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内向的性格适合报哪些专业

首页

内向的性格适合报哪些专业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1-30 01:40:37
  • 性格是会随时间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报专业主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行

    一***

    2018-11-30 01:40:37

  • 2018-11-30 01:37:20
  • 性格内向的人一般比较细腻,那要看你的兴趣爱好了,比如:计算机.设计.心理学.医学.书画.作家等。

    程***

    2018-11-30 01:37:20

  • 2018-11-30 01:31:32
  •   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保守,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非挚友)。倾向于做事有计划,瞻前顾后,不凭一时冲动。日常生活有规律,严谨。遵循伦理观念。做事可靠。很少进攻行为,多少有些悲观。焦虑、紧张、易怒还有抑郁。
      睡眠不好。具体表现与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生活环境诸因素有关。属于中医‘气虚 ’体质。形成原因
    (1)天生的
    (2)由于自我意识敏感而产生对人的"紧张症"、"恐怖症"如有的中学生与异性接触时,过分强烈地意识到对方是异性,造成情绪紧张过度,陷入尴尬局面。
      
    (3)家庭背景这往往是造成内向性格的主要因素。内向者的父母常属于较为冷漠的人,他们深信如果要使孩子有高度的服从性,身为父母必须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一位患者说:"小时候,爸妈从来不鼓励我有好奇心,他们对我的问题不是嗤之以鼻,就是叫我少管闲事,做好分内的事。
      "家长不鼓励子女去结交朋友,或参加任何课余活动,他们认为这类活动会使儿女"分心",对正常的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踏入社会之前,青少年的生活圈子只限于学校及家里。在缺乏与人沟通的环境里成长的儿童,对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他在刚踏入社会做事时,无意之中得罪了一些人,而这些人对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反感,使他从此不敢再尝试与别人沟通,同时完全退缩入自己的个人世界。
      
    (4)与经历有关性格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在人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的生活环境,具体地讲,就是人的家庭、学校、工作等,人与环境关系发展的过程便是经历,经历也是性格形成的条件。
    优缺点 
    很多人陷入社交的烦恼,害怕人际关系,胆怯,退缩,自认为是内向的。
      其实他正好缺少内在的精神指向,内心根本就没有快乐,期待被别人喜欢认同来快乐,这样的人恰好是外向的,也恰好缺乏内向的心理能力。
    人的一生两种个性力量是同时存在的,不夸张地说内向的个性能力是获得外向个性能力的前提。正如埃里克森在《同一性危机》中说的,自我认同是一种精神朝内的灌注。
      其实,人的个性是复杂的,不可能像文化标定那样是单一的。社会是个舞台,只要喜欢人可以表演出不同的个性色彩。如果真能单一的话,我猜单一的内向还是比单一的外向好。很多科学家,哲学家,伟人,艺术家,创业者都因为发展了很好的内向能力而让自己能在浮躁的社会里沉静下来,独立思考,富于创意,最终获得成就。
      
    从《内向者的优势》中我们了解到: 简单的说外向的人思考的路径很短能够做出很多短时的反应,而内向的人思考的路径很长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在我们熟悉的场景中,外向的人能够在聚会上频繁切换话题左右逢源,好像什么都知道,但是内向的人却总是欲言又止。
      其实外向的人习惯的是在说的时候思考,而内向的人必须思考好后再说,仅此而已。内向的人做任何事会经过深思熟虑而外向的人则是做了再说。就因为这样的基因差异造就了内向与外向。所谓内向的优势在于其慢的一面,能够把事情考虑清楚、考虑周全,所谓三思而后行。
      内向的人更能够抵御诱惑、耐住寂寞、而能将更多精力用于内心的思索,而过多的社交会使其丧失精力。截然不同的是外向的人必须从外部刺激中补充精力,不停的赶场子、不断的求新求异。
    被文化描述的个性其实是人的社会性格,而非人内心本质的心理性格。
      要让偏内向的人喜欢自己,就要思考我们的文化定义给内向人带来的观念困境。如果社会把内向与外向等同起来看,并给不同性格的人相同的笑脸,那么内向的人可能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存在的方式。强迫内向的人按照文化导向的外向模式去生活可能产生很大的不适应。
    人只有发展好内向的力量,让心灵成为快乐的源泉,外向的个性才能慢慢有根基,既沉静得下来,也能放得开去。
      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你的灵魂会远离你,终身漂泊。自己爱自己,从内心世界去找到存在的意义,这样的快乐是随时可以自给自足的。
    如何与人交往 
    1、挑选合适的社交环境
    2、挑选合适的社交目标
    3、要有自信
     
    3内向分析编辑 
    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好静的,中国人崇尚自然,强调与大自然的融合。
      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我们站在无边的旷野中时,站在曲折的小溪前时,站在入云的高山上时,看着宁静的天空,听着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这种感觉将是多么静谧,多么惬意。 想来,这个时候若要是来一首摇滚,将是多么败兴! 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大自然是无言的,崇尚自然的人们,无言又何妨。
      
    内向性格没什么不好,如果可以,我们希望这个世界的另一半人可以明白。
    内向性格是一种正当合理的性格。这世界有两种正当合理的性格:外向和内向。
    内向不是一种神经官能症。
    内向的人不比其它人更容易得精神病。
      
    内向不是反社会。
    内向的人不是无话可说。
    内向的人更善于倾听。
    不需要为独处向别人道歉。
    内向的人不是失败者。
    为因内向而被误解的儿童伸张正义。
      
    不要让喋喋不休的外向性格者在你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打扰你。
    内向与外向是性格的一个维度,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内向和外向都是一个连续体,内向和外向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两端。在实际生活中,这个连续体的两侧我们都会用到。
      就象有的网友问:“为什么我有时候开朗爱说话,而有时候却不喜欢说话呢?”其实这就是在一个场合用了偏这一侧的东西,另一种场合用了偏另一侧的东西。我们会有一种天生的倾向于这一侧或是那一侧的偏好。如果我们更倾向于外向的一侧那我们就是外向的人,倾向于内向一侧就是内向的人。
      有人偏外向一侧的多些,那么他的外向性就明显些;有人偏内向的多些,那么他的内向性就明显些。同样,也会有人正好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中间,也就是他的偏向各占50%。并不是说内向的人在所有时间所有场合都内向,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场合他同样可以表现的外向,只是大多数时间和场合表现的内向罢了。
      再打个比方,其实内向和外向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在生活中我们的左手和右手都是必须用到的,只不过我们更习惯于用哪只手罢了。如果你是一个外向的人,那么外向就好比是你的右手,内向就好比是你的左手,就像你有时必须用左手一样,你有时也会内向。同样,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那么内向就好比是你的右手,外向就好比你的左手,就像你有时必须用左手一样,你有时也会外向。
      (以上例子是假设我们都是右利手的)
    尽管对于世界上到底是外向者多些还是内向者多些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美国人中,内向者与外向者人数持平。
    大多数外向的人并不了解内向的人,因为外向的人总希望世界是开放的,人是可以交流和沟通的。
      当面对他们无法了解或者需要付出更多成本才能了解的人时,往往选择放弃。
    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内向的人往往也希望融入社会,然而缺乏种种手段或无法克服自身的某些缺陷。外向的人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认同,往往更容易处于较高的地位,而内向的人往往难于获取群体的认同,而产生挫折感。
      
    这时有意思的现象形成了,内向的人往往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作为一个群体,就像残疾人一样,由于某些自身的缺陷而受到歧视。不同的是,通常残疾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而内向被认为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歧视在女人挑选男人(或者男人挑选女人)时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个是另外一个很大的话题,在这里就不描述了)。
      
    内向性格形成的原因很复杂,不能用一句"经过很多的错误的解决事情而形成的"来解释。最直接的说法就是内向和外向是相对的,总有一半人比另一半人"更不外向",他们往往被称为内向的人(当然,我承认这不是一种很好的说法,也有其他说法,但我认为那都不是问题的本质,所以不提也罢)。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是这不妨碍我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想在某种程度上我比外向的人更了解人们的想法。我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我能很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但是我更倾向于谦虚地表达自己,或许这被认为不够自信。我不觉得别人故意冷落我,虽然很多时候被冷落了,但是我总是认为那是因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出色。
      确实,我更愿意自己承担压力而不愿意对别人诉说,但是这只限于私人领域。
    一直以来有一个很大的误会。记得有个人曾经问过我,要是你们几个内向的朋友坐在一起岂不是大眼瞪小眼,半天不说一句话。说实在话,在我的印象里,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不说是高谈阔论,也应该是酣畅淋漓。
      内向的人并不是心里没有主见,内向的人并不是没有谈资,内向的人或许缺乏幽默,内向的人或许缺乏勇气,但是他们内心从来都是丰富的。
    拒绝内向,你或许不会变得更优秀!但是肯定会有更多的人认为你很优秀!
     
    4真假内向编辑真内向 
    有位孩子的母亲带着儿子找到我,在谈到自己孩子的时候很是着急。
      他的儿子现在快上初中了,从小就不怎么活泼,当时以为没什么,长大了就好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没有丝毫改变,却有越来越严重的态势。在学校里,老师反映他比较胆小内向,上课从不发言,和别的同学很少在一起,独来独往。家长和老师们几次谈到这个问题,也没有任何办法。
      通过和这个孩子的交谈,了解一下情况。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因父母离异,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内心深处有种自卑感,对现在、和以后的生活很迷茫,平时和母亲又很少交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养成了孤僻性格。问到为什么不和其他同学说话时,他回答,“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我喜欢自己一个人静,不想和外界接触。
      ”家长很担心这样下去,以后走向社会怎么办?再高的学历,不和外界接触又如何?最后孩子的母亲要把儿子留下来,参加《心理素质》课程的培训,希望能改变儿子的情况。看到孩子不愿意的表情,被我们婉言拒绝了。。。。。。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真内向的身影,它具有以下特征:
    1.不主动和外界接触,被动的情况下,可能也只是应付一下;
    2.不想和别人接触,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
    3、没有迫切改变自己的愿望。
      
    假内向 
    假内向可以说在内向人群中,比例比较高的,也是比较常见的。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人,在自己的亲近人的面前,能说会道、滔滔不绝,但是一到陌生场合,和陌生人接触,就哑口无言了。在接待咨询电话中,有一个学生向我们求助:她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平时不怎么说话,性格内向,几年来没什么朋友,自己很希望象其他同学一样,有说有笑,朋友成群。
      但在同学面前感觉不自在、紧张,脸红。她还谈到,自己很想和别人交流,认识朋友,但是一直没有勇气,不知道说什么,聊什么话题,请求帮助。
    首先我们从接待她的咨询电话中,就可以判定她的情况属于假内向,因为她有最典型的特点就是:
    1。
       迫切想改变自己。其次是渴望与别人接触、交流;
    2。 心理素质较差,伴有羞怯、紧张等,阻挡了她接触外界。
     
    5自我调适编辑 
    性格内向的人请先自我调适,如果调适不过来并且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工作生活,请找心理医生帮助自己。
      一般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自我调适:
    首先,不要过多思考,无论大事小事,过多的思考容易苦恼、伤心。
    第二,相信大家的注意内容与自己不同,不要怕说错话,以冷静的态度战胜他人对自己的“嘲笑”。
    第三,锻炼自己积极的意志,形成旺盛的进取精神。
      
    第四,允许自己进行网络社交,慢慢的通过虚拟的网络学会与社会交流。

    麦***

    2018-11-30 01:31:3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