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集锦19篇)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集锦19篇)

金*** 23-06-18 说课稿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

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 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习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安排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几方面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努力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始终,运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我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质教育课堂观,我特地设计了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总结全课,回顾整理;综合运用,深化巩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的理念。

先说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

安排两个环节:1、复习长度单位米。同桌合作剪一条1米长的绳子。

2、请学生用这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一方面通过剪1米长的绳子,复习了米,另一方面为下面建立四个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提供了直观材料,并且安排用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激起了学生对探索新知的强烈渴求,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去。)

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先安排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为接下来学习厘米等单位做好准备。然后就是厘米的认识。我打算先让学生着重建立1厘米的具体观念,再认识几厘米,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测量。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1、认识厘米。先让学生知道0-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再找一找直尺上还有哪里是1厘米?让学生尝试着归纳直尺上怎样的长度是1厘米,接着通过闭眼想,动手剪1厘米的绳子,与图钉比较,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等手段建立并强化1厘米的具体观念。我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2、认识几厘米。充分发挥学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让学生数0---5、4—7各是几厘米,从哪里到哪里是2厘米、4厘米,数数尺上共有几厘米。着重认识几厘米,可以为下面学习分米打下基础。

(从认识1厘米,到认识几厘米,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用厘米测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然后交流,说说到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后再归纳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方法中也许会出现不是从0刻度开始,或者尺子没有0刻度的情况,这里进一步让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测量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在学具或身体上寻找物体进行的练习。

(对于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上,是一定要让学生测量物体对准0刻度后进行操作,而现实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因此,对从任意刻度开始的测量方法绝对不能加以否定。测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量,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生间的不同差异,先让学生尝试,再反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测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将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学生学会量之后再去测量,往往兴趣很高,但在量的过程中发现所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难以准确表达,出现了新的认知冲突,以此为突破口激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的兴趣。

先数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厘米=10毫米,然后问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1分硬币比划一下1毫米,说说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等等。

(这里我将课前准备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因为“毫米”这个概念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比“厘米”更难以建立,教学中通过比划、找实物和观察老师提供的1分硬币的厚度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一定会学得很愉快。)

接下去请学生用1米、1厘米、1毫米的绳子去测量一下课桌边的长度,试一试有没有困难,引出分米的教学。教学时直接让学生能够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直观的感受1分米的具体观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1分米的实际长度,找1分米的实物。虽然在整节课中这是一个弱化的环节,但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学习方法,分米的教学会来得轻松些。

最后,用1米、1分米、1厘米的绳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比空洞的说教与死记硬背更好。

(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

说说第三层次,总结全课,回顾整理。问问学生有什么收获?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能对全课的知识进行一次梳理。

最后说说第四层次,综合运用,深化巩固。这里安排了三个综合练习。1、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划。2、帮小红填上合适的单位。3、小明的日记。(改错题)特别是后两个练习,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样式,把填单位和改错题放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将所获得的知识马上进行检验并用于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为根本的用意,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最后安排了一个课外练习,和爸爸妈妈合作,制作一份调查表,身边的常识量一量我知道。将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延伸与应用,又增进了与爸爸妈妈的感情。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导入,引发冲突: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顺势引出孙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厉害的兵器——金箍棒,此时用课件展示金箍棒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问他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随即老师拿出一号金箍棒,学生先估计,然后量出长1米,也可以说长100厘米。出示长20厘米的二号金箍棒,先估计长度,再说说测量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3个目的:

一是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记忆,有效复习了原有的知识。

三是这两根金箍棒在后面学习分米时,还将用到,可谓一材多用。然后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发冲突,学生用纸条尺测量时发现长度不到1厘米,用精确到厘米的纸条尺不能精确测量出其长度,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想办法,并引导他们最终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并及时告诉学生,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数学家真的把每个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并且规定这1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引入认识1毫米的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动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感受到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尝试,画出毫米以后,教师及时鼓励,说他们可以像数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增强其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首先认识毫米,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再利用展台选几名学生指出不同位置的1毫米,使学生明白1厘米之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然后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找1毫米的物体、画几毫米等形式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和感知。在教学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自然、很轻松的得出结论:10毫米就是1厘米。学生在自己画线段时发现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非常有成就感。最后明确毫米的用途,别看1毫米特别短,用处可不小,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精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要用到毫米。我们现在能不能准确测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呢?通过测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确了测量的方法。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在纸条尺上用剪刀剪下10厘米,老师再出示一根1分米长的小金箍棒,和学生10厘米长的纸条比一比,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分米=10厘米。分米的教学直观引入,简单有效。接着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为1分米的物体等形式充分感知1分米。在理解分米和米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说说2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用剪下的1分米尺子比一比,也可根据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想一想。学生能回答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让学生思考:1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及时鼓励,并用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教师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厘米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然后让学生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回答时,让其他同学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再请学生思考,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通过这一环节,对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有了明确认识后,告诉他们:生活中,人们就是这样来运用长度单位的,然后出示几则信息: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中学生课桌高度应为7分米左右,椅子高度应为4分米左右。新加坡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细长的身体达27厘米。世界上最小的鸟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国的一种蜂鸟,其体长大约为5厘米。地板厚度在6—8毫米之间能确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散热功能。由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在习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了知识的综合性、生活性、还注重了趣味性。我设计了两个题型:

一是单位换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换算的想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记”,这是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梳理,练习时,学生能通过用手势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等形式来表述物体的长度,在感受用错单位造成笑话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亲切和合理选择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再通过“你想对八戒说些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白对待学习要谨慎、认真。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并告诉学生: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也能变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课件)。这就需要比米更大的单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在今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资料提前进行一些了解。这不仅对整节课进行了回顾,而且自然引出了下节课和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开阔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整节课我始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通过观察、估测、实测、思考等丰富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其学习热情,让他们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得轻松、快乐!

七、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mm、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课题是毫米的认识,他是毫米与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的产生的实际意义,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同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三、说重难点: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认识1毫米的认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设置疑念,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在这个比赛中学生会遇到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时,学生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入新课,学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

2、观察实践,探索新知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学生对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别陌生,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大胆猜测,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发展了能力,明白了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时,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表示,还通过观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知1毫米有多长。在认识1毫米上,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1、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体会一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2、联系实际寻找实际生活中大学1毫米的舞台。3、用收拾表示1毫米的长度。

3、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1厘米=10毫米

4、巩固练习

课本第三页的做一做

5、联系生活,提高认识

在生活中那些物品测量时用毫米作单位?他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5)

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 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

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

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③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习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

小结: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长,通过观察找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在练习中设计了改一改小马虎的日记,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些至理名言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做到“授人以渔”,我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合作学习首先满足了他们“说”的需要,在同一时间里,每个小组都有人在说,课堂成了说的海洋。学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到自由、轻松,乐于大胆讨论、质疑,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倾听,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力有明显的作用。

2、动手操作法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种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首先创设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一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表示的过程中,温故旧知。再从毫米产生的两个维度出发:一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产生的需要,二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不够精确时产生的需要,设置测量学生身边的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厚度这样的情境(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不是整厘米的,厚度不到1厘米),从而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认识毫米

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说明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体会1毫米的长度

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1分硬币的厚度,再与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由此让学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请学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学说一说毫米的特点,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哪些地方的长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3、操作作演示,引导学生推理得出1厘米=10毫米

先让学生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多媒体演示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从而验证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从而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这样很好的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教师再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去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结论,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三)、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儿?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发现5毫米的位置,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几毫米的位置。

2、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长度、宽度。

4、填一填,填上合适的单位。

5、改一改,小马虎的数学日记。

这个环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四)、全课总结,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效果预估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习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8)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课.件.园)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9)

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学法

三、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0)

毫米的认识的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1)

小学数学第四册《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 、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 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 、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 ,铅笔长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 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2)

小学数学二年级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小江,来自于XX小学,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我的课说完了,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大家指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谢谢大家!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3)

关于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课题是毫米的认识,他是毫米与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的产生的实际意义,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同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三、说重难点: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认识1毫米的认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 设置疑念,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在这个比赛中学生会遇到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时,学生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入新课,学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

2.观察实践,探索新知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学生对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别陌生,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大胆猜测,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发展了能力,明白了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时,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表示,还通过观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知1毫米有多长。在认识1毫米上,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1.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体会一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2.联系实际寻找实际生活中大学1毫米的舞台。3.用收拾表示1毫米的长度。

3.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1厘米=10毫米

4.巩固练习

课本第三页的做一做

5.联系生活,提高认识

在生活中那些物品测量时用毫米作单位?他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4)

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课.件.园)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5)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6)

《毫米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目标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1、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2、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7)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数学说课稿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 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 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8)

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的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1、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2、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9)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教材:

《分米、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相关推荐

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单词和表达方式

五年级英语
first(1st)第一的second(2nd)第二的third(3rd)第三的fourth(4th)第四的fifth(5th)第五的twelfth(12th)第十二的twentieth(20th)第
展开详情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学习心得

学习英语
新课改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终身学习能力,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
展开详情

9年级英语试卷及答案(热门11篇)

试卷
9年级英语试卷及答案(1)听力部分(满分40分)一、Listenandchoose.听录音,选出与录音最相符合的一项,并将其字母编号填在题前的括号里(每小题1分,共5分)(  )1. A.You  B
展开详情

自信座右铭

名人名言
1、如果你对自己都没有信心的话,很少有人会对你有信心。2、“不可能”这个字,只在愚人的字典中找得到。——拿破仑3、价值产生信心,信心产生热忱,而热忱则征服世界。——华特·h·柯亭姆4、强烈的信仰会赢取
展开详情

教育叙事

教育
摘要:叙事教育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已经被逐渐应用在各个领域中,近年来在护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介绍了叙事教育的概念、素材和教学程序,以及在学校教育和临床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叙事教
展开详情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试题

试题
一、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成学过的生词。夕多(许多)与____()台____()市____()冬____()交____()云____()央____()申____()用____()月____()羊____
展开详情

高三生国庆节应该花几天学习,如何备战第一次月考

高考辅导资料
高三生国庆节如何备战第一次月考高三生国庆节应该花几天学习每个学校的月度考试安排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将第一次月考安排在十一放假前,有的安排在十一之后的一周,不论安排在什么时候,备考和考后反思都是必不可少的
展开详情

名人名言作文300字

名人名言
十万人的失败,都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差一点的时候就不做了。狄更斯曾经说过:“坚持就是胜利。”这句名言是我的座右铭,它一直鼓励着我把每一件事坚持做到底。之前,因为我的英语听力很差,在课余时
展开详情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解读指导

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语文,重要的是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注重字、词、句的掌握,而课文背诵则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同学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为说话和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但在
展开详情

学习激励句子(实用15篇)

句子
学习激励句子(1)1、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靠学习。2、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3、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路途上跌到了,就要从跌倒的地方勇敢的站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高二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军训心得感悟范文 惆怅的句子(通用8篇) 期末考试复习方法(推荐17篇) 2022届高考英语“记叙文”类完形填空答题技巧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范文(汇集12篇) 桂林南溪山公园 期末考试的反思五年级作文 600字作文高二感恩父母 励志的名言 四年级语文冀教版知识点 1到5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4篇) 十万个为什么读书笔记 儿童爱国诗歌(合集9篇) 补习班老师暑假实践心得体会 列那狐的故事读后感优秀范文 重阳节诗歌大全(汇集4篇) 城南旧事优秀读书笔记 疯丫头杜真子读书心得体会 初二语文课文知识点 瓢虫的花衣裳教学设计(合集3篇) 假如借我三天光明的读后感高三 平面向量知识点(热门4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寒假阅读理解作业题 反省500字小学生作文 读《唯一的听众》有感优秀范文 有关2022冲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关于微博教育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篇 燕子的阅读题答案 感悟青春作文九年级青春话题作文 高中化学选修四的知识点 青鸟读书心得范文 大学军训自我总结200字 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读后感 九年级数学学习必备方法 爬天都峰读后感作文 关于我的家庭教育作文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范文 学与问教学设计(汇总16篇) 法院实习的报告范文 愉快的六一儿童节500字五年级作文 高考理综术语生物 高中化学怎么学?怎样提高高三化学成绩? 高中语文通假字知识点 马说公开课教案(优质3篇) 平凡的成功550字四年级作文 追梦议论文(集锦6篇) 童年的记忆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人体的色彩科学阅读答案(推荐4篇) 拥有信任800字满分作文 五一游记作文_快乐五一小学生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预测范文 琥珀教案设计(合集3篇) 关于大学转专业申请书模板 以考试的作文300字 高二化学知识点的记忆技巧 那一次考试作文 无题阅读答案李商隐(精编4篇) 关于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2022月光下的中秋节作文_中秋节四年级优秀作文 变色龙阅读答案(汇集6篇) 目送读后感范文1000字 高二英语必修五单词词汇 关于考试的作文【精】 6和7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5篇) 关于手机的英语作文高中 大学英语自荐信 小学四年级英语语法知识点大全 描写春天的英语作文(精品10篇) 安塞腰鼓课件(汇编3篇) 做好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汇集6篇) 高中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关于实践心得作文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精选8篇) 着的成语(推荐5篇) 高三历史总复习提纲2022 关于春天的话题作文500字 大学转专业申请书 急忙的近义词 高考冲刺:高考英语成绩提分技巧及动词大全 给差生的期末评语(集锦8篇) 高一期末考试作文 gre数学知识点(精选4篇) 我的人生600字精彩作文 高三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美国学生怎么过暑假 2022年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中学音乐教学反思(优质15篇) 爱的奉献优秀初中作文_初一爱的奉献500字 关于想象作文400字(精编14篇)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好的议论文(汇总16篇) 春天抒情作文 被温暖照亮500字小学作文 程氏三宅 八年级描写我的家乡作文 感动议论文(推荐18篇)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300字 高一数学的解题步骤 高考英语名词的知识点 小学生日记:我敬佩的一个人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总结 《夏至未至》读书笔记 初中数学八年级重点 捉迷藏三年级作文 七年级匆匆读书心得范文 七年级英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考试六年级作文 五年级淘气包马小跳读书心得体会500字 心脏教学设计(推荐10篇) 小鱼的梦教学反思(汇总6篇) 低碳生活绿色校园主题班会(汇总8篇) 高中英语考试答题的窍门有哪些 自信的诗歌(热门5篇) 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主题演讲稿 学生社区服务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习题及答案 数学谜语带有答案(汇总5篇) 高中英语常见后缀总结 政府单位实习报告 家庭教育演讲稿 250字美文摘抄(集合4篇) 垃圾分类签名活动总结 描写海的句子(精品3篇) 大学英语作文闯红灯的后果 俗世奇人读书心得感悟300字 人教版落花生教学设计(推荐15篇) 计算机社会实践心得 重阳节谜语(集锦3篇) 渔歌子教学反思(热门20篇) 《万年牢》读书笔记 母亲节送妈妈什么礼物 高考英语复习知识点:冠词和名词 花的文艺句子(热门3篇) 用心灵去倾听教案设计(集合5篇)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简爱读书笔记 高三地理复习方法具体介绍 一场考试作文 初一第2天的军训日记 3年级英语试卷(推荐17篇) 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注册会计师求职信范文 普通话考试作文 中考作文 天地人教案(推荐17篇) 高考数学集合复习知识点 家里失火自救方法 婚礼致辞 三位数乘两位数优秀教学设计(优选4篇) 精神品质的成语(实用5篇) 慈母情深优秀教案(热门6篇) 考试三部曲作文 信课件(热门4篇) 难忘的一次考试作文 口语交际打电话教学反思(精编7篇) 高考备考动员会领导演讲稿 初中生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三峡大瀑布话题作文 祖国七十华诞诗词(通用7篇) 《第三只眼睛》阅读答案 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大全 小兵张嘎观后感范文 以青春为题的高三作文 关于实践心得作文 定语从句教学反思(汇总7篇) 认识米说课稿(甄选5篇) 麦兜经典语录 杨志卖刀读书笔记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 高三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 形容风景美的诗句(合集3篇)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推荐4篇) 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方案 活出精彩600字精彩作文 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小鹿斑比四年级读书心得 活出精彩800字满分作文 福利院社会实践活动心得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2022年小学一年级语文知识点 桃花源记习题及答案(通用3篇) 大一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心得 七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 考研成绩查询注意事项 谷雨古诗词(集合15篇)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热门18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读后感 关于寿司的小学生作文 人教版高三英语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的高效学习方法(必备15篇) 如字成语(推荐3篇) 会计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教学反思简短(实用18篇) 暑假社区社会实践心得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合集10篇) 很文艺的句子(集锦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