和玺彩画,室内为金龙枋心旋子点金彩画,也是改变功能后的改动。殿内为彻上明造,无廊步,歇山角梁与采步金和下金檩相交于垂柱,这是明代无廊殿座的结构特征,足证此殿仍是明初原物。
      门窗装修已非旧物,现中三间隔扇门,梢间间槛窗。戟门同拜殿前后连陛,都立于约1米高的白石台基上,台阶六步。 社稷坛 在该殿之南即为社稷坛。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四出陛,各三级。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
      8米。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为“社主”,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全埋,1950年移往他处;原坛中还有一根木制的“稷主”已无存。当时坛中所铺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每年春秋二祭由顺天府铺垫新土。
      明弘治五年(1492年)将所铺坛土由二寸四分改为一寸,后皆遵此制。 坛四周建有宇墙(?茫蕉ヒ婪轿桓睬唷⒑臁住⒑谒纳鹆ё钋矫勘叱?2米,高1。7米,四面均立一汉白玉石棂星门,门框亦为石制,原各装朱扉两扇。西南除社稷坛、享殿、戟门外,在内坛墙内还有神厨、神库,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南北并列,之间加建一过厅,其西边内坛墙处开一?砻牛ㄇ降脑咨ぃ咨の挥谔城轿髅磐饽喜啵涝准漓胗梦Γ屏鹆咝蕉ィ慕侵亻埽叫危勘呔胬?间,亭东南有一井亭,现仅存基础和井口。
      其外有垣墙一重(大部分已拆除),接于西坛墙,在北墙正中有砖石结构琉璃发券门一座,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一间,檐下有仿木绿琉璃三踩斗拱。 外坛墙周长约为2015米,天安门内西庑正中为社稷街门,东向,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端门内西庑为社左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社稷坛东北门在午门前阙右门之西,原为黄瓦三座门,近年经过改建,已失去原状。 兰亭八柱原在圆明园的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处,仿绍兴兰亭而建。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置兰亭碑于亭内。兰亭碑上刻有曲水流觞图,背面有乾隆写的诗文。
      八根柱上分别刻有乾隆和精选的七位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帖。 园内还有许多古柏,大多是明代建坛时所栽,古木虬枝,是祭坛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槐柏合抱”树,是一对槐树和柏树相抱而生,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壮观,为园中别景。 外坛墙新辟南门内有一座三间蓝琉璃顶汉白玉石牌坊。
      此坊原在东单北大街,为清廷向1900年被杀死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赔罪而建。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1919年被市民砸毁,后民国政府命德国重建于此,改名“公理战胜” 坊,并布置喷泉花木,形成一处欧式景观。1950年改为“保卫和平”坊。 。
      

    1***

    2009-05-15 12:54:2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度假旅游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