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首页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6-16 17:25:44
  •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属于《礼记•
    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中的前两目。在《大学》原文中为“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大学》“八目”是儒家对于读 书人从修身、学习,到实现政治抱负的具体指导,尤其宋代以后,“四书” 成为科举考试的命题来源,因此这“八目”就更被读书人挂在笔端口头了。 但《大学》全文中只在此提及了一次“格物致知”,且未在其后作出 任何解释。
      而在其他先秦古籍中也看不到与“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 汇有关的意涵,因此“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成了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 之谜。历代至今,对于它的各种版本的解释,不下百种,至今仍无定论。 明清到现代,最权威的解释是宋代理学家的阐释。北宋的程颢认为: “格,至也,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因此将之解释为: “穷究事物道理,知性不受外物牵役。”程颐则解释为“穷究事物道理,致 使自心知通天理”。南宋的朱熹在吸收程氏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即“穷 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也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故朱 熹学说便成为元明清时代在科举考试中的官方观点。也因此,朱熹在“格 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成为后世普遍流行观点。

    陈***

    2016-06-16 17:25:4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话题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