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

首页

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3-04 16:48:28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马凯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为缓解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而作出的正确选择。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十分紧迫的任务。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成立了全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专门机构,并于 1994 年率先完成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国家发展政策和行动计划中,采取广泛宣传、法制规范、政策引导、增加投入、强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在各个领域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效。
      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 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 7 亿吨标准煤;火电供电煤耗、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2%、29。6% 和21。9%,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一方面,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另一方面,资源产出效率较低,节约潜力很大。目前,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据测算,中国资源利用效率如果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按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能设备能耗计算的存量节能潜力可达3亿吨标准煤。   早在 2000 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中国资源储量的“本”并不强,如果不在“节用”上下功夫,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竭泽而渔、竭矿而采,不仅会很快耗尽国内资源,也会加大全球资源供给的压力。
      地球只有一个,要统筹兼顾当代和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前几天,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已讨论通过我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的《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我们将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下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新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   一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要实现四个转变,即:需求结构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增长转变;产业结构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转变;要素资源投入要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速信息化进程。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三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淡水、能源等重要资源。要严格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改进建筑结构,充分利用可使用空间,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与改善城市环境相结合,合理配置绿化用地。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和城市集中供热。
      规划和建设节约型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水资源。建立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四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
      特别是在服务领域及日常生活消费中,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   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将着力实施以下政策措施:   第一,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长期坚持和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都要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降低消耗,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节约优先还要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管理以及价格、财政、税收和金融改革中,并认真加以实施。   第二,健全法规标准,强化监督管理。加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制定和完善标准,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
      依法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   第三,完善激励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快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建筑以及低油耗、低排量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
         第四,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重点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第五,推广新机制,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推行节能自愿协议,推动企业或行业采取自愿方式实现节能目标。实施政府节能采购,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采购范围,降低政府机构能源费用开支。   第六,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类媒体,以及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典型案例剖析和印发宣传品等多种形式,提高全社会对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编写培训教材,组织开展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
      编写消费行为守则和资源节约公约,引导合理消费,规范消费行为。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就建设节约型社会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对有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希望继续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外政府、研究单位及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做出新贡献。    (摘自) 。

    君***

    2019-03-04 16:48:28

其他答案

    2019-03-04 17:19:10
  • 10%花天酒地的人,让90%的穷苦人节约?笑话。不如狗叫好听。

    黄***

    2019-03-04 17:19:10

  • 2019-03-04 17:08:05
  •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政府机关作为社会的组织和管理者,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带好头,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国家统计资料,中国人口已达13亿强,占全球的1/5,而主要资源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2,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中国现有的水资源只适合供养4。
      5亿人,森林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能源、多种矿产等按人均计,都列在世界最后列。如已探明的能源储量资源,石油,为世界人均的1/10,天然气不足世界人均的5%。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还会继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资源短缺是中华民族心腹之患,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有限的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
      按美元计算,中国现在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一吨标准煤产生的效率仅是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如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1995年的7。
      6%增加到2003年34。5%,到2020年可能接近60%,届时将严重影响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今年国际油价不断飙升,一度冲破每桶70美元,全国不少地区不同程度出现了油荒。电力供应方面,全国出现25个省区拉闸限电的现象。“电荒”、“油荒”等能源短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大,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

    句***

    2019-03-04 17:08:05

  • 2019-03-04 17:04:19
  • 都是废话,老百姓生病没钱医治,就在家等死那才叫节约。

    粉***

    2019-03-04 17:04:19

  • 2019-03-04 17:04:17
  • 使中国人可以在地球上存活更长的时间。

    不***

    2019-03-04 17:04:1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