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为什么只有生活中的智者?

首页

为什么只有生活中的智者?

为什么只有生活中的智者,才能品味出忍的力量?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3-13 11:23:33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同其他个体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事物总是 相互制约着,人在社会上同样不能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大到参政议政,小到柴米油盐 的芝麻小事,要想“顺风顺水”一些,都离不开一个“忍”字。而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 业,就更要能够吃常人不能吃之苦,流常人不愿流之汗。
      这就好比体育竞技中的世界冠 军,没有平时的吃苦忍耐,哪来冠盖群雄的风采?因此,要想成功,一定要能忍。在楚汉相争中,刘邦由于势单力薄,经常打败仗。汉四年,刘邦兵败,被项羽围困 在荥阳。而他的大将韩信自领一军,北上作战,捷报频传,攻下魏、代、赵、燕诸王国, 最后又占领了齐国全境。
      五月,韩信派使者来见刘邦,说:“齐人狡诈反复,齐国又与强楚为邻,如果不设王威慑,不足以镇抚齐地,请大王允许我暂代齐王。”刘邦一听,当然不依,如今大敌当前,这小子竟敢“趁火打劫”,胁迫我分权与他,敢情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欺到老子头上来了!刘邦气愤不过,便大声吼道:“我坐困荥 阳,日夜盼望你韩信带兵来增援,你不但不来,反要自立为王!我……”正吼着,刘邦感到自己的脚被人踩了一下。
      他恶狠狠的目光一扫,张良向他示意了一下。刘邦知道他一定有重要的话要告诉自己,便打住了话题。张良清楚地知道韩信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将才,目前又拥有强大的兵力,处在举足轻 重的地位上。刘邦如与韩信翻脸,轻则形成刘邦、韩信、项羽三强鼎立,重则导致项羽、 韩信联合攻汉。
      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于刘邦大为不利。反之,如果能调动韩信的兵马,就能拖 住楚军,重创楚军。于是,张良果断地用脚踩刘邦,制止他再说出一些无法收场的话来。张良靠近刘邦,悄声说:“大王,韩信手握重兵,右投则大王胜,左投则项羽胜。我 们对他的要求要慎重考虑。
      ”刘邦是个个性坚忍的人,他压住怒火,当即下令派张良为使节,带着印绶到齐地去, 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很快发生重大转折:汉军由劣势向优势转变,逐渐 对楚形成了包围之势。经过几年激战,刘邦终于在垓下全奸楚军,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君子有所忍有所不忍,在利于大局的情况下,忍是一种智慧;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 忍是一种涵养;在人际交往中,忍是一种气度。
      有修养的人,从来不会在毫无意义的事 情上发火动怒,只有生活中的智者,才能品味出忍的力量。隋朝末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不久,便选准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因此,借 “前往长安,拥立代王”为名,率军西行。李渊西行人关,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主要有三个。第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 真心“尊隋”,于是派精兵予以坚决阻击。
      第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纠缠 不清。第三,瓦岗军还用主力部队袭奔晋阳重镇,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这三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 隋廷没有继续派遣大量迎击部队的征兆。但后两个危险却是主要的,瓦岗军的人数在李 渊的10倍以上,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危险中,任何一个危险的进一步演化,都将使李渊进 军关中的行动夭折,甚至全军覆没。
      为了能扭转形势,李渊急忙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详细通报了自己的起兵情况, 并表示了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不久,使臣带着李密的回信又来到了唐营。李密在信中劝说李渊应同意并听从他的领导,并速去表态。当时,李密拥有洛口要隘,附近的仓中粮帛丰盈,控制着河南大部。
      向东可以阻击 或奔袭在扬州的隋炀帝,向西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取已被李渊视之为发家基地的关中。李渊深知此时情况于己十分不利,如若此时再与李密树敌,后果将是“灭顶之灾”。眼下之计,只有先假意屈服于李密,日后再与他算账不迟。于是,李渊对次子李世 民说:“李密妄自尊大,绝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
      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也不 能立即与他断交,增加一个劲敌。”于是,李渊回信道:“天生庶民,必有司牧,当今为 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弟早膺图篆,以宁 兆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擅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未敢闻命。
      汾晋左右,尚须安缉,盟津之会,未有卜期。谨此致覆! ”大意是当 今能称皇为帝的只能是你李密,而我则年已五十有余,无此愿望,只求到时能再封为唐 公便心满意足,希望你能早登大位。因为附近尚须平定,所以暂时无法脱身前来会盟。 这封信巧妙地掩藏了李渊争夺天下的野心,使李密放下了心。
      李世民看了信说:“此书一去,李密必专意图隋,我可无东顾之忧了。”果然,李密 得书之后,十分高兴,对将佐们说:“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李渊授李密之好,卑词推奖,不仅消除了李密争夺关中的危险,而且还为李渊西进 牵掣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 “乘虚人关”的目的。
      李密自以为 聪明,实际自己中了李渊之计。他对李渊信任有加,常给李渊通信息,更无攻伐行为, 专力与隋朝主力决。之后几年中,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主力部队。而自己也被打 得只剩2万人马。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成了最有实力的人,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 李密余部。
      “小不忍则乱大谋”。一个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面对挫折,必然会忍辱负重, 以坚忍不拔之气克服重重障碍,直至梦想成真。“忍”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但若从长远来看,“忍”其实是非 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凡是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忍耐,毕竟获取胜利靠的是理 性,而不是意气。
      忍耐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忍耐,那么虽然可 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但却可以换得“存在”的空间和余地;“存在”是一切的根本, 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忍耐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 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显然也是值得的。
      弱者暂且用“忍”作为自己的 保护伞,站稳脚跟、积蓄力量,才有机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强者。忍是一种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是一种做事做人的智慧,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 杰”,与其作无谓牺牲,不如在逆境中养精蓄锐,发展壮大自己。这样一旦时机来临,你 就能拥有足够的力量,扭转“颓势”,改写人生。
      

    张***

    2017-03-13 11:23:3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其他社会话题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