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力教学设计(优选19篇)

力教学设计(优选19篇)

t*** 23-02-16 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 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四两拨千斤”

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

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

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

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

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请学生猜想

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

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

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

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

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

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

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计算可以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总结:力分解的步骤: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据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画两个分力的方向)

3、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为对角线,画平行四边形得分力)

拓展引申: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造引桥,为什么公园的溜溜板要倾角很大?

实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物体对绳的拉力会有什么效果?

实验一:用橡皮筋、铅笔、绳套、钩码为器材做学生实验自己体会(学生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动手实验)

实验二:两名同学相互合作,一人一手叉腰,另一同学在肘部用力下拉去体会力的效果,然后两人互换

实验三:观看视频(在支架与竖直墙相连处用橡皮膜展示力的效果)

拓展引申:如果上方细绳与水平杆的夹角变小,两个分力大小如何变?

实验验证:(自制教具:用一个拐杖,没有拐的一端系上很宽的橡皮筋,同时那一端掉着一个3千克的铅球,有拐的一端让学生顶在腰间,慢慢减小橡皮筋与拐杖之间的夹角,会发现学生手臂上越来越吃力,同时腰间感觉越来越难受,)请一位同学做演示实验去体会。

探究四:合力一定,两个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变化如何变化?

学生猜想:

实验验证:用一根绳中间吊一铅球,然后把两个绳的端点距离逐渐拉大,最后会发现绳子拉断,说明分力是逐渐变大的。请学生上讲台亲自实践,其他同学观察分析。

请同学解释一开始的实验,为什么“四两可以拨千斤”?

拓展引申: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自己可不可以自制一个专门用来测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一个仪器呢?应该如何制造?

课后探究:一个已知力分解成两个力,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结果有多少种?


力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

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

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

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教学建议

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所以平行四边行定则依然是本节的重点,而三角形法则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到的,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

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

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

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3、练习(学生实验):

(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

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2)学生实验2,观察图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用橡皮筋和铅笔重复实验,对比结论是否正确。

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4、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题目关于“杆的受力分解”与“绳的受力分解”研究

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劳动、学习的工具一般以杆和绳子为主,其他的工具也可以依照其进行分析,研究“杆的受力分解”与“绳的受力分解”具有实践意义。有关内容可以参见备课资料中的“扩展资料”。让同学观察周围的力学工具,对比杆与绳子,分析说明各个物体的受力特点,与其有关的题目可以参见如下:

1、晾晒衣服的绳子,为什么晾衣绳不易过紧?

2、为什么软纸经过折叠后,抗压性能提高?对比拱桥的设计,有什么感想?


力教学设计(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视频播放)

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⑴复习力的合成,便于学生学习新课。

⑵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

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⑶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

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

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

⑷探究Ⅰ(演示实验)

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

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用软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目的:让学生及时的应用知识。

⑸探究Ⅱ(分组实验)

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

[器材](每两个学生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钩码细线若干。

[步骤]

①把木块放在台秤上,如图,在实验记录表中第一行记录台秤的读数。

②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保持滑轮的高度不变,增加绳上的钩码,在表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③保持钩码不变,改变滑轮的高度h,在表格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力教学设计(4)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

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通过对静摩擦力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认识“力”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最大静摩擦力进行的实验探究及数据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好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静摩擦力的应用,进一步体现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四、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研究静摩擦力大小的范围。

2、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二)难点:如何对静摩擦力进行方向的判断。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模式

实验和多媒体教学:

(1)教师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气球,玻璃球,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红墨水,细线,木块,矿泉水瓶,PPT课件。

(2)学生用实验器材2人一组: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趣味实验演示

向压实的整杯米中插进一根筷子,用筷子将米杯提起,将气球放进玻璃杯内,向气球内充气,用气球将玻璃杯提起。

发问设疑:将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么呢?

2、深入分析:

对整杯米进行受力分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还有筷子对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个作用力可能是什么性质的力,进而给出在物理学中像这样产生于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接触且相互挤压

通过回顾课前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向学生发问,为什么干瘪的气球不能够提起杯子?

对比分析,当气球充满气时,气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时气球与杯子接触且存在挤压,当气球内气体放出时,气球与杯子不接触且不存在相互挤压,气球也不能提起杯子,进而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两物体接触并存在挤压。

②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仍然由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入手,当气球与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对桌面静止时,气球和杯子之间不产生静摩擦力。当气球提起杯子时,气球和杯子之间就产生了静摩擦力,这是由于当气球提起玻璃杯时,玻璃杯会“想”相对气球向下运动,我们将其称为玻璃杯有相对气球向下的运动趋势,进而自然得出静摩擦力的又一个产生条件是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③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夹玻璃球竞赛:

竞赛规则:谁能在十秒钟之内,用筷子夹起的玻璃球多谁就获胜。

十秒钟过去,我们会发现,一位同学夹起了几个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学几乎没有夹起玻璃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追问,为什么比赛结果会如此悬殊?

教师解密,这是由于老师给“获胜”的同学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层“橡胶外衣”,进而使筷子与玻璃球接触的表面变得粗糙,才使得“获胜”同学顺利夹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第三个条件是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2、静摩擦力概念

通过得出了静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可进一步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具体概念,即:两个相互挤压且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给出定义后,教师提出一个将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分开的小游戏,让学生亲身体会静摩擦力“巨大”力量,进而对静摩擦力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3、静摩擦力的三要素

①、作用点

引导学生通过定义直接得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接触面上。

②方向

①用刷毛弯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导学生分析静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这一结论。[来源:学科网ZXXK]

②对被气球提起的杯子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逆向思考,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

③大小

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杯子与木块相连,不断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块滑动,可直观定性的观察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自然提出猜想,静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个限度,教师加以解释说明,给出静摩擦力大小情况: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即fmax,这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其数值范围fmax≥f≥0,且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4、巩固提高

①引导学生利用定义判断静止在曲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让学生分析在超市电梯上的人的受力情况,和人走路及传送带上的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

教师加以纠正和强调:受到静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静止的物体,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应用

教师给出静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的相关实例,并给与解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摩擦力的利与弊。领会自然的神奇力量。

七、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静摩檫力

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挤压(弹力产生的条件)

2、与接触面有相对运动趋势

3、接触面粗糙

二、静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檫力。

三、摩擦力的方向:所以无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四、摩擦力的大小[来静摩擦力的大小0

八、作业设计

课后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习”中1、2、3题。

九、问题研讨

(1)物理研究以实验为基础,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利用身边的现象设计小实验的方法来探索物理问题,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实验让学生探索物理问题?

(2)利用学习小组分组实验并讨论,如何运用小组评价机制?


力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

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

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a、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弹簧测力计受拉力伸长、受压力缩短。

b、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鼓励学生使用身边的学习用具做实验,例如:直尺,练习本,橡皮等,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让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演示,注意鼓励,态度和蔼。)

c、学生通过身边的一些自然想象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促使其自己尝试归纳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同时让学生利用力的作用效果举例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及时鼓励)

4、力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哪些因素能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举例:用力弯直尺,改变力的大小观察直尺的弯曲程度。再例如扳手拧螺丝,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扳手的不同位置,效果相同吗?同样还可以利用教室里的门改变力的大小及力的作用点进行关门试验,体验力的三要素(注意探究方法)会画力的示意图。注意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实验:

1、两名学生面对面双掌对推。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b、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两人双手对拍、对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及体会并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练习(尝试用自己总结的所学知识解决物理习题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

例如:体育课上,同学们用脚踢球为什么脚会感到疼?

7、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讲课的过程中由于较多的使用了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用具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寓教于乐从而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多鼓励表扬。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自信力逐步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学好本门课程。


力教学设计(6)

【活动目标】

1、 了解关于莲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文人赋予莲的美好品质,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重点】

搜集、筛选资料;组织讨论会。

【课时安排】

三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介绍、推荐有关莲文化的书籍、网站,激发学生兴趣。站在学生的角度,制作一个有关莲科学的PPT演示文稿范本。学生准备分组,在对莲进行科学探究时,将学生分为分别探究莲的历史、莲叶防水和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莲生长繁殖之谜、千年古莲发芽之谜的五个大组,分别查找、筛选五个主题的资料。小组选出组长,并制作为期两周的活动计划。小组同学互相协作,分工合作,将查找及筛选的资料制成图文并茂的PPT演示文稿。自愿报名成立讨论会组委会,设计讨论会章程。包括讨论目的、讨论内容、讨论方式的确定,讨论参与者的评价标准(老师把关),形成《讨论章程》。“莲文化”比赛会的前期准备工作。

【活动设计理念】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 周敦颐)是对莲的绝妙写照,古往今来,流传下来无数的表现、歌颂莲的佳作。之所以莲为众多文人钟爱,是因为我们赋予莲人文内涵和人格魅力。莲,是中国传统审美架构中光彩夺目的碧玉,也是中国文人不甘流于世俗、执着追求高洁品质的真实写照。对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安排这样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体现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大胆尝试。我们既不能将它看作是一堂传统的语文“传道授业”课,也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一次轻松而热闹的班队活动。

何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它要达成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其次它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再次是强调多种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多种学习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多元文化激烈碰撞。

这里我们要设计的就是这样的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预期达成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以自主、合作、探究为途径的实践活动,对中国莲文化进行认知、体验、感悟和表述,培养语文学习必需的观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活动步骤分解】

为达成目标,计划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感知环节

观察、阅读、体验

二、感悟环节

对比、分析、思考

三、表达环节

述说、抒发、阐明

四、评价环节

总结、考核、鼓励

一、感知环节

(一)准备阶段

1、 参加本活动的相关学科指导老师(包括语文、生物、美术等)的准备工作:搜集筛选资料,对要指导的内容和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预案。

(尽管我们强调教师应该是一个冷静指导者,但如果一个指导者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可能发生的情况没有充分准备的话,那就只能是一个无能为力的局外人。

新课程需要能综合多学科知识教学的“一专多能”型的教师,在课改实验初期可以通过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各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提高教师的“跨学科”能力。)

2、结合本册课本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观察的方法。例如:如何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和书籍,如何在互联网上搜索需要的信息,如何记观察笔记等等。并开始着手搜集文字和图片资料。

(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云:磨刀不误砍柴功。)

3、向学生简要介绍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莲文化的魅力,明确研究总目标和基本方法。

(点到为止,让学生明确将要做什么,怎样着手,要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有这一步骤与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不矛盾,只有有了一定的“约束”,学生才能更好地“自由”发挥,尽情表现。)

4、在老师说明分组要求和原则后,学生根据需要自由分组,组成“探究小组”。

(分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既鼓励个人目标的达成,又强调集体目标的实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人人参与,人人进步;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二)活动阶段

1、欣赏莲、了解莲(生物教师指导)

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前往公园观赏莲。细心观察,与从书本和网络上了解到的有关莲的习性、

特点、品种、用途等知识相联系,分组探讨,现场介绍莲花的某一部分的特点,并说明其价值所在。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生物老师的指导下栽培莲,写好种植观察记录。

(要求有清晰的观察、说明的思路和步骤。学生表达能力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是否有敏捷的思维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是不能忽视的。)

2、 莲的绘画、摄影(美术教师指导)

通过观察、欣赏,用画笔或者相机表现眼前的莲。学会捕捉能给人一美好遐想或深刻感悟的瞬间、部分。画的形式不拘一格。整理后用展板展出。

(和上面的一个活动相映成趣,上面的活动适合理性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关注事物的自然属性,而这一个活动适合偏向于感性思维方式的学生。)

以上两个活动学生小组可以自由选择期中一个在假期完成。

3、追根溯源,自主探究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提供参考课题,各小组自主选择

①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②咏莲文学作品赏析

③关于莲的名胜古迹

④莲与佛教

⑤关于莲的传说故事

随着对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目光渐渐由莲本身转移到莲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莲的人文价值。

这是接近真理的关键阶段,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要进入下一环节)

二、感悟环节

分小组活动(一课时)学生充分、自由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主题的挖掘和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分小组学习采用“半开放式”,即全班确定一个共同的内涵丰富的研究学习主题,然后由学生选择一个在该主题范畴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小组研究的题目可以重复,每个题目都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小组独立开展合作研究,易于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效果,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全年级同步开展时,还可以鼓励跨班级合作。)

三、表达环节

语文教师指导小论文写作常识(1/2课时)

各小组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小论文)

汇报形式:1、展板:图片、文字、美术作品

2、赛诗会

3、小论文交流评比

(这一环节正是体现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班队活动的区别所在,即活动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把自己所观、所感,经过思维加工,流畅地、生动地表达出来。)

四、评价环节

评价方式的改变:

1、个人自评

2、小组自评

3、小组互评 综合评定等级,颁发“结题证书”

4、指导老师评价

5、观摩者评价


力教学设计(7)

一、考情分析:

运动和力是安徽中考的必考题,每年至少有两道题涉及,每个题型均有涉及,主要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考察,分值为2—8分,考察的知识点有:惯性、摩擦力、二力平衡、受力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物理基础相对薄弱,从多次检测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始终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上仅停留在听话不捣乱的表象上。因此,本次总复习应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三、复习目标:

1、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的意义,能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说明物体的惯性与物体质量间的关系

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4、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理解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理论依据(即二力平衡条件),并能对该实验过程和结论等作出正确的说明。

5、能定性说明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间的关系;能结合具体问题说明如何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

四、复习重难点:

1、二力平衡条件;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2、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五、复习过程

(一)、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

●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物体的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无关。

3.平衡状态(运动状态不变)和平衡力

4.二力平衡条件

同体、共线、反向、等大的两个力

5.课本实验

6.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7.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

(二)、摩擦力( f )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

3.摩擦力的方向

4.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6.减小摩擦的方法

(三)、例题讲解

(四)、课堂小结


力教学设计(8)

1、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知道力的单位。

教材重点

难点重点:弹簧测力计测量时的正确使用、力的单位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活动、实验

教学过程

复习:1、什么是力?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用力将球掷向墙壁,球被反弹回来,说明了什么?

新授:

板书:一、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讲解:为了比较力的大小,必须规定力的单位

板书:1、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介绍阅读: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提问:1N有多大?

讲解:1牛等于你拿起两个鸡蛋所需的力,一般情况下,成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可达560牛,左手最大握力可达430牛。

思考:力的大小如何测量?

板书:2、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测力计

讲述:最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演示:让两个大小不同的学生分别上台用力拉拉力器,其他学生观察弹簧的长度变化情况。

讲述: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表示力的大小,弹簧秤就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的道理制成的

提问:你知道哪些弹簧秤?备注

待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弹簧秤的教学挂图,介绍常见弹簧测力计。

(2)弹簧秤的使用

①与刻度尺的使用相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秤和构造、单位、零刻度线等弹簧称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弹簧称上最大刻度是多少?

说明:弹簧称上的这个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弹簧称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称会损坏。

弹簧称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说明:不同弹簧称的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

②使用方法:

板书:首先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刻度对齐,若没对齐,要进行调零划记下零点误差;拉力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读数时以指针最靠近的刻度线为准;使用前应来回拉动挂钩,避免挂钩被外壳卡住。

学生实验:每两人为一组,发一个弹簧秤和几个钩码,按下列步骤实验

实验步骤:

1、观察弹簧秤,辨认指针、零刻度、量程、最小刻度

2、使用弹簧秤时,测量力的大小不应超过量程,所以测量前应先估计所测力的大小。

3、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

4、用手拉弹簧测力计挂钩,亲自感受1N和5N的力有多大;

5、测量自己头发的能承受最大拉力;探究这一数值与头发提供者的性别、年龄、头发的长度与粗细是否有关

练习:课本P15:2、3作业:B作业本P3、4备注

板书设计:

一、力的测量和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

2、力的测量

(1)弹簧秤的工作原理

(2)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教学

后记

(反思)

文章


力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具准备:

测力计 木块 玻璃球 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使讲桌移动吗?

指名学生说出方法并让学生上来演示。

2、刚才大家想的办法都使讲桌移动了,尽管方法各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对讲桌施加了一个什么?(先让学生说,学生很快说出“力”后,板书:力)

二、自主探究:

(一)、感受力的存在。

1、你看到力了吗?力是什么样子的?(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到力的存在。)

2、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

(1)、(双手轻轻拿住一根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2)、(用力掰断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3、学生用铅笔感受力的存在,试着说出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

4、打开书40页,看书上的四幅图,小组讨论,感受力的存在。(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活动:试着利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到黑板上,只要有成果,可以自由上来写。

7、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可以安排讨论)

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力无处不在。

9、提问:我站在这儿,有力存在吗?晚上睡觉时有力存在吗?(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巩固力无处不在。)

(二)、力对物体的影响

1、通过前面几个我们感受力的活动,你发现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力除了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对物体的其他方面还有影响吗?

3、(出示橡皮泥)拿这块橡皮泥,用力捏一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三)力改变物体的运动

1、谈话:要使弹子(玻璃球)滚动起来,滚的快一点或停下来,应该怎样做?

2、学生活动。

3、集体交流。

4、提问: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

(四)、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

1、扳手腕活动

(1)、教师提问:边玩边思考:获胜主要靠什么?为什么扳手腕特别费劲呢?

(2)、学生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4)、要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就必须使用弹簧秤,下节课我们要详细的研究用弹簧秤测力的方法。

2、练习用弹簧称测量。(木块的重力和拉力)

3、总结得出:力有大小;力有方向。

三、总结、评价

1、你感觉你这节课表现怎么样?为什么?

2、、小游戏

双方各伸出一只脚,顶在一起;都伸出一只手,也拉在一起,用力将对方拉向自己。(课外延伸)

板书:

无处不在

力(在哪里) 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运动

有大小、方向


力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force)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

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油站)

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力

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①形变(deformation)。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条、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推车、拖拉机拉拖车、人提物体、手提箱子、手压弹簧的幻灯片。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四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

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认知:

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结论: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通过练习以下练习,让学生学会怎么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用手提桶时,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2)、人通过绳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用手拍大腿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拍大腿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况?

3、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实践活动: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

教师对实验进行总体归纳: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通过让学生观察用手弯曲物体的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单位。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力的符号;力的单位;以及力的单位的符号。

在此介绍英国科学家——————牛顿,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

列举生活中具体事物,让学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使学生对形成感性认识。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使用课件,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捏气球、用力弯锯条等。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三)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既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将力作用在坚硬的物体(如:玻璃、桌面等)上物体的形状会改变吗?

通过课后小制作,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板书设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五)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课后反思

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是广大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的粗浅经验介绍如下:

(一)树立教师的威信,争取学生的配合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合,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老师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较高威信。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然后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辉煌介绍给学生;

2、上好第一节课,争取第一印象;

3、任何时候跟学生说话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有充满自信和果敢,要给学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4、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说到底教师最终还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征服学生;

5、借助他人来树立自己的威信,通过领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甚至高年级的学生介绍和赞扬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当老师通过努力获得了学生信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自然就会被老师调动起来。

(二)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你所教的这门功课了。

(三)加强教法探索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并不算太难,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热情,尤其是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成绩没有提高的话,热情更难维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得法,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由于成功感能够不断地得以强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调动学生学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学上应该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生动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选参考书,如何掌握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技巧(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概括知识的方法、向老师提问的技巧等),如何运筹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考试热点的分布,中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轻松、针对性强,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积极性也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多提宝贵意见。


力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如何产生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摩擦力演示仪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NBA 篮球场上两名球员相撞后在地板上长距离滑行的视频

2.观看图片:老师在学校塑料草坪打球及滑到后膝盖受伤的照片

3.提出问题:老师腿受伤是什么惹的祸?——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

1.学生活动:手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向前推,谈谈感受。

2.对照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试探性归纳摩擦力的定义,教师可提示性提问:

(1)谈某个力至少需要涉及几个物理?(2)是否需要接触?(3)摩擦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3.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实质:

活动:通过展示用显微镜不同倍率放大后的手背的照片,说明摩擦力的实质是由于接触面间的凹凸不平产生的

备注: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

设计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摩擦力,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

通过前面展示的老师在篮球场上膝盖受伤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动体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与接触面所受压力

(2)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与接触面的面积

(4)与物体运动的速度

(5)………

2.设计实验

(1)怎样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根据手中的器材(木块、砝码、棉布、长木板、弹簧秤),由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实验方案: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由弹簧秤的示数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设计实验:

思考:怎样验证接触面所受压力大小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

想一想:要用到什么科学方法?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3、动手完成实验

主要设计表格参考:

表一: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备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完成实验数据记录

4、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摩擦与我们

问:你认为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吗?

答:有利有弊

问:怎样减少有害摩擦;怎样增大有益摩擦?

说一说:汽车在冰面上打滑,我们可以怎么办?

考一考:以下是驾照交通规则考试的一道试题:

动脑筋:同一水平面上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试给出实验的设计方案。

备注:提出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

四、收获了什么?

1、什么是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五、练习

书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备注:教师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力教学设计(13)

第一节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

本节为新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材从牛顿第一定律说起,进而研究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及不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而建立的,对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都较高。为此,本节教学设计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伪象--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出发,通过提出来问题激发矛盾,再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所以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并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为了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在些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由观察、分析,自行建立惯性的概念。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说明惯性的存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最后通过对"生活物理社会"的学习,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标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

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小车、重物、纸条、水杯、水、鸡蛋、硬纸片、木块、棋子、木尺、空塑料瓶数只。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

1.分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器材可选用足球、玩具小车、玻璃板、木板、棉布、毛巾等;

2.收集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的一些资料,同学相互间进行阅读和交流,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感受物体具有惯性、分组体验物体具有惯性的现象。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

4.查阅、咨询生活、生产和交通运输过程中,惯性现象的利和弊。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导入新课(3')

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3')我们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是说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速度加快、减慢或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力和运动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有人说: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静止。这种说法对吗?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会怎样呢?

演示:如图,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物停止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讨论小明和小华的观点,列举还有哪些证据支持或反对他们的观点。

这个实验说明了力的作用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变为静止。

例:草坪上滚动的足球最终会停下;关闭发动机的汽车也要停下来;等等组织学生讨论教材本节导图,特别是正反两种观点的归纳和对比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到底是什么?"

教学阶段

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活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5')小车、足球等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果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这种力是什么力?

猜想: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只受阻力的作用,当阻力变小时,物体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对活动提出如下问题:

(1)实验中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的?

(2)小车所受的阻力的方向指向哪里?和运动的方向间是什么关系?

(3)为什么要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将结果填入书中的表格。

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长,设想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到阻力作用,小车将匀速运动下去。

人们常将这个实验称为伽利略理想实验。与此类似的,还有另一个理想实验。它们受到阻力的作用。

作出猜想: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只受阻力的作用,当阻力变小时,物体运动的路程将会变长。

答: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的。(毛巾、棉布、木板)

答:小车受到的阻力方向向后,和车运动的方向相反。

答:根据控制变量法,这是为了让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速度相同。

进行实验探究。

阅读信息库伽利略理想实验相关段落

在实验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对现象分析、归纳和推理得到结论。

教学阶段

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

(二)、惯性:

观察与思考(5')

我们将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在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上,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经典力学的奠基人牛顿又经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定律的几点说明:

⑴定律所说的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是一种理想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在现实在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⑵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可以使物体从快变慢,从慢变快,或者改变运动的方向。

指导学生识图10-14并总结:

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领会定律中关键字:"一切"、"总"、"外力"、"或"的准确含义。

讨论:小明和小华的观点正确吗?

学生:不正确,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而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小车不推不动,树叶风不吹不摇,这一切都说明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在理想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但却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静止,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对图中所示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建立惯性的概念。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中只说明了物体总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而没有回答导图中小明、小华的问题,在活动后安排读一读,让学生了解定律建立过程中的一些历史事实,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阶段

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对于惯性我们到理解如下几点:

①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是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②惯性的"惯"可以理解成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一惯性"或"习惯"。也就

是说:物体一但具有了一定的运动状态后就不会轻易改变,除非有外力迫使它改

变了原有的运动状态。

③惯性是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任何物体无一例外都具有惯性。

④惯性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牛顿第一定律,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惯性的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和其他任何因素如是否受力,是运动还是静止,速度的大小等均无关。领会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并能利用惯性现象可以解释图示中的现象

图a:下面的棋子由于受到尺子力的作用而飞出,上面的棋子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稳稳的落在下方。

图b:箭在弦上时,由于受到弦的弹力而改变了运动状态,箭离弦后虽然不再受到弦的弹力但由于箭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能射的很远。

图c:当汽车突然起动时,汽车由于受到了力的作用而运动起来,但车中的人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身体向后倒去。

图d:当汽车突然刹车时,车由于受到阻力而静止,但车中的人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向前倒去。教师指出:要解释清楚惯性现象,一般要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并弄清研究对象及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其他物体所处的状态。

2.外力使与研究对象相关联的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研究对象由于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最后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教学阶段

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活动:观察惯性现象(10')

生活物理社会(2')

三、小结本节利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的实验,并进行观察。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现象的观察,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上面的步骤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进行阅读2分钟。

小结

1、讨论2分钟

2、设计方案

3、根据所设计的方案,上台动手做一做

回答在小汽车的行驶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交通规则,请说出你知道的几条来。

如控制车速不要太快;要保持一定的车距;小型的汽车内的客人要系安全带;轿车要安装安全气囊等。阅读信息库中相关内容。了解什么是反应距离,什么是制动距离。

让学生学会在阅读时提取有用的信息

保留板书

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我们将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力教学设计(14)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条、铁钉等。

(一) 引入新课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推车、拖拉机拉拖车、人提物体、手提箱子、手压弹簧的幻灯片。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四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

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认知:

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结论: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通过练习以下练习,让学生学会怎么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用手提桶时,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2)、人通过绳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用手拍大腿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拍大腿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况?

3、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实践活动: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

教师对实验进行总体归纳: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通过让学生观察用手弯曲物体的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单位。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力的符号 ;力的单位 ;以及力的单位的符号 。

在此介绍英国科学家------牛顿,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

列举生活中具体事物,让学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使学生对形成感性认识。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使用,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捏气球、用力弯锯条等。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三)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既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将力作用在坚硬的物体(如:玻璃、桌面等)上物体的形状会改变吗?

通过课后小制作,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板书设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五)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课后反思

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是广大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的粗浅经验介绍如下:

(一)树立教师的威信,争取学生的配合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合,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老师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较高威信。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然后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辉煌介绍给学生;

2、上好第一节课,争取第一印象;

3、任何时候跟学生说话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有充满自信和果敢,要给学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4、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说到底教师最终还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征服学生;

5、借助他人来树立自己的威信,通过领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甚至高年级的学生介绍和赞扬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当老师通过努力获得了学生信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自然就会被老师调动起来。

(二)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你所教的这门功课了。

(三)加强教法探索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并不算太难,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热情,尤其是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成绩没有提高的话,热情更难维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得法,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由于成功感能够不断地得以强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调动学生学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学上应该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生动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选参考书,如何掌握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技巧(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概括知识的方法、向老师提问的技巧等),如何运筹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考试热点的分布,中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轻松、针对性强,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积极性也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力教学设计(15)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记


力教学设计(16)

力弹力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秤的构造及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3、 知道国际单位制力的.单位。

重点:认识弹性、弹力、弹性势能。

难点:理解弹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教具:弹簧、钩码(3个)、橡皮筋、橡皮泥、铁丝、充满气的气球、塑料直尺等。

教学内容:

一、学生活动1:探究弹性

学生通过竞技比赛,使用扩胸器、握力器、健身棍,说出手的感觉,引出弹性形变和弹力。

二、学生活动2:探究物体形变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学生设计实验:1、架高塑料尺,施加向下的压力。

2、(1)给弹簧施加不同的拉力;

(2)给弹簧施加不同的压力。

3、弹簧秤上挂1个、2个、3个钩码,示数的变化情况。

总结:一定范围内,物体所受外力越大,形变也越大。

说明:弹簧秤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三、学生活动3:交流、讨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1、 了解构成,使用注意点;

2、 知道力的单位,读出手边弹簧秤的分度值和量程;

3、 弹簧测力计的校“0”

4、 使用弹簧秤测自己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四、认识弹性势能

通过教师举例引入,结合多媒体资源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能使其他的物体工作,即具有弹性势能。

学生举例、讨论

五、学生归纳、总结

六、课堂检测:

《补充习题》26页~28页

七、作业布置:

1、3w 第一题

2、《学习指导》 相关练习


力教学设计(17)

《力在哪里》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力在哪里》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在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发现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有大小和方向”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两个基本要素。这些概念的建立靠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完成。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做和做中思考分析是本科教学活动的重点。只有学生亲身经历各种活动才能在具体的感性经验上获得力的概念。

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分四部分完成: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使学生感知力的普遍存在;第二部分通过弹棋子游戏使学生了解到力有大小;第三部分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第四部分再次通过弹棋子游戏了解到力有方向,并学会判断生活中常见的力的方向。

第二课时分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通过玩电动遥控车使学生了解到力对物体状态、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的影响,并学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第二部分通过捏橡皮泥和面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感受力的普遍存在,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运动和状态的影响。

2、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普遍存在的;

2、 知道力有大小、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合作与交流;

2、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准备

弹簧秤、棋子、铅笔盒、苹果、梨、实验活动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讲述:这是一张椅子,你能用什么方法使讲椅子移动吗?(指名让学生上来演示)

2、谈话:同学们很聪明,用的'方法都使椅子移动了,说明我们都对椅子用了一个“力”,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有关力的知识,(板书:力在哪里)。

二、体验感受力的存在

1、提问:你能找出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还存在力呢?

2、指名学生回答。

3、谈话:同学们这么积极踊跃,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你们看(出示幻灯片)。这里有力么?

5、讲述:看来力存在的地方太多了,说明力无处不在,(板书)那么你能不能帮老师一个忙,把力放在老师面前呢?(不能),为什么呢?(力看不见,也摸不着),这老师就奇怪了,既然力看不见也摸不着,你怎以就知道所举的例子中存在着力呢?(我们可以感觉到的)

6、小结:对,虽然力是无形,但是我们可以观察或感受到它作用在物体上的产生的效果知道哪里有力。

7、谈话:因此,老师特意给力写了一首诗,你们想看吗?(想),请大家齐读一下。(生齐读后),那么你能不能帮老师续写一下。

8、指名学生续写。

三、认识力的大小

1、谈话:同学们续写的太棒了,想不想更多的了解力的知识,(想),让我们先做一个小小的比赛(出示幻灯片),比赛规则:老师已经标出了三个格子,每个格子的分数不同。然后把一板棋子放在起点位置,弹进你想要得分的格子。(注意,只能用手指弹,不能用别的方法,每位同学只给6次机会,六次加起来的分数是你的总成绩。比比谁得的分数最多。)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3、提问:你们组完成最好的同学是谁?能不能说说你的窍门?让那些完成较差的同学和老师也学习学习经验。

4、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帮助整理)

5、小结:看来要想得到最高分,用力必须大一些,而得到最低分,力也必须小一些。这说明,力不仅是无形的,而且有大小之分。

四、学会使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1、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得到高分用的力比得到低分用的力大多少吗?(不能)。

2、谈话:对,不能,为了精确的测量力的大小,只能利用仪器了,弹簧秤就是我们实验室常用的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出示幻灯片),讲解弹簧秤的构造。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中间是什么?上面的数字代表力的什么?1表示的是什么?这个弹簧秤的最大能测多大的力?每一个大格又分成了几个小格(五个),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呢?如果每一大格分成了十个小格,又表示多少呢?(不同的弹簧秤代表的也不一样)

3、提问:如果给你一个弹簧秤,你觉得应该怎么用呢?(指名同学上来演示)

4、谈话:同学们说的基本上都对,但是我们在使用它时,应该要注意这么三点。(出示幻灯片)

5、学生齐读。

6、谈话:想不想用弹簧秤测一测提起物体物体时所用的力呢?

7、学生小组活动并填写记录表。教师巡视。

8、学生展示。

五、认识力的方向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弹棋子游戏发现了力有大小,现在我们再来弹一次怎样?(好)你来看(出示幻灯片)比赛规则一样。看看你又会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比赛。教师巡视。

3、小结:看来这次想得到最高分,力必须向左或向右,还要合适。而得到最低分,力必须向正前方,也要合适。这说明力还有方向之分。

4、提问:(出示幻灯片)你能说说这些力的方向么?

5、指名学生回答。

六、巩固应用

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七、板书设计

力在那里

无处不在  无形

大小   方向

力的单位   牛顿  N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力在哪里么?

2、学生回答。

3、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力在哪里?(板书)

二、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一辆玩具电动遥控小车,静止放在桌面上,小车开始运动。用手按住运动的小车,使小车停下;用手推小车,使小车改变运动方向。

2、提问: 刚才,你发现了什么?

3、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电力使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老师用力按住小车,运动小车又不动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运动的速度。老师用手推小车,小车就往另一个方向走,说明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的方向。(板书)

5、提问:你能把小车运动的方向用箭头表示么?

6、指名学生板演。

三、研究力对物体的形状的影响

1、提问:刚才我们了解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那么力对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吧。游戏介绍:每组学生提供一团橡皮泥或面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制作出不同的橡皮泥作品。

2、学生亲自制作。

3、展示学生作品

4、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5、指名学生回答。

6、小结:同学们通过搓、压、捏等方法,使橡皮泥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

四、巩固应用

这节课,你又有那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力在那里

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形状


力教学设计(18)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力的“效果”角度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合成力的基本定则,学会初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意识到其合力随夹角是变化的。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体会等效代替的思想方法,参与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以及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4)让学生树立科学探究中大胆猜测,严谨求证的科学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与深刻的理解。

难点:①实验的设计;②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③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

突破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将结论得出。

【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意识,淡化机械式训练,摒弃灌输式教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适时适度地“引导”和“参与”,决不能搞型式化的探究。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弹簧秤,橡皮条,刻度尺,细线等。

【课时设计】

本节课计划用两课时学完。本节为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新课的引入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简单的问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之后再讲“曹冲秤象”的故事,提水问题。引出等效思想的理论。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分别用一只手和两只手拿桌子上的物体感受等效的思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等效代替的关系,得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并复习提问初中学过的同一直线上求两个力的合力的问题:(两种情形,分力同向和反向时)并引导学生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去理解这两种情形,然后再抛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分力与其合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合力是否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或之差呢?”也可以让学猜测“合力的大小在什么范围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用“等效替代”的思想靠测量的方法先去找到两分力与合力,并将它们表示出来,然后再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问题的提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与其合力有什么样的关系?

(2)设计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用什么方法找分力与合力,实验中应怎样实现分力与其合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

②如何知道力的大小?如何确定力的方向?

③实验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样可以更直观简洁地同时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④该实验中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有哪些?你该如何处理?

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

四个或六个学生为一小组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活动]

在旁巡查,适时加以指导,实验时要分布引导学生注意以上4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书中的建议把合力的箭头和两分力的箭头连接起来,再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结果大胆地提出科学合理的猜想──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再让学生变化角度实验,验证猜测。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并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确定了两个分力与合力,并且用力的图示将它们表示出来后,到讲台上展示交流实验中得到的图形,并思考归纳、总结本实验探究的结论。学生探究到的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可能只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是一些其他图形。

[教师活动]

总结说明:多数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这很好,对于没有得到平行四边形的,也要尊重实验,实事求是。教师要特别说明:即使今天我们所有组都得到了平行四边形规律,就一定能说明分力和合力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吗?在科学探究中这样做可吗?(学生能意识到这样做不妥)

[教师活动]

总结说明:因为我们只做了有限的几组实验,就得出结论。这当然不可取!科学探究往往要通过不同情况下的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论证才能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规律,有时还需要通过理论证明才能加以推广。而我们这节课只做了有限的实验,其实两分力和合力的关系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早就被科学家证实了,大多数同学得到这个结论,而少数同学未能得到,那是因为实验中出现了问题,可能是实验误差(读数误差、作图误差、系统误差),甚至是操作上的错误。请学生下课后分析造成的原因。事实证明不仅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所有的矢量合成都满足。让学生返回到前面学习位移时的几个问题,用平行四边形定则重新看待那些问题。

例题分析

教科书中的例题比较简单,但学生在作图时常常不规范,教师要强调学生注意

1.合力,分力要共起点,虚线,实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标度要相同,作图要准确。

3.对角线要找准,不要忘了方向。

让学生再思考

思考分力一定时,随着夹角的增大合力如何变化?提出引体向上的例子,然后观看动画,让学生总结得出合力与分力间夹角θ关系:

学生讨论以后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合力与分力间夹角θ关系:

①θ=0°时,即F1、F2共线同方向:

F合=F1+F2?合力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②θ=180°时,即F1、F2共线反方向:

F合=|F1-F2|合力方向与分力F1、F2中较大的方向相同。

③夹角θ越大,合力就越小:

F合随F1和F2的夹角增大而减小

④合力的取值范围:|F1-F2|≤ F合≤ F1+F2

⑤ F合可能大于、等于、小于F1、F2

小结

先让学生自己小结,老师在黑板上出示小结提示,补充和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1,2小题。

【板书设计】

5.1力的合成

一、合力、分力、共点力

1.合力、分力、共点力的概念

二、力的合成

1.求几个分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2.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

同方向: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与任意一个分力方向相同。

反方向: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分力方向相同。

3.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即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所夹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教学设计(19)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与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这个单元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然后才进入本课的学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是全新的一节课。

每一种工具的出现,都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经过人们不断地尝试和改良才最终形成的。本课属于使用科学工具的教学课,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认识、学会使用弹簧秤,学生通过一节课地学习能比较轻松地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我们经过思考,觉得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引领孩子探究:让学生经历测力计的产生、改良的过程,体会到工具的产生源自于生活的需求,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又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测力计的各个部分,知道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技能目标:经历测力计产生,改良的过程。科学规范地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标:体会到工具的产生源自于生活的需求,又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产生、改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科学地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教师:一袋米,一袋沙子,橡皮筋、弹簧、棉线、ppt课件

分组:橡皮筋、弹簧、铁架台、板、笔、一袋米,3袋等重的沙子、记录纸、弹簧测力计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袋沙子和一袋米提问:猜一猜谁更重一些?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猜。

学生猜测说理由。

你能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

2、学生掂一掂,说说哪个重。

师: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测和感觉,是否准确呢?

二、探究活动

1、教师出示棉线、弹簧、橡皮筋,学生选择并说理由。

教师板书:橡皮筋弹簧

有弹性

物体重,伸得长

2、用弹簧、橡皮筋比较一袋沙子和一袋米的轻重活动

怎么利用橡皮筋来比较一袋沙子和一袋米的轻重呢?

学生讨论后,演示如何用橡皮筋比较一袋沙子和一袋米的轻重。

3、学生分组实验,用橡皮筋和弹簧比较一袋沙子和一袋米的轻重。

4、实验过程中,教师随机提供学习任务单和材料,要求是:比出一袋沙子、两袋沙子和三袋沙子能够使橡皮筋(弹簧)伸长多少。

5、学生领取新的实验材料:2袋大米、任务单。继续实验。

活动任务2第()小组

实验提示:一边挂一边观察,并思考:

1、一袋沙子能够使橡皮筋伸长多少?用记号笔画出。两袋沙子和三袋沙子呢?

2、一袋沙子能够使弹簧伸长多少?用记号笔画出。两袋沙子和三袋沙子呢?

完成实验的小组整理好材料放入盒中,小心把板从铁架台上取下,铁架台放到边上。

仔细对比画好的2排刻度,小组讨论:有什么不同?

6、汇报1:对照记录纸上的刻度指出:一袋沙子和米谁更重。

汇报2:对比记录纸上的刻度,说一说、一袋沙子两袋沙子和三袋沙子能够使橡皮筋和弹簧伸长多少?以及2排刻度有什么不同。

7、小结:弹簧的刻度间距基本相等,橡皮筋的刻度间距不相等,弹簧更合适作为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

8、延伸:如果老师在弹簧上挂4袋沙子,你觉得刻度会在哪里?

学生画刻度,并说理由。

挂第四袋沙子验证。

老师这里有一袋小石子,你可以知道这袋小石子有多重吗?三、观察、认识、使用弹簧测力计

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我们发现了古人经过很长时间的生活和劳动才发现的规律,而且还用弹簧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测量工具。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进,人们制作了弹簧测力计。板书:弹簧测力计

1、出示弹簧测力计图片,指出:这个弹簧测力计哪些地方进行了改进?你还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看看哪个小组发现得多?

2、学生领取弹簧测力计观察并讨论。

3、学生汇报弹簧测力计的特点。

4、学生测量一袋沙子的重量。

5、汇报数据,提问:老师提供给大家的沙子是一样重的,为什么大家测出来不同?

学生汇报。

请一个同学演示测量的过程,明白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要点。

6、测量一袋米的重量。

四、小结揭题

1、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今天学习的内容谁来想个题目?

【板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

橡皮筋弹簧

有弹性

物体重,伸得长

间距不相等间距基本相等

弹簧测力计

【教学反思】

基于科学的核心概念本课设计了由猜测“两个物体轻重,掂一掂比较”入手、“选择合适的材料比较轻重”、“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工具”“观察认识弹簧测力计”,“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等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工具的产生和改良的过程,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使用弹簧测力计。

经过几次试教,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在本课教学中要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关注学生,明察秋毫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应该关注学生,动态地了解学生,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分析他们在想什么,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得到的信息越多,教师就越能清醒地进行引领学生的探究。在试教过程中,我往往关注了汇报的同学,忽视了学生的倾听;关注了自己的提问,忽视了学生的反馈;关注了课前预设,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谋选材料,从简求实

科学课上要用到种种材料,如何选择恰当的材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实验材料要充足、要科学、要搭配精当,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本课所用的橡皮筋上挂了回形针,在记录板上安装了挂钩方便了学生的操作。记录板和记录纸也是为了方便学生记录和汇报。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才会好,教学有效性才会高。

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同时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就开始动手了,容易使探究范围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3、长时探究,注重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的、较长时间的、连续不中断的观察实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在探究活动后进行充分的交流。抓住学生的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如果教师置学生的思维点不顾,以学生的回答为终点而不加以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就只能囫囵吞枣。

总之,一节课下来问题多多,感受颇多,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积累下了宝贵的经验。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的科学课堂或许会有更多的精彩。

相关推荐

正能量的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1、我们是青年团,不是畸人,也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屠格涅夫2、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3、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
展开详情

婚姻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1、草率的婚姻少美满。2、结婚是因误解而成立的。3、婚姻是完整人生的精髓。4、穿破才是衣,到老方是妻。5、结婚不宜早,只要配得好。6、婚姻生活如美酒,越久越醇。7、男女之间的控制欲来自性欲。8、爱情和
展开详情

健康生活教案(优选15篇)

教案
健康生活教案(1)活动过程1、活动引入: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关于小兔子的故事,小朋友们以前一定是没有听过的,因为这个故事是最近才刚刚发生的哦。所以接下来小朋友们就要认真听清楚啦,因为
展开详情

赵州桥课文教案(汇总11篇)

教案
赵州桥课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2.了解赵州桥坚固、美观的
展开详情

幸福句子(通用16篇)

句子
幸福句子(1)1.花红叶落,岁月迁流,得失不过生存的使然,再美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的决不放
展开详情

关于专注的议论文(精选4篇)

议论文
关于专注的议论文(1)你很专注地干过一件事情吗?全身心地投入24小时不想别的,心里就一件事情那种感觉,有亲身体会才知道。专注的力量很大,它能把一个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一旦达到那种状态你就没有了自我的概
展开详情

2022家庭教育宣传周启动仪式方案

家庭教育
一、悲观的思维方式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从如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个体的精神状态取决于权威的决定,使个体的心理总是处于脆弱状态,心态容易失衡,重新总看到孩子的缺点,对孩子不满意;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
展开详情

思政课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实践心得
我心中的思政课,也是我所期望的就是让我们的思政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之一。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树,在于建筑可造之材,让才有所用;育人,在于塑造可用之人,让学生有所长,能所用,而这也是我对我们的思政
展开详情

考试优秀作文

考试作文
唉,六年级的期末考试结束了,可我的心情却犹如灌了铅似的,特别沉重。举行毕业典礼的那天。我们先打扫了教室,再去举行的毕业典礼。当老师报出的积极分子里没有我的名字时。我的心里五味杂醋,想着,是不是语文没考
展开详情

有趣的历史小故事(优选19篇)

故事
有趣的历史小故事(1)一天,罗竹林跟几个长工在牲口棚前就着老白菜帮子吃高粱面饼,却听见谷大肚的厨屋里在“哧啦哧啦”地炸麻糖,又传出谷大肚训斥他小子的声音:“蹲在屋里吃,别出去,当心露头挨狗咬!”上午下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数学教师实习报告3000字 快乐成语(甄选9篇) 生物高考复习计划 离的成语(合集5篇) 观看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 中心对称图形教学反思(通用4篇)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读书心得范文300字 星级酒店实习报告大全 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400字 备孕两年成功经验分享 《青铜葵花》读书笔记500字 五一游记450字小学生作文 江西中考可能出现的作文 中考英语作文 2022年高考英语作文预测 2022年八十天环游地球读后感300字 2022高三作文名人素材 关于大学专业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如何快速记忆高三英语单词 军训征文比赛策划书 怎样学习初三物理 一面五星红旗课件(集合5篇) 2022年淘气包马小跳读后感范文 石宝寨 高中入学军训日记 墙上的斑点教案(合集4篇) 2022电厂工作实习心得体会 野姜花林清玄阅读答案(必备4篇) 高一期末考试作文 孔子名言警句 生活中的幸福600字精彩作文 为梦想奋斗的句子(热门6篇) 高二作文为梦想奋斗范文800字 2022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美国学生怎么过暑假 高三数学必修一数学七大知识点 诗歌 专家指导:小升初面试衔接方法分享 玉米高筋粉煎饼 我的人生600字精彩作文 可爱的企鹅教学反思(优质5篇) 爱的奉献优秀初中作文_初一爱的奉献500字 关于友情的比喻句 智慧之花读后感优秀范文 鲁滨孙漂流记赏析(推荐18篇) s版小升初语文必背特殊称谓与官职升降 小学生日记:我敬佩的一个人 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学好初二历史的方法 做一名合格的高三家长小方法 数学怎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初中数学9大经典解题方法 2022年读《骆驼祥子》有感范文 虎啸岩 可怕的考试作文 优秀农民工事迹材料 私奔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人生格言一句话 垃圾分类倡议书400字 一年级语文学习差可以尝试让孩子写一句话日记 高中英语常见后缀总结 高考数学满分技巧与二轮复习提分攻略 高三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环保建议书小学范文 考试的作文 感恩父亲作文1000字高中 二年级的暑假作文范文 有关为中考而拼搏的作文 六年级作文:春节 诗词介绍(精品7篇) 化工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垃圾分类签名活动总结 财务会计教案(热门5篇) 关于表白应该送什么花适合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范文 成功作文高三800字议论文 人生态度的名言(精选15篇) 高三语文答题技巧论述类文本 论语读书心得500字 高二生物的基本学习方法 我想对你说为话题的高三作文范文 压力高二800字作文 关于优美的句子(集锦15篇) 中考作文 考试成绩作文300字 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防溺水安全小常识 防溺水教案反思(合集20篇) 可爱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必备5篇) 数学故事大全(必备6篇) 期末考试优秀作文 高一英语学习方法的三大技巧 年级下册英语单词表人教版(集锦7篇) 关于微博教育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篇 大一的军训感言作文2022 普通话教案(通用20篇) 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通用5篇) 普通话课件(精选6篇) 大学军训自我总结200字 人物描写教学设计(热门3篇) 读后感800字高三范文 关于考试感想作文300字 热闹的成语(推荐19篇) 大学专业自荐信 百万英磅读书心得 县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句子的种类英语基础语法 《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阅读答案 象形字教案(合集12篇) 消防安全知识讲座主持词 陈麻婆豆腐 中秋节灯谜活动方案(集锦8篇) 2022高中生物细胞的分化教案 感恩为话题作文800(推荐17篇) 白马湖之春阅读答案 学生课外读书笔记 科学说课稿范文(集合15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感想及心得 立志奋进的名言(优质15篇)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高考英语作文预测范文 中考满分作文 老狼老狼几点钟教案(精品6篇) 八年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优选10篇)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金色花教学反思(优选18篇) 同类项教学设计(推荐3篇) 公司十周年征文范文(精选8篇) 考试后的反思500字(合集14篇) 初三英语必备基础知识点 环境保护实践心得体会 新生军训总结500字 课件制作ppt(合集18篇) 成语故事演讲(合集8篇) 数学智力题及答案(优质4篇) 关于怎样学好数学 高考作文万能人物素材 青年教师事迹材料 2022八年级地理会考 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人教版 怎么记忆高一化学的元素符号 2022年笑猫日记读书心得感悟300字 大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公益劳动实践心得体会 学好语文的方法技巧 幸福是什么 怎样写想象作文(精选3篇)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爬山虎的脚读后感500字范文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汇编19篇) 简爱阅读笔记 诚信话题作文优秀范文_6年级诚信作文 2022军训心得体会和感受 大学英语作文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合集3篇) 高三英语学习心得 高考地理问答题术语 昆明的雨课件(热门3篇) 阿慧《炸豆》阅读答案 四字成语的意思(热门5篇) 端午节教学反思(甄选11篇) 2022中考语文作文描写技巧 有关谎言的背后话题作文初中作文 银行员工事迹材料 高中语文作文如何扣题 大学英语作文 新媒体实践心得体会 适合端午节朗诵的诗歌(集合17篇) 生活中的微笑初中作文优秀范文 二年级的暑假优秀作文 快乐春游作文300字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实用4篇) 专心高一作文800字 小学一到六年级的所有数学计算公式 夫妻故事(热门5篇) 学生军训有感范例 关于描写爱情的句子(推荐3篇) 争吵读后感优秀范文 农村好邻居事迹材料 鬼谷子 2022年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上册解析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电子商务企业实践心得 31道应用题及答案 孔乙己续编范文 高考倒计时30天语文作文押题 一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题 体育课堂常规教案(精品9篇)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范文500字 《汤姆索亚历险记》优秀读书笔记 暑期大学生实践心得 国庆节学生安全责任书范文 药店实习工作日记 2022高二作文距离话题议论文 乡下人家教案设计(热门6篇) 关于成功的名人名言 飞向蓝天的恐龙读后感 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学习方法 高三高考前如何根据自己平时成绩挖掘潜力 小学查理九世读书心得范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