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物质的溶解教案(推荐15篇)

物质的溶解教案(推荐15篇)

太*** 23-02-24 教案

物质的溶解教案(1)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物质的溶解教案(2)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还能看见 、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3、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结束: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物质的溶解教案(3)

查看完整教案请打开后面的链接--->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知识与技能:1、  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溶剂的本身性质和温度。2、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与讨论,发展同学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习重点:a)·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b)·  建立溶解性、饱和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c)·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过程:·····  i.··  究实验1: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1、  设置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哪能些因素有关?2、  提出探究任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环境的温度有关。(学生若有其它想法也能一起提出,通过实验讨论解决问题)3、  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4、  归纳总结:(1)·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2)·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3)· 同一种物质央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5、引导应用:毛料衣服干洗原理等。····      ii.··  探究实验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确立及相互转化1、  设置问题:(1)·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是否能无限制溶解物质?(2)· 怎么样可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2、  提出探究任务: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温度及其溶剂量有关。3、  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物质的溶解教案(4)

炭宝宝竹炭——呵护您的健康 教学目标 1  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 3 了解外界条件能够影响物质的性质 4 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与难点 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 溶解度的计算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溶解度的概念级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 【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 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一般情况下) 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改变条件 实验操作 出现的现象 结论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增加溶剂水,或升高温度(一般情况下) 3、 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演示】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 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二、溶解度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食盐未全溶,已达到饱和;氯酸钾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1、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 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    2、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   3、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4、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3、3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克 5、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 2、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 大于10克 1-10克 0.01-1克 小于0.01克 溶解性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说明: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相对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习惯上称作“不溶”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 【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一、 提出问题: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二、 建立假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 猜测1:溶解度可能与温度有关 猜测2:溶解度可能与  压强 有关 猜测3:溶解度可能与 溶剂  有关 猜测4:溶解度可能与 固体本身  有关   三、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控制变量法)   目的 验证溶解度是否与温度有关 条件控制 温度不同,溶质、溶剂一样 实验方案 (1)称量一定质量的硝酸钾固体M克,在室温下用一定量100克的水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剩余N克。即溶解度为M-N克。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称量剩余的硝酸钾为P克。即溶解度为M-P克。 (2)或配制较高温度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进行 实验数据 M克,N克,P克,100克 结论 对于同一种溶质,温度改变,溶解度改变 通过几次实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 温度(外因) 4、 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不同的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影响很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硝酸钠等,表现为曲线陡  (2)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补充】溶解度曲线上的各点的意义。 5、 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种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即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 公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明确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溶质的质量 不变 不变 增加 减少 溶剂的质量 减少 增加 不变 不变 溶液的质量 减少 增加 增加 减少 溶质的质量分数 变大 变小 变大 变小   【例题】见书本 练习】   说明:(1) 计算有四种类型: ㈠已知溶质的合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㈡计算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合溶剂的质量㈢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㈣溶液稀释或浓缩合配制的计算   (2)溶液通常是用量筒量取体积来计算的,要注意溶液体积与质量之间的换算,即密度的应用。 (3)对于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的计算,要抓住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即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体积分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见阅读材料)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称取或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炭宝宝竹炭——呵护您的健康


物质的溶解教案(5)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 执教者:许茵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变化中能量变化的意义,以及物质世界中能量守衡和转化的规律。   2、从分子或离子运动的角度理解物质溶解时通常经历的两个过程,以及两个过程的热量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溶解过程的热现象,探索放热、吸热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溶解过程的热现象,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质溶解过程的热现象,溶解过程的两个过程。 难点:实验探究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课题引入:人类文明的进步其中包含了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变化。运动形式多样 思考:能量存在哪些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伸出双手摩擦 伸出双手摩擦 亲身体验能量的变化 能量变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知道什么是能量守恒定律   提问:自然界中的三态是什么?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有何关系。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思考 培养学生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当堂检测 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三态变化存在能量的变化,那溶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 回忆什么是溶液 溶液如何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说出溶液定义       做实验观察         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解释高锰酸钾溶于水呈紫红色的原因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实验演示:浓硫酸溶于水 提问:是不是每个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都有能量的转化呢? 观察现象 做学生实验,用数字测温仪测出氯化钠等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溶解过程中的两个过程: 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并对其逐一解释       当堂习题 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归纳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 此节内容是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一学期第四章的知识,运用一课时要使学生理解能量守衡和转化的规律和溶解时通常经历的两个过程,以及两个过程的热量量变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用观察、讨论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融会贯通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开展本次教学活动,我运用了建构——互动式教学模式。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在初中学过且与新课内容联系极为密切的能量转化为起点,既激活原有知识,又作为先行组织者,为同化新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做准备。通过设置预习作业、课堂讨论等环节唤起学生学习心向,进入新课。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我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并穿插了和教学有关的Flash课件。这样不但在教学过程中会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科学手段,更使学生完全融入其中。通过一系列的讨论与实验探究,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环境,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防止对概念的错误理解,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对练习情况的反馈和矫正,改组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学习目标。在最后的小结中,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的知识,明确重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和逐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反思]  作为年轻教师,课堂教学也已经实践了一年多了,教学上也日趋成熟。本堂课主要内容是掌握物质溶解过程中的两个过程,并通过教师实验、学生实验进行探究。在课堂设计中,我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把知识点讲透讲细,使学生很好的理解知识点。通过探索溶解过程的热现象,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每堂课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我贯彻课堂教育改革的宗旨,以学生为主体,做到教师少说、学生多说多做,使学生有更好的自觉性学习习惯。 由于本节课有较多的实验,而实验器具有限,不能做到每人一套器材,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没有很好的锻炼起来,这是以后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 我要善于总结,不断进步,争取在教学上早日出成果,做一名合格优秀的老师。   [点评] 该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理解教材,首先通过摩擦双手产生能量引入课题,马上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恰当,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教材处理恰当合理。该教师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再让学生想想、问问、做做,通过学生实验,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在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由学生自悟与发现。再通过讲练结合,使教学信息及时交流,及时反馈,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该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教师的基本素质相当好。多媒体的运用把溶解过程中微观过程清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活跃。如能再充分联系生活、进行交流、讨论时间长一点,最后再能有一道思考性的题目,效果将更好。 (化学教研组)


物质的溶解教案(6)

2、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物质的溶解教案(7)

第四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物质的溶解教案(8)

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物质的溶解教案(9)

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能明确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知道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溶液的定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溶液定义及特征的探究过程。 教学媒体:课件 实验用品;高锰酸钾、氯化钠、蔗糖、泥土、食用油、水、试管、试管架、滴管、大、小烧杯、药匙(学生实验)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石灰水、石灰浆(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 引入:亲爱的同学们,你已经步入了化学的大门,初步认识了一些化学现象及其规律,多年来使你感到疑惑的某些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已经初步了解了化学发展的历程,领略了化学科学的魅力,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但是,自然界的难题实在多,学习和探索的步伐不能停息。今天,当你打开下册课本,你将有新的发和收获。 (观看课件)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推进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比如,人们需要把果汁、果肉、香精、甜味剂等物质分散到水中以满足人们味觉的需求,农民需要把农药分散到水中配制浓度适当的农药再喷洒在植物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奇妙的内容(板书:物质的溶解) 你么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出示课件——  学生填写) 过渡: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物质分散到水中能产生更大的作用,下面 我们就来探究物质在水中分散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板书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出示课件  ——学生读题) 教师:同学们桌上有实验用的物品,那我们就来动手共同完成探究过程吧。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教师: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哪些现象?谁能描述给同学们听呢? (学生边回答边出示课件)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描述语言也很恰当,那么问题答的`怎么样呢?(出示课件)(再示课件) 教师: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的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如氯化钠就溶解在了水中,高锰酸钾、蔗糖也溶解在了水中。我们再来观察同学们刚刚做过的实验,思考下面的问题(示课件)(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教师: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溶解在水中后形成的液体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即表现为均一性,液体在温度等外界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即表现为稳定性。具有这些性质的液体就是溶液,那么你对溶液是怎样理解的,请告诉给大家。(学生回答) 教师:物质溶解形成溶液时,可以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同时溶解在水中,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态,例如高锰酸钾、氯化钠、蔗糖,也可以是液体,如酒精分散在水中,还可以是气体,例如氯化氢气体溶解在水中形成盐酸溶液。而像泥土、食用油在水中分散后形成的是溶液吗?(学生回答) 教师:像泥土在水中分散后形成的是悬浊液,食用油在水中分散后形成的是乳浊液,对照表格,谁能概括一下悬浊液、乳浊液的定义?(学生回答) 教师:讨论,能举出悬浊液、乳浊液的例子吗?(学生回答) 教师: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知道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可以形成三种不同情形的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你对三种液体理解程度如何呢?(出示课件——比较三液)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两种试样,石灰水和石灰浆,判断各属于哪种液体?(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再次拿出实验时配制而成的溶液(比比哪组拿的快而准) 一同来回答: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学生观察) 教师:含铜离子的溶液一般显现蓝色,铁离子的溶液显现黄色,亚铁离子的溶液显现浅绿色。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的了哪些新知识?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学生总结) 当堂练:让我们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出示课件——练习)         板书设计:    物质的溶解  物质在水中  溶液 均一性 稳定性 混   的分散 悬浊液 不均一 不稳定 合 乳浊液 物


物质的溶解教案(10)

教  案 姓名: 朱晟旻  学科:   化学  课题: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 (3)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及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对饱和溶液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产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体验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体验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在熟悉的情景中感受化学,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建立溶解性概念,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 2.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 实验准备: 食盐、蔗糖、熟石灰、食用油、汽油、硝酸钾、酚酞、蒸馏水。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药匙、滴管 教学过程: 【引入】在家里泡了杯咖啡,你是否仔细观察过咖啡,喝完以后有没有观察过杯子里的情况。 问:为什么一包咖啡中有的物质完全溶解了,没有剩余,有的物质不能完全溶解, 【板书】一、 1、物质的溶解性: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固体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生活现象,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小结 【引导】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如何证明? 【学生活动】 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并用实验验证 【演示】 书本P166实验1、2、3.(演示1中,取少量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酚酞变红色,说明熟石灰确实溶解了,但溶解的很少。) 【板书】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 【举例】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   碘难溶于水但易溶于酒精。 【阅读】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 【阅读】书本P167第二段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都是有一定溶解性的,并不能无限溶解下去,那么现有一常温下的硝酸钾溶液A,还能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了呢?如何证明? 【演示】在硝酸钾溶液A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振荡至全部溶解得到硝酸钾溶液B。问: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吗? 【结论】硝酸钾溶液A中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我们把硝酸钾溶液A这种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的溶液称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问题】硝酸钾溶液B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吗? 【演示】在硝酸钾溶液B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固体,振荡至充分溶解得到有少量硝酸钾固体剩余的硝酸钾溶液C。 【讨论并小结】硝酸钾溶液B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而此时的硝酸钾溶液C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了。(强调试管中有硝酸钾固体剩余)。我们把硝酸钾溶液C这种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的溶液称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问题】硝酸钾溶液C真的不能再溶解硝酸钾固体了吗? 【演示】向硝酸钾溶液C加一定量的水使剩余的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得到硝酸钾溶液D。【问题】为什么硝酸钾固体又溶解了呢?此时的硝酸钾溶液D是饱和溶液吗? 【演示】在硝酸钾溶液D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固体,振荡至充分溶解,得到有较多量硝酸钾固体剩余的硝酸钾溶液E。 【问题】出了加水的方法外,你还有其它方法将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溶解掉吗? 【演示】将有较多量硝酸钾固体剩余的硝酸钾溶液E在酒精灯上加热,得到溶液F,观察现象。冷却至室温得到溶液G,再观察现象。 【分析】温度升高,增大了硝酸钾的溶解性,使同质量的水中能溶解更多的硝酸钾了。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性也降低,原本溶解的过多的硝酸钾就成为晶体析出了。 【演示】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入少量蔗糖固体振荡,观察现象。 【小结】1、讲某溶液的饱和与否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即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改变溶剂的量或者改变温度,会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2、某A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A物质,但能溶解其他物质,是其他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板书】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加溶剂  增大溶解性(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 降低溶解性(降温)  蒸发溶剂 【问题】在这些方法中最保险的方法是哪一个? 【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对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与巩固】 1、书本P172  2、3、 2、粗盐中所含的杂质主要是氯化镁。工业上常把粗盐晶体粉碎后,用饱和食盐水浸洗,再滤出食盐。你能解释期中的原理吗?浸洗后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限次地使用下去吗? 【板书】 一、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物质的溶解性: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加溶剂  增大溶解性(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 降低溶解性(降温)  蒸发溶剂


物质的溶解教案(11)

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 (分层) 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 (分层) 食盐: 透明液体 (稳定) 酒精 : 透明液体 (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 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讲授新课: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 阅读实验: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色彩鲜艳的溶液。 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 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1)溶液的组成 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物质的溶解教案(12)

初中化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2、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5、初步学会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教学重点:

溶液概念的形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起点分析:

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如果问起学生什么是溶液,学生可能会列举见到的种种液体,可能对溶液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教材直接从食盐的溶解入手,使学生首先形成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感性认识,这对后面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教师也应该从溶解入手,使学生轻松得出溶液概念,并通过糖水甜、淡的比较使学生体会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法、讨论法、信息处理法、归纳法

教学手段:

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海水、河水、地下水即使清澈见底,也还不是纯净的水,这是为什么?举例,讨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天地:取一只小烧杯,倒入约50毫升水,用药匙将食盐一点一点洒落水中,仔细观察食盐的变化,直至食盐在水中消失,用手轻摸烧杯壁的凉热。认真操作,体会实验中蕴涵的道理。在操作中可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从一些常见的现象中,讨论课本提出的3个问题。这个实验看似平常,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和盐水放置久了会怎样,学生很少主动去思考,抓住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

实验:

出示:食盐水、黄泥水和油水混合物。

教师再列举以下事例:糖水、医用碘酒、汽水等,引导学生认识溶液。比较三种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的状态,对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形成感性的认识。不过早的让学生对溶质、溶剂等一般概念进行辨析,只要能将食盐水中的溶质、溶剂的关系理顺即可。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9页,了解溶液为什么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观念。认真阅读,体会,交流、归纳。

学生不可形成只有大颗粒才受重力和浮力的影响的片面认识。促进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能力培养。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交代实验用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假设并自行设计实验步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在分析食盐的溶解过程时,要,明确溶剂分子对溶质分子的作用。分组认真研究,讨论,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步骤进行验证,要注意在充分的讨论后进行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使学生体会溶解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的这一事实,要注意限制物质的用量,所以水的温度,质量以及所用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的质量都应有所限制,逐步使学生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

乳化作用:

活动天地:向一只试管中加入1/3的水,然后再加入两滴食用油,再加几滴洗洁净;在另一只试管中先加1/3的汽油,然后再加入两滴食用油,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试管中的现象,联系生活中的经验,解释其中的道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以极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实验天地:

1、 称取8克白糖加到烧杯中,再加入40毫升水,搅拌,使白糖溶解。

2、 称取10克白糖加到烧杯中,再加入50毫升水,搅拌,使白糖溶解。做实验并讨论下列问题:

1、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2、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增加,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3、 若溶质的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的量不变,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4、 若溶质的量减少,溶剂的量不变,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从活动入手,使学生首先感知溶液的组成可以用溶质、溶剂的量来表示。

学生对上述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并不困难,这些有意识训练对学生学习计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非常有帮助的。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讲解例题:在农业生产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首先明确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是溶质质量分数。

将公式应掌握清楚,但不能死扣概念。

启发学生讨论,运用小学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于概念的理解应到位,学会知识的举一反三。还可适当介绍体积分数的表示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溶液的配制

活动天地: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与同学合作,配制150克16%的氯化钠溶液。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特别是通过正反两个方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讨论实验步骤,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1、 计算所需的溶质质量和溶剂体积;

2、 称量和量取所需的溶质和溶剂;

3、 把溶质溶解在溶剂中;

4、 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贴好标签。本实验是一个定量实验,实验时要教育学生注意用量的准确性。

注意计算过程的规范。

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规格的量筒量取125毫升的水为宜?

回顾与反思:

通过以上的探索,请对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总结出来,通过交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挑战自我:

完成课后练习,检查课堂效率。进行练习,巩固所学新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

教学反思:对于边讲边实验的这种形式,学生可能还不习惯,教师要注意调控,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物质的溶解教案(13)

小学科学公开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物质的溶解教案(14)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知识与技能:

1、 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溶剂的本身性质和温度。

2、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与讨论,发展同学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a)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b) 建立溶解性、饱和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c)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i. 究实验1: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 设置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哪能些因素有关?

2、 提出探究任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环境的温度有关。(学生若有其它想法也能一起提出,通过实验讨论解决问题)

3、 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4、 归纳总结:

(1)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3) 同一种物质央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5、引导应用:毛料衣服干洗原理等。

ii. 探究实验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确立及相互转化

1、 设置问题:

(1)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是否能无限制溶解物质?

(2) 怎么样可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2、 提出探究任务: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温度及其溶剂量有关。

3、 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物质的溶解教案(15)

物质的溶解试讲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溶解试讲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目标:

1.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师:不瞒大家说,老师提起做饭就头疼。一次我做饭时,忙忙碌碌,油盐糖醋面都粘在衣服上,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污渍呢?

生:洗

师:用什么洗?

生:用水洗。

师:水起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溶解。

[板书]物质的溶解

师出示教学目标[大屏幕]

二. 自主学  师: 刚才我说的这几种物质都能够溶解吗?

生:自由回答

师:果真这样吗?咱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实验探究一

实验内容 观察到的想象

面粉放入水中

豆油放入水中

食盐放入水中

糖放入水中

食粗放入水中

师:下面同学们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生:实验并回答

师:[追问]那么这些状态都是溶于水吗?

生:不是

师:既然不是,那么我们不能说物质在水中溶解,而只能说物质在水中分散,共有几种情况?

[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生:三种情况

师;同学们看面粉分散在水中,振荡后,悬浮在水中的是什么状态的物质?

生:固体

师:我们把这样的混合物称为悬浊液。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生:自由回答

[板书]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

师:面粉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我们仔细观察:振荡静置后,面粉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会分层,我们就说它不均匀,不稳定。那老师衣服上的面粉如何除去呢?

生:洗

师:用水洗后如不干净,可再次用水漂洗。

师:豆油分散在水中,振荡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是什么状态的?

生:液体

师:我们把这样的混合物称为乳浊液。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生:自由回答

[板书]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水中

师:只要是里面存在不溶性固体物质的就是悬浊液,只要是油,无论是豆油、柴油、润滑油还是香油,分散在水中的形成的都是乳浊液。下面请同学们分析悬浊液 、乳浊液各有什么特点呢?

生:悬浊液中分散的是固体,而乳浊液中分散的是小液滴

[板书] 固体 小液滴(加点强调)

师:是否都均匀分散?是否都稳定呢?

生:不是

师:我们就说不均一,不稳定,这是两者的共同特点。同学们再看盐、糖、醋放在水中有何共同特点?

生:自由回答

师:盐、糖、醋放在水中为什么消失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微观运动)。

师;同学们先考虑食盐是由什么构成的?水是有什么构成的?

生;自由回答

师:注意观察在谁的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开始分散的?如何分散的?(再观察一遍)

生;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均匀分散

[板书]均匀分散

师:我们把像食盐这样的物质以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

[板书] 溶解:物质以离子 形式均匀分散在水中。

师:再考虑蔗糖是由什么构成的?它在水中是如何分散的?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注意微观过程)

生: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

师;我们把像蔗糖这样的物质以分子形式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也叫物质的溶解。

[板书](补充)或分子

师:物质溶解后形成哪类物质?

生:混合物

[板书]混合物

师:我们把这样的混合物称为溶液。

[板书]溶液

师:我们再来看盐水、糖水、醋水,是否分上中下三层?

生:不是

师:以糖水为例,如果从上中下分别取一些,甜度是否相同?

生:是

师:我们称之为均一的

[板书]均一的

师:我们再次考虑,假设试管中的糖水在温度不变化,水分不蒸发的情况下,长期放置,是否有糖析出?

生:不会

师:我们称之为稳定的。

[板书]稳定的

师:哪位同学试着总结一下溶液的概念?

生: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师: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

生:自由回答

师:水、纯酒精都不是溶液,为什么?

生:都是纯净物。

师:那么根据溶液的概念,溶液有哪些特征呢?

生:自由回答

师: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相同。稳定性是指在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的情况下,长期放置不分层。

师:现在同学们想想老师衣服上的'糖醋盐如何除掉呢?

生:洗

师:水洗形成什么?

生:溶液

师[追问]:溶液一定是一种物质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吗?

生:可以是一种或几种物质

师:溶液一定是物质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吗?(这个问题先放一放)再次请同学想想老师衣服上的污渍还剩什么没有除掉呢?

生:油污

师:油污怎么除掉呢?

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不妨做一下实验,请同学看大屏幕:

实验探究二

实验内容 观察到的想象

豆油放入汽油中

豆油放入洗洁精中

生:实验

师:巡视并指导

师:请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看到的实验现象?

生:自由回答

师:豆油溶于汽油形成的是什么?

生:溶液

师:你是如何判断的?

生:均一、稳定

师:那么溶液一定是物质溶于水形成的吗?

生:也可以是溶于其他物质,例如豆油溶于汽油。

师:还例如碘溶于酒精,称为碘酒。因此水应改成另一种物质。

【板书】另一种物质

师: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举例说明

生: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硫酸铜溶液蓝色,氯化亚铁浅绿色。

{这样,一步一步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建立了溶液的概念。}

师:我们再来看盛有豆油、水和洗洁精的试管,洗洁精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把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

师:这两支试管中有何不同呢?

生:豆油溶于汽油形成的是溶液,洗洁精中豆油从大油滴变成小油滴,形成的是乳浊液。

[板书]大油滴 小油滴

师:我们把像洗洁精这样,把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形成乳浊液的过程,称为乳化。洗洁精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例如洗发水、洗衣粉、肥皂、沐浴露等在去除油渍时所起的作用都是乳化作用。那老师衣服上的油渍如果用洗洁精洗的话,是如何除去的呢?

[板书]乳化:

生:把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随水流走了。

三.总结归纳,心中有数,知识升华

.师:到此,老师衣服上的污渍已经除净了,本节课我们需要学  生:自由回答

四.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巩固提高

师:我们从生活走向化学,再让我们从化学走向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吗?接下来学生练  板书设计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水中

乳 化:大油滴→小油滴

3.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均一稳定

溶解: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相关推荐

提琴阅读答案(必备7篇)

答案
提琴阅读答案(1)①每天黄昏,我都会带着小提琴去尤莉金斯湖畔的公园散步,在如血的夕阳中拉一曲《圣母颂》。我喜欢在那悠扬婉转的旋律声中编织自己美丽的梦想,让琴声把我带入田园诗般纯净恬淡的生活中去。②那天
展开详情

与青春同行为题550字七年级作文

七年级语文
青春,一个美丽的年华,丰富多彩,快乐却忧郁。在我们的青春年华中,我们放荡不羁我们郁郁寡欢,我们因物喜,因己悲,天真善良,而又叛逆固执。很多时候都只听从自己的,别人的话一律当耳旁风,这会因为一颗糖而顺从
展开详情

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知识安全心得

安全知识
xx小学最近开展了一系列的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我深受启发和教育。生命是一朵等待开放的花,绽放生命的活力;人生是一首歌,唱出无数人生命的意义。水虽然是生命之源,但也蕴含着无尽的危险,导致人们失去宝贵的生
展开详情

有关规矩的议论文(热门6篇)

议论文
有关规矩的议论文(1)置一把沙于纸上,微微振动纸的边缘,沙子便肆意地流动,如果在纸上涂一层明胶,再放之以沙,则粒粒皆安份地粘在纸上,还可以用之做砂纸,赋之以实用价值。——题记如果把人类比作砂,把社会比
展开详情

2022届高三数学复习必修五知识点与满分攻略

高三数学
功在平时,学会总结:多做题,总结题型考试时技巧重要,但是考试总要有平时的积累做铺垫的吧?高考数学的学平时最主要的就在于掌握知识点,多做类型题,用题目来巩固知识点,要学会用一道题型掌握一类题型。这样既节
展开详情

装配车间实习报告

实习专题
在这里我接触了许多新的东西,在这里学习期间觉得自己也应该懂得很多,开始的时候对这些东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觉得这个学的应该比较简单的,但是到了后面就越来越难了,不管是操作人员还是其它的师傅们说的一些专有
展开详情

家庭教育讲座的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
听了周慧玲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周慧玲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家长传授了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及教育方法,让我感慨颇深,深刻领悟到了言传身教,一朝为父
展开详情

小学语文补充习题

语文习题
一、按要求找字,然后把自己喜欢的字写____里。试、验、测、括、误途、证、冲、阻、超平舌音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翘舌音的字:________________
展开详情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设计(集合12篇)

教学设计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本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第八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课文主要写了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的庄上,与洪教头比武过招并打败了他。
展开详情

谈谈美食普通话考试范文

普通话考试
我非常喜欢吃春卷,每年春节我都能品味到它的独特之美,是一种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当然,我喜欢吃春卷也是有原因的!那是一个春节的夜晚,当时我还小。外婆从厨房间里拿出了一盘热腾腾的小点心。我傻傻地问她:“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列那狐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300字 关于教师节晚会主持词 作文议论文800字高一范文2022 赏识教育心得体会 初三物理学习的方法,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全攻略 关于环保征文(汇编10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转型方法 高三学生英语学习方法与技巧(集锦5篇) 描写表情的成语(必备5篇) 小学英语学习方法指导 诚信800字优秀议论文 我的责任500字优秀作文 考试感想作文300字 个人实习小结怎么写 2022年中考备考经验中考备考规划 风向和风速教案(热门3篇) 秋天的英语作文(优选15篇) 京杭大运河写景作文 励志文章:只要自己不放弃 我尊敬的人普通话考试命题说话范文 牛虻读书心得范文 寒假读《皇帝的新装》有感 奥赛罗读书心得体会500字 Halloween 万圣节 小兔子的故事睡前故事(通用4篇) 大学英语教学计划 学生学习英语的培养与激发 小学二年级日记:补牙齿 形容风景优美的成语(精选3篇) 春天话题作文 白杨礼赞优秀说课稿(必备3篇) 三年级语文学习计划大全 学生入学军训感想作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范文 猫咪美术教案(实用8篇) 鼓励一个人的句子(优选7篇) 年味的议论文高二2022 关于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昆虫记》读书笔记 冬字的成语(推荐3篇)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大全 读书笔记作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应用题及答案 幼儿园家庭教育方案 植物诗歌(精选15篇)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 名人名言作文300字 幼儿消防安全教案(合集19篇) 迷迷转教案(集锦14篇)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500字范文 阿q正传读后感高一600字 恐怖故事短篇(集锦6篇) 学生入学军训感言范例 《带白蘑菇回家》阅读答案 正直的成语(集锦3篇) 《童年》读书笔记 歌颂祖国的诗词(实用16篇) 一天的食物教学设计(集合3篇) 一诺千金阅读答案 暑假实践的心得体会文本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阅读答案(实用6篇) 民警故事(热门6篇) 诗歌朗诵梦想(实用16篇) 多彩的活动六年级作文450字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合集5篇) 高三化学专题训练探究实验题解题思路 150字小故事(甄选4篇) 差异教学策略(汇编8篇) 夏洛的网读书笔记500字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2022高三优秀范文月光 参观实践基地心得体会 煎熬800字话题作文 愉快的教师节 《行吟阁遐想》阅读答案 布谷音乐教案(汇总8篇) 高一英语学习方法 精选安全知识作文300字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作文 见习生的评语(优选5篇) 高一语文必修知识点笔记 写三国演义读书笔记800字 描写晚上的句子(集锦5篇) 那年冬天好大雪阅读答案(集合7篇) 小蚂蚁过河教案(精选5篇) 以探索为话题的议论文(优质7篇) 厚黑学学生读书笔记 中考百日宣誓作文 水果的秘密教案(推荐4篇) 五年级小学生英语优秀作文 两步计算应用题 高中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期中考的作文 数学统计方法有哪些 小学三年级作文:买零食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知识点津 2022高中冲刺地理知识点复习 2022年小鹿斑比读书心得范文 军训心得体会1500字 《登高》阅读答案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通用14篇) 最后一头战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必备4篇)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济南的冬天读书笔记500字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甄选19篇) 我的学习生活普通话考试范文 王尔德童话读书笔记 制定学习英语计划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阅读理解练习题 反省优秀话题作文 珍惜生命高二作文800字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难忘的背影650字优秀范文 雷雨教学课件(汇编5篇) 幼儿洗手教案(优选16篇) 有关期中考试的作文300字 高二抒情作文800字2022 一年级小学生爆笑笑话 《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 巩乃斯的马教案(合集7篇) 花婆婆读书笔记范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优秀教案(必备3篇) 关于考试的作文800字 期中考试的作文300字 守株待兔的教学设计(合集16篇) 平凡的成功500字小学作文 太阳语阅读答案(甄选3篇) 关于成长的励志句子(热门4篇) 社区服务实践心得体会 马云励志名言(实用10篇) 《彩色的翅膀》读后感优秀范文 里的成语(合集19篇) 卧薪尝胆教学设计(通用8篇)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精品7篇) 英语教师实习个人总结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范文800字 考试的作文 小学教师教育故事 女娲补天说课稿(汇总5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1000字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读书笔记 养成好习惯主题班会(优选10篇) 百万英镑读书心得800字 目送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8篇) 大学军训新生新闻稿 有关高考英语作文预测范文大全 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汇编16篇) 阿甘正传读书心得 姓氏歌教案(汇编10篇) 暑假英语学习计划 父亲节礼物600字九年级作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1300字 《小狗钱钱》读书笔记 教师节的礼物 八年级上册政治复习提纲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800字范文 李尔王读书笔记 经典激励名言 思政实践课心得体会 初一政治考试题 大学军训拉练口号参考 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小升初考试必出数学题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大学寒假社会实践个人心得体会 600字军训个人感想 简单中秋灯谜(精品10篇) 2010年教师节活动方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梳理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习题及答案 小学五年级描写家乡作文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推荐5篇)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精品7篇) 历年英语四级真题及答案3套 高二英语接不定式作宾补的常用动词 乡愁教学设计(精选20篇) 绿色环保作文范文800字 高考作文写作有什么技巧 高考冲刺万能时评作文素材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爱国影片小兵张嘎观后感范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范文 英语初一上册的语法总结 普通话水平考试说话题目 安全乘车教案反思(汇编13篇) 舞蹈教学计划范文(必备17篇) 土建资料员工作职责是什么(优选4篇) 有关高考语文作文的写作技巧 春节对联内容大全(热门5篇) 关于期中考试的作文300字 以炒菜为题的小学生作文 歌唱活动教案(热门20篇) 詹天佑教案第二课时(集锦5篇) 我喜欢的季节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认识米教学反思(合集16篇) 超甜故事(必备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