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苏战争是怎么回事?...

首页

中苏战争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的中苏争端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其他答案

    2005-04-17 15:32:03
  • 中苏战争除了珍宝岛以外,还有边界问题,中国必需反击,如果不反击,那边界问题也会随着战争被苏联占领,那现在不可能会还给我们.

    1***

    2005-04-17 15:32:03

  • 2005-04-16 22:32:23
  • 有一本书叫“冰点下的对峙”介绍的非常详细。

    是***

    2005-04-16 22:32:23

  • 2005-04-16 22:15:41
  • 珍宝岛事件和在新疆发生的冲突

    阿***

    2005-04-16 22:15:41

  • 2005-04-16 21:33:20
  • 很废话的啦,不就是中国和苏联打仗吗?!

    遗***

    2005-04-16 21:33:20

  • 2005-04-16 20:07:59
  • 珍宝岛事件.

    爱***

    2005-04-16 20:07:59

  • 2005-04-16 17:24:27
  •   亲历者讲述珍宝岛保卫战鲜为人知细节
    中方就苏军装甲车撞死中国平民一事向苏方交涉
      今年是珍宝岛保卫战35周年,当年历经过中苏边境战火的大连市林业局原副局长于洪东向记者回忆了难忘的岁月珍宝岛保卫战的一段细节。
      于洪东,当年参加珍宝岛保卫战的我军某部排长,战后被沈阳军区记一等功,后任河南省鹤壁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转业后回大连任市林业局副局长,2001年退休。
      近日,他在家中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珍宝岛保卫战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珍宝岛自古是我领土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该岛北端原与中国大陆相连,由于江水的长期冲刷,1915年才与中国大陆分离,形成江中小岛,至今在枯水期间仍与中国江岸相连,人们可徒步上岛。
      当地中国居民祖祖辈辈都在珍宝岛生产和捕鱼。上世纪初,中国渔民张盖和臧盖年等老人上岛建房、捕鱼和种菜,因此又称“张盖岛”和“翁岛”。1928年起,中国居民陈远进与其儿子常住岛上。1945年以前,珍宝岛归虎林县公司村管辖,后来归虎头区管辖。这个地区一直有中国边防部队巡逻。
       苏军认为中国军人举手发出开枪信号   谁打响了珍宝岛战斗第一枪?   1967年1月至1969年2月,苏方入侵珍宝岛16次,伤我军民。1967年11月底至1968年1月5日,中国边民在珍宝岛北面不远的七里沁岛冰上捕鱼,苏军上前干涉,我边防部队闻讯赶来保护边民。
      苏军拳打棍击我方军民和鸣枪威胁,我方也以棍棒进行还击,我方伤100多人,苏军伤10人左右。1968年1月5日,苏军又出动装甲车在七里沁岛冲撞中国边民,撞死、压死中国边民5人。   七里沁岛流血事件发生后,中央军委提出“做好军事上配合外交斗争”的准备。
      并强调:只有苏方开枪打死打伤我方人员时,我边防部队才可以开枪自卫还击。1969年3月2日凌晨,我军上珍宝岛待命,如苏方武力干涉我方巡逻,将视情况给予支援。于洪东当时是排长,上岛待命就有他率领的排,珍宝岛战斗英雄于庆阳就是这个排的战士。   3月2日的珍宝岛战斗是中苏两国之间的第一次边境战斗。
      前苏联军人的文章在回忆这场战斗时说:当苏军接近珍宝岛时,“……突然,他们遭到(中方)正面机枪扫射,左岸(中方)火炮和迫击炮一齐开火,斯特列利尼科夫和拉伯维奇率领的两个小组全部阵亡……”这显然是说,中国打响了珍宝岛战斗第一枪。而中国国内当时所有关于珍宝岛战斗“第一枪”的报道,对当时“第一枪”的细节都没说清楚。
         据于洪东回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3月2日8时40分,边防站站长孙玉国带领巡逻组上岛,苏军也派出70余名军人分两路上岛,一路直扑孙玉国巡逻组,另一路却从岛侧悄悄向孙玉国巡逻组身后迂回,欲成合围之势。9时许,迂回的苏军突然遇到在岛上待命的我军,立即开了枪,我方几名军人中弹倒地。
      我军见苏军先开了枪,才开枪还击。正在向苏军口头抗议的孙玉国听到枪声,知道战斗已经打响,立即率队参加战斗。对面苏军的“瘸子上尉”听到枪声后正要拔枪,被手疾眼快的我军战士开枪击毙。   后来得知,此时远东苏军指挥机构已下令:驱赶中国“越境”人员在必要时可以开枪。
      由此可见,苏军先开枪不是偶然的。而前苏联政府在后来的声明中也把中方的反击歪曲为已有准备的“突然开火”和伏击,根本不符合事实。 1969年3月14日,苏军伊曼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上校生前所拍的最后一张照片。次日阵亡。   列昂诺夫上校是怎么死的?   珍宝岛战斗后,前苏联国内曾大肆宣传两个“英雄”:在珍宝岛战斗中被打死的“瘸子上尉”和列昂诺夫上校。
      列昂诺夫上校是珍宝岛战斗的苏军前线指挥官,据前苏联军人文章回忆:列昂诺夫上校是身先士卒,坐在坦克里冲锋,坦克被炸毁后,他从坦克里爬出来,被我方狙击手击中身亡。我国国内也大多这样报道,并且都说是于洪东击毙的。 被击毙的“瘸子上尉”伊万·斯特列利尼科夫   于洪东却说:列昂诺夫上校不是他打死的。
      他打死的是个上尉。1969年3月15日9时46分,珍宝岛第二次战斗打响。一辆苏军坦克驶入我方雷区被炸毁,于洪东带领战士冲上去,看见炸毁的坦克底下有一堆黑乎乎的东西,于洪东起先以为是堆盖坦克的帆布,就没在意。等冲到跟前,才发现是个苏联军人正在拉枪栓,于洪东手起一枪,将其击毙。
      战后我方打扫战场时才发现,这个苏军穿的是上尉军衔的军服。战后我方将这具尸体交还给苏方,却不知怎么变成了上校。   后来于洪东和战友们分析:3月15日的战斗中,苏军猛烈炮击我国边防部队的前沿阵地,并再次入侵珍宝岛。我方以炮火回击,并对被判断为苏军前线指挥所等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了打击。
      列昂诺夫上校作为前线指挥官,如果真是在珍宝岛战斗中死的,此时很可能就在这个指挥所,被同时炸死。(作者为本报记者) 。

    扎***

    2005-04-16 17:24:27

  • 2005-04-16 16:26:24
  •   珍宝岛事件是指1969年3月,中国和苏联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发生的严重的边境武装冲突事件。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它同附近的卡脖子岛和七里沁岛都在中苏边境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中国一侧,历来主权属于中国。自6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两国边防军在珍宝岛地区不断发生摩擦,并不断升级。
      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70余人,装甲车两辆,卡车和指挥车各一辆,侵入珍宝岛,打死打伤中国边防战士多人;我国守岛巡逻队被迫自卫反击,激战一小时,打击了入侵者。3月4日后,苏联边防军和飞机再次入侵珍宝岛。3月15日,苏联出动步兵200余人,坦克20余辆,装甲车30余辆,在飞机掩护下,连续向我国守岛军民发起三次攻击;我国守岛指战员、民兵和群众紧密配合,艰苦奋战9小时,打退了苏军的进攻。
      3月17日,苏联出动步兵百余人,坦克3辆,又一次登岛疯狂向我国进攻;我国边防战士奋起自卫,以猛烈的炮火予以反击。中国外交部三次向苏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这一边境武装冲突事件,一度使中苏两国走到战争的边缘。随后,在新疆铁列克钦地区,中苏两国发生了更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此后,苏联军方一度制订了对中国实施核攻击的计划。中苏边境武装冲突,加重了中国共产党内关于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左”的估计。准备打大仗,全面备战成为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1969年9月11日,周恩来总理在首都机场,同从河内参加胡志明葬礼后回国途经北京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进行了坦率的谈话。
      10月20日,中苏边境谈判在北京举行后,中苏边境冲突开始和缓。

    喜***

    2005-04-16 16:26:24

  • 2005-04-16 15:45:38
  • 就是中国和苏联打仗

    h***

    2005-04-16 15:45:3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